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第一金属件与第二金属件。第一本体具有中岛、第一容置槽与第一边墙。第一金属件配置于第一本体,且从第一边墙的底部经第一容置槽延伸至中岛。第二金属件配置于第一本体,跨设且覆盖第一边墙的局部。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二本体与第三金属件。第二本体具有第二容置槽与第二边墙。第三金属件配置于第二本体,跨设且覆盖第二边墙的局部。当插头连接器对接插座连接器时,第二边墙插入第一容置槽,中岛插入第二容置槽,第三金属件抵接第一金属件与第二金属件。件。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0002]板对板连接器用于连接不同的电路板,具有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以分别安装在不同的电路板上,藉此令电路板之间相互连接。在智慧手机等行动装置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尺寸非常微小,导致各连接器的结构强度与寿命亦降低。
[0003]再者,上述结构强度降低还反应在公端(插头)与母端(插座)的插拔动作上,也就是部分结构因强度或端子弹力降低,导致在公端与母端相互拔离的过程中因结构干涉所产生的破坏。此外,在部分使用环境下,为了便于进行充电或讯息传输,装置内的电子模组存在较大电流的传输需求,此时也会让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规格的要求增加。
[0004]据此,如何提高板对板连接器的结构强度,同时使其符合大电流传输下的相关规格,实为相关技术人员所需思考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将所需功能分散于不同金属件,以同时兼具连接器对接时的结构强度与电性导通效率,进而提高连接器的可靠度。
[0006]本专利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彼此对接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一对第一金属件与一对第二金属件。第一本体具有中岛、环绕中岛的第一容置槽与环绕第一容置槽的第一边墙。第一金属件分别配置于第一本体的相对两端,且各第一金属件从第一边墙的底部经第一容置槽延伸至中岛。第二金属件分别配置于第一本体的相对两端,各第二金属件跨设且覆盖第一边墙的局部。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二本体与一对第三金属件。第二本体具有第二容置槽与环绕第二容置槽的第二边墙。第三金属件分别配置于第二本体的相对两端,各第三金属件跨设且覆盖第二边墙的局部。当插头连接器对接插座连接器时,第二边墙插入第一容置槽,中岛插入第二容置槽,第三金属件抵接在第一金属件与第二金属件之间。
[0007]基于上述,在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插座连接器中,其通过设置在第一本体的一对第一金属件与一对第二金属件,而达到将插座连接器的功能分设于第一金属件与第二金属件的目的,其中第一金属件是从第一边墙的底部经第一容置槽而延伸至中岛,而第二金属件是跨设于第一边墙,因此第一金属件与第二金属件在连接器对接时是各自与插头连接器的第三金属件抵接,故还能有效分散连接器对接时这些金属件的受力。
[0008]换句话说,相较于现有连接器的金属件是以一对一(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各一)的方式进行对接,本专利技术以第一金属件与第二金属件分摊连接器对接/释放(或插拔)时的受力,因此相当于金属件与本体之间的结构强度足以应付前述插拔过程所需,而毋须担心在插拔过程中受损。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0010]图2是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爆炸图。
[0011]图3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爆炸图。
[0012]图4至图6绘示连接器组件于不同处的剖视图。
[0013]图7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第二端子的示意图。
[0014]图8与图9是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例的第一金属件的示意图。
[0015]符号说明10: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0:插座连接器110:第一本体111:中岛111a:顶部111b:外墙面112:第一容置槽113:第一边墙120、320、420:第一金属件121:身板122:双足123:弹片124、324:头部125、425:弯折130:第二金属件131、132:第一覆盖部131a:凸包132a:缺口133:第一抽引部140:第一端子141:颈缩结构200:插头连接器210:第二本体211:第二边墙211a:凸起212:第二容置槽220:第三金属件221、222:第二覆盖部221a:凹陷223:第二抽引部230、330:第二端子
231:段差331:弯折A1、A2、A3:局部A4:抽引局部R1、R2:电路板t1:厚度W1、W2、W3:第一墙体W4、W5、W6:第二墙体X
‑
Y
‑
Z:直角座标。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图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组装示意图。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包括能彼此对接的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如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100配置在电路板R1上,插头连接器200配置在电路板R2上,因此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彼此对接能使电路板R1、R2因此而相互电性导通。
