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机器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3077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09:57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机器人,其中,该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机器人充电模块;充电桩为横截面呈第一倒梯形结构的盒体,充电桩通过第一倒梯形结构的上底面与供电装置固定连接;充电桩的下底面设有充电滑槽,充电滑槽为开口向上的梯形内凹槽结构;机器人充电模块固定安装于机器人的底部,机器人充电模块的横截面为第二倒梯形结构的盒体,第二倒梯形结构与充电滑槽相适配;充电桩内部安装有第一充电线路;机器人充电模块内安装有第二充电线路,且第二充电线路的位置与第一充电线路相适配,以实现机器人自主充电,如此,能够降低机器人与充电桩对接的难度,提高对接精度和成功率。提高对接精度和成功率。提高对接精度和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机器人


[0001]本申请涉及机器人充电
,特别涉及一种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各工业生产中。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当电量低于阈值时,机器人返回到充电桩附近,然后实现与充电桩的对接并开始充电。然而,传统的充电桩对对接精度要求高,机器人需要多次调整自身的位置才能达到机器人身上的电极与充电桩上的电极相对接,且对接后有可能贴合不紧密,甚至出现接触不良导致充电失败。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机器人,以解决或缓解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机器人充电模块;
[0007]所述充电桩为横截面呈第一倒梯形结构的盒体,所述充电桩通过所述第一倒梯形结构的上底面与供电装置固定连接;
[0008]所述充电桩的下底面设有充电滑槽,所述充电滑槽为开口向上的梯形内凹槽结构;
[0009]所述机器人充电模块固定安装于所述机器人的底部,所述机器人充电模块的横截面为第二倒梯形结构的盒体,所述第二倒梯形结构与所述充电滑槽相适配;
[0010]所述充电桩内部安装有第一充电线路;
[0011]所述机器人充电模块内安装有第二充电线路,且所述第二充电线路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充电线路相适配,以实现所述机器人自主充电。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充电线路包括第一充电板和第一充电控制板;
[0013]对应地,
[0014]所述第二充电线路包括第二充电板和第二充电控制板;
[0015]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控制板用于将所述充电桩供给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并将所述交流电传递给所述第一充电板;
[0016]所述第一充电板用于将所述交流电传递至所述第二充电板;
[0017]所述第二充电板接收所述交流电并传递至所述第二充电控制板;
[0018]所述第二充电控制板将接收到的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0019]所述第二充电板和所述第二充电控制板的安装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板和所述第一充电控制板相对应,以为所述机器人的电池充电。
[0020]优选地,在所述充电滑槽底部表面与所述第一充电板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所述充电
桩的正负极刷头;所述机器人充电模块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充电板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所述机器人的电池充电端口,且所述充电桩的正负极刷头与所述机器人的电池充电端口相适配。
[0021]优选地,所述第一充电板和所述第二充电板均为无线充电板,所述第一充电板通过无线方式将所述交流电传递至所述第二充电板。
[0022]优选地,所述第一充电板上具有第一隔磁片;所述第二充电板上具有第二隔磁片。
[0023]优选地,在所述充电滑槽底部表面与所述第一充电控制板相对的位置具有多个第一散热孔,和/或,所述机器人充电模块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充电控制板相对的位置上具有多个第二散热孔。
[0024]优选地,所述充电桩的内部具有多个第一减重孔,和/或,所述机器人充电模块内部具有多个第二减重孔,所述第一减重孔和所述第二减重孔的横截面均呈楔形。
[0025]优选地,所述第一倒梯形结构的上底面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和/或,所述第二倒梯形结构的下底面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孔。
[0026]优选地,所述充电桩的上底面具有垂直内凹的限位槽。
[0027]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机器人,所述机器人包括如上述任一所述的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
[0028]有益效果:
[0029]本申请中,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和机器人充电模块,其中,充电桩具有向上开口的梯形凹槽结构的充电滑槽,梯形凹槽结构的充电滑槽与机器人的底部的充电模块形状相适配,如此,使得机器人与充电桩对接过程中,可沿梯形凹槽的斜边落入充电桩内,从而降低机器人与充电桩对接的难度,提高对接精度和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3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其中:
[0031]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的充电桩仰视图;
[0033]图3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的左视图;
[0034]图4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的AA线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示例通过本申请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申请。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申请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申请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
[0036]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而不是要求本申请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
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可以是有线电连接、无线电连接,也可以是无线通信信号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37]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的充电桩仰视图;图3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的左视图;图4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的AA线剖面图;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该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包括:
[0038]充电桩1、机器人充电模块2。
[0039]其中,所述充电桩1为横截面呈第一倒梯形结构的盒体,所述充电桩1通过所述第一倒梯形结构的上底面141与供电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充电桩1的下底面设有充电滑槽18,所述充电滑槽18为开口向上的梯形内凹槽结构;所述机器人充电模块2固定安装于所述机器人的底部,所述机器人充电模块2的横截面为第二倒梯形结构的盒体,所述第二倒梯形结构与所述充电滑槽18相适配;所述充电桩1内部安装有第一充电线路;所述机器人充电模块2内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桩、机器人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桩为横截面呈第一倒梯形结构的盒体,所述充电桩通过所述第一倒梯形结构的上底面与供电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充电桩的下底面设有充电滑槽,所述充电滑槽为开口向上的梯形内凹槽结构;所述机器人充电模块固定安装于所述机器人的底部,所述机器人充电模块的横截面为第二倒梯形结构的盒体,所述第二倒梯形结构与所述充电滑槽相适配;所述充电桩内部安装有第一充电线路;所述机器人充电模块内安装有第二充电线路,且所述第二充电线路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充电线路相适配,以实现所述机器人自主充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线路包括第一充电板和第一充电控制板;对应地,所述第二充电线路包括第二充电板和第二充电控制板;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控制板用于将所述充电桩供给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并将所述交流电传递给所述第一充电板;所述第一充电板用于将所述交流电传递至所述第二充电板;所述第二充电板接收所述交流电并传递至所述第二充电控制板;所述第二充电控制板将接收到的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所述第二充电板和所述第二充电控制板的安装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板和所述第一充电控制板相对应,以为所述机器人的电池充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自主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电滑槽底部表面与所述第一充电板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所述充电桩的正负极刷头;所述机器人充电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竞帆黄浩朱汇申王春雷杨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微电机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