一种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3894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涉及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技术领域。一种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包括横梁,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横梁一端上的连接筒,连接筒上转动连接有转向杆,转向杆底端固定连接有车架,车架上转动连接有支撑轴,支撑轴上固定连接有车轮,转向杆顶端固定连接有车把;固定连接在横梁上的加压筒,加压筒内滑动连接有摩擦柱,转向杆上固定连接有摩擦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车轮行驶过程中持续通过充气筒对加压筒内进行充入气体,从而增加摩擦柱和摩擦轮之间的相对滑动摩擦力,并且该摩擦力随车轮速度增加而逐渐增大,以便于对高速行驶过程中对车辆进行方向上的稳定控制,给驾驶员带来了较好的操纵性。给驾驶员带来了较好的操纵性。给驾驶员带来了较好的操纵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


[0001]本技术属于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可变作用力的转向组件多用于汽车转向系统中,其可使车辆在低速形式过程中转向所需的作用力较小,使车辆更易操纵且更便于驻车,车速较高时,转向作用力增大以使转向更具运动感,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最大限度操纵性和稳定性。
[0003]在三轮车或两轮车的行驶过程中,转向轮经过石头等障碍物颠簸时易在障碍物的反向作用力下而导致转向轮发生方向上的转动,此时在低速行驶情况下,驾驶者可以很快的调整方向复位后继续正常行驶,但是在高速行驶情况下,驾驶者易因无法及时调整方向复位而导致车辆发生倾倒或侧翻,从而引起交通事故,而现有对此解决的方法多通过驾驶员在高速驾驶过程中双手紧握把手,在行驶过程中经过石头等障碍物时,双手提供转向力以抵消经过障碍物时障碍物产生的反向作用力,从而保持车辆行驶方向的稳定性,但是此种驾驶方式需要驾驶员双手持续的握紧把手,给驾驶员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安全隐患。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包括横梁,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梁一端上的连接筒,所述连接筒上转动连接有转向杆,所述转向杆底端固定连接有车架,所述车架上转动连接有支撑轴,所述支撑轴上固定连接有车轮,所述转向杆顶端固定连接有车把;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梁上的加压筒,所述加压筒内滑动连接有摩擦柱,所述转向杆上固定连接有摩擦轮,所述摩擦柱远离加压筒的一端与摩擦轮相抵,所述加压筒上连通有充气管和限流管;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上的充气筒,所述充气管远离加压筒一端与充气筒相连通,所述充气筒内滑动连接有活塞头,所述支撑轴通过驱动组件与活塞头转动连接,所述充气筒上连通有吸气管。
[0007]为了便于对摩擦柱进行施压,优选地,所述加压筒内滑动连接有密封塞,所述摩擦柱远离摩擦轮一端与密封塞固定连接。
[0008]为了便于对摩擦柱和摩擦轮相抵处进行散热,进一步地,所述限流管远离加压筒一端朝向摩擦柱与摩擦轮相抵处。
[0009]为了便于驱动活塞头在充气筒内活塞运动,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偏心轮,所述偏心轮固定连接在支撑轴上,所述偏心轮上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活塞头上固定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远离活塞头一端上固定连接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充气管和吸气管内均安装有单向阀。
[0011]为了便于持续对加压筒内进行充气,更进一步地,所述充气筒和偏心轮均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充气筒对称固定在车架两侧,两个所述偏心轮对称且错位固定连接在支撑轴两端。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车轮行驶过程中持续通过充气筒对加压筒内进行充入气体,从而增加摩擦柱和摩擦轮之间的相对滑动摩擦力,并且该摩擦力随车轮速度增加而逐渐增大,以便于对高速行驶过程中对车辆进行方向上的稳定控制,给驾驶员带来了较好的操纵性。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0014]附图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0015]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7]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的正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0]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图4中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横梁;11、连接筒;2、转向杆;21、车把;22、车架;23、摩擦轮;3、车轮;31、偏心轮;311、限位滑槽;32、支撑轴;4、充气筒;41、充气管;42、吸气管;43、连杆;44、限位轴;45、活塞头;5、加压筒;51、限流管;52、摩擦柱;53、密封塞。
[0022]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4]实施例:
[0025]参照图1

图5,一种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包括横梁1,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横梁1一端上的连接筒11,连接筒11上转动连接有转向杆2,转向杆2底端固定连接有车架22,车架22上转动连接有支撑轴32,支撑轴32上固定连接有车轮3,转向杆2顶端固定连接有车把21;固定连接在横梁1上的加压筒5,加压筒5内滑动连接有摩擦柱52,转向杆2上固定连接有摩擦轮23,摩擦柱52远离加压筒5的一端与摩擦轮23相抵,加压筒5上连通有充气管41和限流管51;固定连接在车架22上的充气筒4,充气管41远离加压筒5一端与充气筒4相连通,充气筒4内滑动连接有活塞头45,支撑轴32通过驱动组件与活塞头45转动连接,充气筒4上连通有吸气管42。
[0026]加压筒5内滑动连接有密封塞53,摩擦柱52远离摩擦轮23一端与密封塞53固定连接,限流管51远离加压筒5一端朝向摩擦柱52与摩擦轮23相抵处。
[0027]驱动组件包括偏心轮31,偏心轮31固定连接在支撑轴32上,偏心轮31上开设有限位滑槽311,活塞头45上固定连接有连杆43,连杆43远离活塞头45一端上固定连接有限位轴44,限位轴44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311内,充气管41和吸气管42内均安装有单向阀,充气筒4和偏心轮31均设有两个,两个充气筒4对称固定在车架22两侧,两个偏心轮31对称且错位固定连接在支撑轴32两端。
[0028]本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当车轮3与地面接触,低速行驶过程中,车轮3转动带动支撑轴32转动,支撑轴32带动偏心轮31转动,因限位轴44滑动连接在限位滑槽311内且限位轴44通过连杆43与活塞头45固定连接,而活塞头45滑动连接在充气筒4内,所以偏心轮31转动过程中可通过限位滑槽311驱动限位轴44、连杆43和活塞头45在充气筒4的限位下做往复运动,如此活塞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作用力转向组件,包括横梁(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梁(1)一端上的连接筒(11),所述连接筒(11)上转动连接有转向杆(2),所述转向杆(2)底端固定连接有车架(22),所述车架(22)上转动连接有支撑轴(32),所述支撑轴(32)上固定连接有车轮(3),所述转向杆(2)顶端固定连接有车把(21);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梁(1)上的加压筒(5),所述加压筒(5)内滑动连接有摩擦柱(52),所述转向杆(2)上固定连接有摩擦轮(23),所述摩擦柱(52)远离加压筒(5)的一端与摩擦轮(23)相抵,所述加压筒(5)上连通有充气管(41)和限流管(51);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22)上的充气筒(4),所述充气管(41)远离加压筒(5)一端与充气筒(4)相连通,所述充气筒(4)内滑动连接有活塞头(45),所述支撑轴(32)通过驱动组件与活塞头(45)转动连接,所述充气筒(4)上连通有吸气管(42);车轮(3)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有充气筒(4)对其内进行充气,而充入充气筒(4)内的空气会使充气筒(4)内气压增加,从而在内外大气压作用下将多余的空气通过限流管(51)持续向外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金荣王冬
申请(专利权)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