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式充放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1976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式充放电设备,包括:多腔室降温箱,其外顶部设有散热风道,内部设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构成内循环控温通道;第二腔室内设有抽风风机和吹风风机;第三腔室、散热风道构成外循环控温通道;充放电装置,设置于第二腔室内,包括固定框、活动框、升降机构和检测电源;固定框的顶板与第二腔室之间设有上风道;升降机构的活动端部连接有活动框,活动框与底板之间的区域为下风道,底部设有送风风机;热交换器,设置于第一腔室内,用于实现热交换器内冷却液与流经换热通道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以及逆变器部件,设置于第三腔室内,用于维持设备正常运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散热快、能耗低。能耗低。能耗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式充放电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循环式充放电设备,属于锂电池多通道化成分容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一体式充放电设备通常是将设备电源部与机构部合二为一,机构部构成整台一体式充放电设备的主要空间,当一体式充放电设备进行正常的充放电过程时,则电源部及电池本身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电源部与电池间需要连接线缆,线缆发热同样会产生热量;电源部探针也会与电池表面接触,形成接触阻抗,产生热量。上述所有的热量总和为系统热量W1,均产生于机构内部,如果机构内部能不迅速消耗处理掉,则电池温度会迅速升高,从而影响电池的品质;逆变器部件为一体式充放电设备正常工作提供必需的电源条件,而在一体式充放电设备进行正常的充放电过程时,逆变器部件本身会产生热量W2,正常情况下W1≈W2。如果逆变器部件产生的热量W2也存在于机构内部,则机构需要迅速消耗W1+W2的热量,否则电池温升会过高而影响电池品质。
[0003]常规的一体式充放电设备将系统全部热量W1+W2收集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再统一消耗系统所产生的热量,从而来控制设备内部电池的温升,但是这种结构需要对设备的全部热量进行统一管理,会导致控温过程所需能耗高,散热时间长、散热效果也会受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的充放电设备散热时间长、散热所需能耗高、控温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两个独立散热通道、散热快、散热效果好、能耗低的可循环散热的充放电设备。
[0005]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循环式充放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6]多腔室降温箱,其外顶部设有散热风道,内部设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且第一腔室分别通过上通风口、下通风口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构成内循环控温通道;第二腔室内的上通风口的进风端设有抽风风机,用于将第二腔室上方的空气送入第一腔室内;第二腔室内的下通风口的出风端设有吹风风机,用于将第一腔室下方的空气送入第二腔室内;第三腔室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相隔离、与散热风道相连通,第三腔室、散热风道构成外循环控温通道;
[0007]充放电装置,设置于第二腔室内,包括固定框、活动框、升降机构和检测电源;固定框具有上下平行相对的顶板和底板;顶板与第二腔室的内顶部之间设有上风道,上风道的出风口延伸至抽风风机的进风口处;升降机构设置在固定框内,其活动端部连接有可在固定框内升降的活动框,活动框与底板之间的区域为下风道,下风道的进风端位于吹风风机的出风口处;活动框的底部设有送风风机,用于促使下风道内的空气向上流经托盘后输送至上风道内;检测电源设置在安装框的内顶部,并且检测电源的底部设有检测探头;
[0008]热交换器,设置于第一腔室内,热交换器与冷却液供应设备相连通,并且热交换器
具有至少一个换热通道,用于实现热交换器内冷却液与流经换热通道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0009]以及逆变器部件,设置于第三腔室内,逆变器部件配有吸风风机,逆变器部件与升降机构、热交换器、检测电源、吸风风机电连接,用于维持循环式充放电设备正常运行。
[0010]进一步,所述多腔室降温箱的内腔经第一风道隔离墙、第二风道隔离墙分隔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其中第一腔室、第三腔室分别设置在第二腔室的左右两侧,并且上通风口设置在第一风道隔离墙的上方位置,下通风口设置在第一风道隔离墙的下方位置。
[0011]进一步,所述上风道远离抽风风机的一端设有辅助风机。
[0012]进一步,所述的第三腔室的上部设有前端开口的散热区,散热区的前部为进风段、中部为安装段、后部为排风段,其中排风段位于散热风道正下方,且排风段与散热风道相通;逆变器部件设置于安装段。
[0013]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腔室远离第二腔室的上角落设有上导风结构、远离第二腔室的下角落设有下导风机构。
[0014]进一步,顶板与底板之间通过连接柱连接,活动框上设有直线轴承,连接柱可滑动地设穿设于相应的直线轴承中,实现活动框在顶板与底板之间的上下滑动。
[0015]进一步,所述热交换器为翅片式交换器,设置在第一腔室的中部,上方用于走未进行热交换的热空气,下方用于走热交换后的冷空气。
[0016]进一步,底板上设有限位机构,用于限定活动框在固定框内的最低位置。
[0017]本技术的设计原理是:由于设备产生的总热量包括由电源部热量、电池热量、线损及接触阻抗热量等组成的系统热量W1和逆变器热量W2,然后将逆变器部件的热量W2与系统热量W1独立处理,在控制电池温度时,只需要消耗系统热量W1的热量即可,使得整个热量管理将更加容易,从而更稳定、可靠的保证电池的品质,因此在热交换器在进行能量交换时,考虑只带走必须存在的系统热量W1。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1)将逆变器部件产生的热量、系统热量通过两套独立风道分别管理,将整台设备总热量的一半独立出去,保证机构内部热量管理更稳定、可靠,散热快、控温准确,从而控制电池品质;
[0020](2)在设备顶部一侧设置了助力风机,确保热风可以完全被转移到热交换器处,防止第一腔体内部热量的滞留;
[0021](3)在第一腔体的角落处设置了上导风结构及下导风结构,保证气流顺畅,防止第二腔体内热风及冷风造成能量损耗。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
[0023]图2是本技术中的空气流动示意图(图中a、c处为热风,b、d处为冷风,虚线箭头代表空气流动方向)。
[0024]图3是图1的A

A剖视图(图中B处为环境空气;e、f处为热风)。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实施例。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7]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式充放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多腔室降温箱,其外顶部设有散热风道,内部设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且第一腔室分别通过上通风口、下通风口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构成内循环控温通道;第二腔室内的上通风口的进风端设有抽风风机,用于将第二腔室上方的空气送入第一腔室内;第二腔室内的下通风口的出风端设有吹风风机,用于将第一腔室下方的空气送入第二腔室内;第三腔室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相隔离、与散热风道相连通,第三腔室、散热风道构成外循环控温通道;充放电装置,设置于第二腔室内,包括固定框、活动框、升降机构和检测电源;固定框具有上下平行相对的顶板和底板;顶板与第二腔室的内顶部之间设有上风道,上风道的出风口延伸至抽风风机的进风口处;升降机构设置在固定框内,其活动端部连接有可在固定框内升降的活动框,活动框与底板之间的区域为下风道,下风道的进风端位于吹风风机的出风口处;活动框的底部设有送风风机,用于促使下风道内的空气向上流经托盘后输送至上风道内;检测电源设置在安装框的内顶部,并且检测电源的底部设有检测探头;热交换器,设置于第一腔室内,热交换器与冷却液供应设备相连通,并且热交换器具有至少一个换热通道,用于实现热交换器内冷却液与流经换热通道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以及逆变器部件,设置于第三腔室内,逆变器部件配有吸风风机,逆变器部件与升降机构、热交换器、检测电源、吸风风机电连接,用于维持循环式充放电设备正常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剑丁伟森赵群武曹骥曹政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