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纵梁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2885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纵梁及车辆,车身纵梁包括:内侧板、外侧板和加强板。内侧板包括内板体和底部板体,底部板体与内板体弯折相连,底部板体具有第一拱形区域,第一拱形区域设有前副车架安装点;外侧板与底部板体相连,且外侧板与内板体相对分布;加强板安装于内板体和外侧板之间且具有与第一拱形区域贴合相连的第二拱形区域,第二拱形区域设有与前副车架安装点正对的避让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车身纵梁上的前副车架安装点位置处设置第一拱形区域和加强板,提高了前副车架安装点位置的强度,降低了前副车架安装点位置处的振动响应灵敏度,降低在前副车架安装点的位置出现车身纵梁局部撕裂的可能性,增加了车身纵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和稳定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纵梁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身纵梁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纵梁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混动汽车的前副车架主要承载动力总成激励、轮胎载荷及运动激励、转向系统载荷及运动激励,前副车架安装点的强度高低直接影响动力总成、轮胎、转向系激励传递至车身引起的整车振动噪声水平,同时还影响动力系、行驶系、转向系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0003]现有技术中,前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强度较低,前副车架与车身连接面用于增加强度的结构造型设计不合理,不能增加足够的连接强度;前副车架安装点位置振动激励传递路径的衰减能力差,车身纵梁未有效利用结构形状的刚度提升前副车架安装点位置的局部刚度,车架安装点位置的结构强度低,容易引起车内噪声振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纵梁及车辆,通过在车身纵梁上构造加强结构,提高了前副车架安装点位置的局部强度,降低了局部振动响应灵敏度,减少了噪音的产生,同时增加了车身纵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内侧板(10),所述内侧板(10)包括内板体(110)和底部板体(120),所述底部板体(120)与所述内板体(110)弯折相连,所述底部板体(120)具有第一拱形区域(10a),所述第一拱形区域(10a)设有前副车架安装点(10b);外侧板(20),所述外侧板(20)与所述底部板体(120)相连,且所述外侧板(20)与所述内板体(110)相对分布;加强板(30),所述加强板(30)安装于所述内板体(110)和所述外侧板(20)之间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拱形区域(10a)贴合相连的第二拱形区域(30a),所述第二拱形区域(30a)设有与所述前副车架安装点(10b)正对的避让位(30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0)包括主板体(310)和侧板体(320),所述主板体(310)与所述侧板体(320)弯折相连,所述侧板体(320)与所述内板体(110)贴合相连,所述主板体(310)与所述底部板体(120)贴合相连且形成有所述第二拱形区域(30a)。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板(20)设有第一加强凹部(20a)和第二加强凹部(20b),且在沿竖向的投影中所述第一加强凹部(20a)和所述第二加强凹部(20b)分别位于所述前副车架安装点(10b)的前侧和后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凹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兴军岳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