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3254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却塔结构,其在架体内部设置有冷却空间,在架体还设置了与冷却空间通连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在冷却空间中固定设置了冷却构件,冷却构件由上构件和下构件组成,上构件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下构件设置有多个第二过孔,第二过孔的孔径小于第一过孔,架体的顶部设置为敞开,并设置了引风电机,工作时,外部的待冷却水流可经入水口进入冷却空间中后落在上构件上后流入第一过孔中实现初次散热,之后再落入下构件上的第二过孔中实现再次散热,最后落在冷却空间底部经出水口流出,完成散热冷却,与传统的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适用于小规模使用。适用于小规模使用。适用于小规模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塔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冷却塔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却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其冷是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流散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的蒸发散热装置,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装置一般为塔状,固名为冷却塔。现有的冷却塔体型较大,结构较复杂,不适用于小规模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冷却塔结构,旨在提出一种结构简单适用于小规模使用的冷却塔结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冷却塔结构,包括架体、冷却构件以及引风电机,所述架体内部设有冷却空间,架体的一侧对应靠近架体顶部和底部的位置分别设有与冷却空间通连的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冷却构件固定设于架体内部对应入水口和出水口之间的位置,冷却构件包括垂向相邻设置的上构件和下构件,上构件垂向贯穿有多个可供水流穿过的第一过孔,下构件垂向贯穿有多个可供水流穿过的第二过孔,第二过孔的孔径小于第一过孔的孔径,所述引风电机设于架体的顶部,用于将冷却空间内的热气流引出,外部的待冷却水流可经入水口进入冷却空间中后落在上构件上后流入第一过孔中实现初次散热,之后再落入下构件上的第二过孔中实现再次散热,最后落在冷却空间底部经出水口流出。
[0005]本技术技术方案在架体内部设置有冷却空间,在架体还设置了与冷却空间通连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在冷却空间中固定设置了冷却构件,冷却构件由上构件和下构件组成,上构件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下构件设置有多个第二过孔,第二过孔的孔径小于第一过孔,架体的顶部设置为敞开,并设置了引风电机,工作时,外部的待冷却水流可经入水口进入冷却空间中后落在上构件上后流入第一过孔中实现初次散热,之后再落入下构件上的第二过孔中实现再次散热,最后落在冷却空间底部经出水口流出,完成散热冷却,与传统的相比,本技术结构简单,适用于小规模使用。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技术立体图;
[0007]图2为本技术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
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09]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10]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1]本技术提出一种冷却塔结构。
[0012]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至2所示,该冷却塔结构包括架体、冷却构件以及引风电机,所述架体顶部敞开,内部设有冷却空间,架体的一侧对应靠近架体顶部和底部的位置分别设有与冷却空间通连的入水口100和出水口200,所述冷却构件固定设于架体内部对应入水口100和出水口200之间的位置,冷却构件包括垂向相邻设置的上构件21和下构件22,上构件垂向贯穿有多个可供水流穿过的第一过孔211,下构件22垂向贯穿有多个可供水流穿过的第二过孔(未图示),第二过孔的孔径小于第一过孔211的孔径,所述引风电机设于架体的顶部,用于将冷却空间内的热气流引出,外部的待冷却水流可经入水口进入冷却空间中后落在上构件上后流入第一过孔中实现初次散热,之后再落入下构件上的第二过孔中实现再次散热,最后落在冷却空间底部经出水口流出。
[0013]本技术技术方案在架体内部设置有冷却空间,在架体还设置了与冷却空间通连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在冷却空间中固定设置了冷却构件,冷却构件由上构件和下构件组成,上构件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下构件设置有多个第二过孔,第二过孔的孔径小于第一过孔,架体的顶部设置为敞开,并设置了引风电机,工作时,外部的待冷却水流可经入水口进入冷却空间中后落在上构件上后流入第一过孔中实现初次散热,之后再落入下构件上的第二过孔中实现再次散热,最后落在冷却空间底部经出水口流出,完成散热冷却,与传统的相比,本技术结构简单,适用于小规模使用。
[0014]具体的,所述上构件21和下构件22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为可拆卸连接结构时,所述上构件21和下构件22之间通过螺钉锁定或者通过第一卡扣结构固定连接。
[0015]进一步的,上构件21和下构件2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结构时,上构件21和下构件22的配合面之间还设有密封件(未图示)。
[0016]具体的,所述第一过孔211和第二过孔(未图示)为圆孔、多边形孔或者为条形孔。
[0017]具体的,多个第一过孔211和第二过孔(未图示)分别规则分布或者不规则分布设置于上构件21和下构件22上。
[0018]具体的,所述架体包括可共同围成有所述冷却空间的上框架11和下框架12,所述引风电机以及入水口100设于上框架11,上框架11可将所述冷却构件围于其中,且上框架11
的底部敞开,所述下框架12设于上框架11下端并将上框架11的下端开口包围,所述出水口200设于下框架12中。
[0019]具体的,所述上框架11与下框架12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为可拆卸连接结构,为可拆卸连接结构时,所述上框架11与下框架12之间通过螺钉锁定或者通过第二卡扣结构固定连接。
[0020]具体的,上框架11和下框架12的连接位置设有至少一个开口,用于供冷却空间内的热气流流出。
[0021]具体的,所述下框架12有至少一侧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倾斜向上延伸的引导件121,引导件121与上框架11的侧壁交错相对形成一个与冷却空间通连的避让位,所述避让位即为所述开口。
[0022]具体的,所述引风电机包括安装架31、扇叶32以及旋转电机33,旋转电机33通过安装架31垂向固定安装于架体顶部,扇叶32与旋转电机33的旋转端固定连接。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下,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冷却构件以及引风电机,所述架体顶部敞开,内部设有冷却空间,架体的一侧对应靠近架体顶部和底部的位置分别设有与冷却空间通连的入水口(100)和出水口(200),所述冷却构件固定设于架体内部对应入水口(100)和出水口(200)之间的位置,冷却构件包括垂向相邻设置的上构件(21)和下构件(22),上构件垂向贯穿有多个可供水流穿过的第一过孔(211),下构件(22)垂向贯穿有多个可供水流穿过的第二过孔,第二过孔的孔径小于第一过孔(211)的孔径,所述引风电机设于架体的顶部,用于将冷却空间内的热气流引出,外部的待冷却水流可经入水口进入冷却空间中后落在上构件上后流入第一过孔中实现初次散热,之后再落入下构件上的第二过孔中实现再次散热,最后落在冷却空间底部经出水口流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构件(21)和下构件(22)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为可拆卸连接结构时,所述上构件(21)和下构件(22)之间通过螺钉锁定或者通过第一卡扣结构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上构件(21)和下构件(2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结构时,上构件(21)和下构件(22)的配合面之间还设有密封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211)和第二过孔为圆孔、多边形孔或者为条形孔。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第一过孔(21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丘秋红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菱电冷却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