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量供应系统及保鲜箱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3182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0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冷量供应系统及保鲜箱,所述保鲜箱包括所述的冷量供应系统,所述冷量供应系统包括通过连接管道连通形成流体回路的蓄冷单元、供液泵和换热单元,所述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缓压管,所述缓压管的底端与所述流体回路连通,且所述缓压管的顶端高于底端。通过缓压管分担了流体回路内增加的管道压力,从而避免流体回路内的管道压力过大,进而提升管道的使用寿命以及避免管道之间的密封圈脱出。圈脱出。圈脱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量供应系统及保鲜箱


[0001]本技术涉及保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量供应系统及保鲜箱。

技术介绍

[0002]生鲜在采摘或捕捞后,为保证新鲜品质,需要通过保鲜箱存放,以使生鲜降温或使生鲜维持在适宜的温度。现有的一种保鲜箱包括储物室、蓄冷单元、换热单元和供液泵,蓄冷单元、供液泵、换热单元通过管道连接形成供载冷剂流动的回路,蓄冷单元内设置有蓄冷剂,当载冷剂在回路内流动时流经蓄冷单元时将蓄冷剂的冷量带走并在换热单元将冷量释放,从而使储物室内的生鲜维持在适宜的温度。在载冷剂循环过程中,随着蓄冷剂的冷量被逐步带走,载冷剂的平均温度逐渐升高,因此载冷剂的体积逐渐膨胀,载冷剂回路内的管道承受的压力增加,使载冷剂回路的使用寿命下降,且管道之间的密封圈容易脱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缓压功能的冷量供应系统及保鲜箱。
[000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之一,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冷量供应系统,包括通过连接管道连通形成流体回路的蓄冷单元、供液泵和换热单元,所述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缓压管,所述缓压管的底端与所述流体回路连通,且所述缓压管的顶端高于底端。
[0005]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压管沿上下方向延伸。
[0006]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流体回路的容积与所述缓压管的容积的比值为5:1

50:1。
[0007]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沿所述载冷剂的流动方向,所述缓压管与所述供液泵的进液口的距离小于所述缓压管与所述供液泵的出液口的距离。
[0008]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道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供液泵安装于所述第一管道,所述供液泵驱使载冷剂依次沿着蓄冷单元、第一管道、换热单元、第二管道之间循环流动,所述蓄冷单元位于所述换热单元的下方,所述蓄冷单元具有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管道连接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低于所述第二接口,且所述供液泵低于所述第一接口。
[0009]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道包括水平延伸的水平管和向上延伸的竖直管,所述缓压管的底端与所述水平管连接;
[0010]或,所述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水平延伸的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竖直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缓压管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用以与供冷单元的出液口连接的进液接头和用以与供冷单元的回液口连接的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与所述出液接头均连接于所述流体回路。
[0012]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液接头与所述出液接头分别设置于所述流体回路的两侧;所述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蓄冷单元与所述进液接头或
出液接头之间的第一阀门、位于所述换热单元与所述进液接头或出液接头之间的第二阀门。
[0013]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压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之间的两个管道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缓压管。
[0014]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压管设置在所述进液接头与所述换热单元之间,或所述缓压管设置在所述出液接头与所述换热单元之间。
[0015]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压管连接于所述换热单元,或所述缓压管连接于所述蓄冷单元。
[0016]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之一,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保鲜箱,包括储物室和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冷量供应系统,所述冷量供应系统用以向所述储物室提供冷量。
[0017]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鲜箱还包括位于所述储物室侧方的风道、连通所述储物室与所述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驱使空气穿过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储物室和风道之间流通的风机,所述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风道内。
[0018]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压管设置在所述风道内。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载冷剂循环过程中,随着蓄冷剂的冷量被逐步带走,载冷剂的平均温度逐渐升高,载冷剂的体积逐渐膨胀。此时,缓压管内部可收容至少部分载冷剂体积增加的部分,缓压管内部的空气被压缩,缓压管内的空气被压缩,也即通过缓压管分担了流体回路内增加的管道压力,从而避免流体回路内的管道压力过大,进而提升管道的使用寿命以及避免管道之间的密封圈脱出。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冷量供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冷量供应系统的结构简图;
[0023]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保鲜箱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保鲜箱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图5中B

B

的剖面图;
[0026]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蓄冷室与蓄冷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蓄冷管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0028]其中,1、蓄冷单元;101、外管;102、内管;103、连接筋;2、供液泵;3、换热单元;4、缓压管;5、第一管道;6、第二管道;7、进液接头;8、出液接头;9、第一阀门;10、第二阀门;11、转接管;12、储物室;13、风道;14、进风口;15、出风口;16、蓄冷室;17、机械室;18、风机;19、保温箱体;20、隔板;21、盖板;22、接头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30]在本技术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扩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技术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003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量供应系统,其用以提供使生鲜降温或使生鲜维持在适宜温度的冷量。
[0032]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冷量供应系统包括蓄冷单元1、供液泵2、换热单元3和缓压管4。
[0033]蓄冷单元1、供液泵2和换热单元3通过连接管道连通形成流体回路。载冷剂在流体回路内循环流通。其中,蓄冷单元1内存储有蓄冷剂,载冷剂在流动过程中吸收载冷剂的冷量,然后载冷剂流动至换热单元3时将冷量释放。供液泵2则提供载冷剂循环的动力。
[0034]缓压管4的底端与流体回路连通,且缓压管4的顶端高于底端。缓压管4内部为具有缓压空间,其内部存储有一定量的气体。由于缓压管4的顶端高于底端,即缓压管4不是水平管。缓压管4内部的气体在载冷剂循环过程中始终在缓压管4内。
[0035]在组装冷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量供应系统,包括通过连接管道连通形成流体回路的蓄冷单元、供液泵和换热单元,供液泵用以驱动载冷剂在流体回路内循环流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缓压管,所述缓压管的底端与所述流体回路连通,且所述缓压管的顶端高于底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量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压管沿上下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量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回路的容积与所述缓压管的容积的比值为5:1

5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量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载冷剂的流动方向,所述缓压管与所述供液泵的进液口的距离小于所述缓压管与所述供液泵的出液口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量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供液泵安装于所述第一管道,所述供液泵驱使载冷剂依次沿着蓄冷单元、第一管道、换热单元、第二管道之间循环流动,所述蓄冷单元位于所述换热单元的下方,所述蓄冷单元具有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管道连接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低于所述第二接口,且所述供液泵低于所述第一接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量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包括水平延伸的水平管和向上延伸的竖直管,所述缓压管的底端与所述水平管连接;或,所述冷量供应系统还包括水平延伸的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竖直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缓压管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加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雪波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