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梁模板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2505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梁模板加固装置,包括夹持架和对拉螺栓;所述夹持架有一组,沿纵向间隔布置,且每个夹持架包括有夹持单元和套管;所述夹持单元有两个,分别布置在待浇筑梁的两侧;所述夹持单元呈倒置的T形,包括有竖杆和横杆;所述竖杆压接在对应一侧的梁侧模板的外侧;所述横杆托接在梁底模板的底部;所述套管设置在两侧的夹持单元之间,且套管将两侧的横杆对应可调连接;所述对拉螺栓有一组,一组对拉螺栓与一组夹持架对应布置;所述对拉螺栓拉结在夹持架的两个竖杆之间;在夹持单元的竖杆与横杆之间还设置有斜撑,所述斜撑支撑在竖杆的上部与横杆之间,以解决梁模板的加固问题。的加固问题。的加固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梁模板加固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到一种可调节梁模板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建筑行业中许多老的、旧的工艺标准和方法都在发生变化,利用新的办法解决老旧问题,一直驱使建筑行业在寻找和发现。节能型、环保型也将推动着利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取代老旧事物。像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工程的模板加固体系采用传统木模施工工艺,结构梁侧模板加固采用步步紧,施工工艺简陋,施工繁琐,加固质量差,降低模板使用周期,模板拆除后混凝土成型质量差,后期混凝土打磨修补维修难度大,处理成本高。若全部采用木胶合模板+木方+钢管+对拉螺杆加固体系,施工工艺繁琐复杂,工作效率低,即浪费了工时,又造成了施工成本的增加。因此,需研究一种经济适用、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一种梁侧模加固装置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节梁模板加固装置,目的是为了解决梁模板的加固支撑中的工艺简陋、成型质量差、工作效率低且材料周转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梁模板加固装置,梁模板包括有梁侧模板和梁底模板;加固装置包括夹持架和对拉螺栓;所述夹持架有一组,沿纵向间隔布置,且每个夹持架包括有夹持单元和套管;所述夹持单元有两个,分别布置在待浇筑梁的两侧;所述夹持单元呈倒置的T形,包括有竖杆和横杆;所述竖杆压接在对应一侧的梁侧模板的外侧;所述横杆托接在梁底模板的底部;所述套管设置在两侧的夹持单元之间,且套管将两侧的横杆对应可调连接;所述对拉螺栓有一组,一组对拉螺栓与一组夹持架对应布置;所述对拉螺栓拉结在夹持架的两个竖杆之间;在夹持单元的竖杆与横杆之间还设置有斜撑,所述斜撑支撑在竖杆的上部与横杆之间。
[0005]进一步的,每个夹持单元上设置有两根竖杆,且两根竖杆沿纵向间隔布置在横杆上。
[0006]更进一步的,所述斜撑的下端与横杆铰接,斜撑的上端与竖杆之间可拆卸连接。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斜撑为伸缩杆。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套管间隔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横向对应的夹持单元上的横杆对应穿设在套管上,且横杆与套管之间通过穿设在螺纹孔中的螺栓固定。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计结构简单,拆装灵活,模块化设计,通过调节横杆伸入套管中的长度,能够满足梁截面尺寸的加固;便于周转,同时在每个夹持单元上设置有两根竖杆,且将对拉螺栓穿设在横向对应的两根竖杆之间,防止梁涨模等引起的质量通病,保证构件成型质量,降低材料损耗,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2]附图说明:1、梁侧模板;2、梁底模板;3、夹持架;4、夹持单元;4.1、竖杆;4.2、横杆;5、斜撑;6、对拉螺栓;7、套管;8、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4]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15]结合附图,本技术为一种可调节梁模板加固装置,梁模板包括有梁侧模板1和梁底模板2;包括夹持架3和对拉螺栓6;所述夹持架3有一组,沿纵向间隔布置,且每个夹持架3包括有夹持单元4和套管7;所述夹持单元4有两个,分别布置在待浇筑梁的两侧;所述夹持单元4呈倒置的T形,包括有竖杆4.1和横杆4.2;所述竖杆4.1压接在对应一侧的梁侧模板1的外侧;所述横杆4.2托接在梁底模板2的底部;所述套管7设置在两侧的夹持单元4之间,且套管7将两侧的横杆4.2对应可调连接;所述对拉螺栓6有一组,一组对拉螺栓6与一组夹持架3对应布置;所述对拉螺栓6拉结在夹持架3的两个竖杆4.1之间;在夹持单元4的竖杆4.1与横杆4.2之间还设置有斜撑5,所述斜撑5支撑在竖杆4.1的上部与横杆4.2之间。
[0016]每个夹持单元4上设置有两根竖杆4.1,且两根竖杆4.1沿纵向间隔布置在横杆4.2上;所述对拉螺栓6穿设在两根竖杆4.1之间,将位于待浇筑梁两侧的梁侧模板1拉结固定。
[0017]所述斜撑5的下端与横杆4.2铰接,斜撑5的上端与竖杆4.1之间可拆卸连接,在该装置拆除后便于折叠,方便收纳。
[0018]所述斜撑5为伸缩杆,通过调节斜撑5的长度,调节斜撑5上端在竖杆4.1上的位置,避免与对拉螺栓6的位置相冲突。
[0019]套管7的内部可以同时容纳两根横杆4.2通过;位于套管7两侧的横杆4.2对应穿设在套管7内部,在套管7中平行交错设置;所述套管7间隔开设有螺纹孔 8,所述横向对应的夹持单元4上的横杆4.2对应穿设在套管7上,且横杆4.2与套管7之间通过穿设在螺纹孔 8中的螺栓固定。
[0020]套管7与横杆4.2之间还可以通过螺纹可拆卸连接;在套管7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把手,在套管7内部设置有螺纹;将对应的横杆与套管之间螺纹连接。
[0021]本技术中,竖杆4.1设置在梁侧模板1的外侧,套管7支撑在梁底模板2下方;通过在梁侧模板1上的竖杆4之间拉设对拉螺栓,将梁侧模板1与竖杆4固定;本技术中,在梁侧模板1与竖杆4.2之间设置有木方;通过将两个夹持单元4中的横杆4.2穿设在套管7中,通过调节横杆伸入套管中的长度,能够满足不同梁截面尺寸的梁底模板2的支撑;且在本实
用新型中,在梁底模板2于套管7之间设置有木方。
[0022]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梁模板加固装置,梁模板包括有梁侧模板(1)和梁底模板(2);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架(3)和对拉螺栓(6);所述夹持架(3)有一组,沿纵向间隔布置,且每个夹持架(3)包括有夹持单元(4)和套管(7);所述夹持单元(4)有两个,分别布置在待浇筑梁的两侧;所述夹持单元(4)呈倒置的T形,包括有竖杆(4.1)和横杆(4.2);所述竖杆(4.1)压接在对应一侧的梁侧模板(1)的外侧;所述横杆(4.2)托接在梁底模板(2)的底部;所述套管(7)设置在两侧的夹持单元(4)之间,且套管(7)将两侧的横杆(4.2)对应可调连接;所述对拉螺栓(6)有一组,一组对拉螺栓(6)与一组夹持架(3)对应布置;所述对拉螺栓(6)拉结在夹持架(3)的两个竖杆(4.1)之间;在夹持单元(4)的竖杆(4.1)与横杆(4.2)之间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犇李彪杨帆牛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