[0017]图2是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爆炸图。在此同时提供直角座标X
‑
Y
‑
Z以利于构件描述,还需提及的是,本实施例是以插座连接器100为基准而设置所述直角座标X
‑
Y
‑
Z。换句话说,图1是为了利于辨识而绘示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是皆以其容置槽朝上的状态,而当插头连接器200对接插座连接器100时,则是将图1的插头连接器200翻转180度后再与插座连接器100对接。
[0018]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100包括第一本体110、一对第一金属件120与一对第二金属件130。第一本体110具绝缘性且包括中岛111、环绕中岛111的第一容置槽112与环绕第一容置槽112的第一边墙113。第一金属件110沿X轴分别配置于第一本体110的相对两端,且各第一金属件110是沿X轴从第一边墙113的底部经第一容置槽112延伸至中岛111。第二金属件130沿X轴分别配置于第一本体110的相对两端,各第二金属件130跨设且覆盖第一边墙113的局部。再者,插座连接器100还包括多个第一端子140,配置于第一本体110且沿Y轴从第一边墙113经过第一容置槽112而延伸至中岛111。
[0019]图3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爆炸图。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3,本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200包括第二本体210、一对第三金属件220与多个第二端子230,其中第二本体210具绝缘性且包括第二容置槽212与环绕第二容置槽212的第二边墙211。第三金属件220沿X轴分别配置于第二本体210的相对两端,各第三金属件220跨设且覆盖第二边墙211的局部。
[0020]请再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件120实质上具有人型轮廓,其包括位于第一容置槽112底部的身板121,从身板121延伸至第一边墙113底部的双足122,从身板121的相对处分别朝第一边墙113的顶部延伸、弯折的一对弹片123,以及从身板121延伸且覆盖中岛111的局部的头部124,头部124与双足122沿X轴而位在身板121的相对两侧。在此,第一金属件120例如是以埋入射出工序而与第一本体110结合,其中头部124会覆盖中岛111的至少一外墙面。更进一步地说,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金属件120的头部124会覆盖中岛的外墙面111b与中岛111的顶部111a,其中头部124还具有弯折125,从中岛111的顶部111a延伸并埋入中岛111,据以提高第一金属件120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一插座连接器,包括:一第一本体,具有一中岛、环绕所述中岛的一第一容置槽与环绕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一第一边墙;一对第一金属件,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两端,各所述第一金属件从所述第一边墙的底部经所述第一容置槽延伸至所述中岛;一对第二金属件,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两端,各所述第二金属件跨设且覆盖所述第一边墙的局部;一插头连接器,对接所述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一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容置槽与环绕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一第二边墙;以及一对第三金属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相对两端,各所述第三金属件跨设且覆盖所述第二边墙的局部,当所述插头连接器对接所述插座连接器时,所述第二边墙插入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中岛插入所述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三金属件抵接在所述第一金属件与所述第二金属件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底部的一身板,从所述身板延伸至所述第一边墙底部的双足,从所述身板的相对处分别朝所述第一边墙的顶部延伸、弯折的一对弹片,以及从所述身板延伸且覆盖所述中岛的局部的一头部,所述头部与所述双足位在所述身板的相对两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覆盖所述中岛的至少一外墙面。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覆盖所述中岛的至少一外墙面与所述中岛的一顶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还具有一弯折,从所述中岛的顶部延伸并埋入所述中岛。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包括至少三局部与一抽引局部,各所述局部分别覆盖所述中岛的两个所述外墙面与所述顶部,所述抽引局部邻接在各所述局部之间。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件包括三第一覆盖部与二第一抽引部,各所述第一覆盖部分别呈倒U形而跨设于所述第一边墙的相邻三第一墙体上,各所述第一抽引部邻接在相邻二所述第一覆盖部之间的内弯折处。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覆盖部位于中间者具有一凸包,朝向所述中岛,以在所述插头连接器对接所述插座连接器时,所述第二金属件通过所述凸包抵接且电性导通所述第三金属件。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蒙大德,石梅,梁亚平,史平,刘猛,王井喆,
申请(专利权)人:连展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