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操作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1805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用具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可移动操作平台,包括支撑装置、固定装置以及操作平台,所述支撑装置内壁两侧分别通过螺栓与固定装置固定,所述操作平台位于固定装置的顶部,且与支撑装置螺栓固定,所述操作平台包括第六杠杆以及第七杠杆,所述第六杠杆为两组,并呈横向并列式分布,所述第七杠杆为三组,且呈纵向并列式分布,所述第六杠杆与第七杠杆连接处由第三连接组件贯穿连接固定,所述第三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环、第一螺栓、第二固定环以及第二螺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操作平台的前半部分伸于窗户外部,此时工作人员可从操作平台顶部能迅速穿插转入室内,操作平台上部悬挂安全带,保证了工人施工安全。保证了工人施工安全。保证了工人施工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操作平台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用具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移动操作平台。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后期,工序穿插多,交叉作业,施工管理强度增大,外窗安装上部固定扇时,如果用传统吊篮安装,施工速度慢,需要吊篮较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移动操作平台,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移动操作平台,包括支撑装置、固定装置以及操作平台,所述支撑装置内壁两侧分别通过螺栓与固定装置固定,所述操作平台位于固定装置的顶部,且与支撑装置螺栓固定,所述操作平台包括第六杠杆以及第七杠杆,所述第六杠杆为两组,并呈横向并列式分布,所述第七杠杆为三组,且呈纵向并列式分布,所述第六杠杆与第七杠杆连接处由第三连接组件贯穿连接固定,所述第三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环、第一螺栓、第二固定环以及第二螺栓,所述第一固定环以及第二固定环内贯穿连接第六杠杆以及第七杠杆,所述第一固定环一侧设有开口,且使用螺栓连接固定,所述第二固定环与第一固定环底部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环一侧设有开口,且使用螺栓连接固定,将三组第七杠杆纵向放置于两组第六杠杆的顶部,此时将第一固定环卡合在第七杠杆上,第二固定环卡合在第六杠杆上,并分别使用第一螺栓以及第二螺栓进行贯穿固定。
[0005]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杠杆、万向轮、第二杠杆、第一连接组件以及第三杠杆,所述第一杠杆为四组,且呈并列对称式分布的,所述万向轮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杠杆底部,所述第二杠杆为两组,并呈横向并列对称式放置于第一杠杆分布的内侧,并使用第一连接组件贯穿固定,四组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三连接组件结构一致,所述第三杠杆位于第二杠杆的正上方,且呈纵向放置于第一杠杆分布的内侧,并使用四组第一连接组件贯穿连接固定,将两组第二杠杆放置于四组第一杠杆的内壁,并使用第一连接组件固定,所固定方法与第三连接组件方式一致,此时将第三杠杆放置于第二杠杆的顶部,并使用第一连接组件连接固定。
[0006]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四杠杆、第五杠杆以及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四杠杆为两组,呈纵向并列式分布,并放置于第二杠杆底部,与第一杠杆连接,并使用第二连接组件贯穿连接固定,所述第五杠杆位于第四杠杆的正上方,并呈纵向并列式分布,且防止与第二杠杆的顶部,使用四组第二连接组件贯穿连接固定,将两组第四杠杆放置于第二杠杆的底部,并使用第二杠杆连接固定,其第二连接组件固定方式与第三连接组件一直,随后将两组第五杠杆放置于第四杠杆的顶部,并使用第二连接组件固定于第二杠杆的顶部。
[0007]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08]1.本技术通过操作平台的设置,将三组第七杠杆纵向放置于两组第六杠杆的
顶部,此时将第一固定环卡合在第七杠杆上,第二固定环卡合在第六杠杆上,并分别使用第一螺栓以及第二螺栓进行贯穿固定,在进行使用时,将操作平台的前半部分伸于窗户外部,此时工作人员可从操作平台顶部能迅速穿插转入室内,操作平台上部悬挂安全带,保证了工人施工安全。
[0009]2.本技术通过支撑装置的设置,将两组第二杠杆放置于四组第一杠杆的内壁,并使用第一连接组件固定,所固定方法与第三连接组件方式一致,此时将第三杠杆放置于第二杠杆的顶部,并使用第一连接组件连接固定,在进行使用时,可将多组混泥土块放置于两组第二杠杆的顶部,即可起到一定的压重作用,防止该装置倾倒,并且万向轮的设置可便于该装置的移动。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技术的第三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本技术的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4]图5为本技术的操作平台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为:1、支撑装置;2、固定装置;3、操作平台;101、第一杠杆;102、万向轮;103、第二杠杆;104、第一连接组件;105、第三杠杆;201、第四杠杆;202、第五杠杆;203、第二连接组件;301、第六杠杆;302、第七杠杆;303、第三连接组件;3031、第一固定环;3032、第一螺栓;3033、第二固定环;3034、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本技术所涉及的用于一种可移动操作平台并不限定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参照图1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移动操作平台,包括支撑装置1、固定装置2以及操作平台3,支撑装置1内壁两侧分别通过螺栓与固定装置2固定,操作平台3位于固定装置2的顶部,且与支撑装置1螺栓固定,操作平台3包括第六杠杆301以及第七杠杆302,第六杠杆301为两组,并呈横向并列式分布,第七杠杆302为三组,且呈纵向并列式分布,第六杠杆301与第七杠杆302连接处由第三连接组件303贯穿连接固定,第三连接组件303包括第一固定环3031、第一螺栓3032、第二固定环3033以及第二螺栓3034,第一固定环3031以及第二固定环3033内贯穿连接第六杠杆301以及第七杠杆302,第一固定环3031一侧设有开口,且使用螺栓连接固定,第二固定环3033与第一固定环3031底部通过焊接方式连接,第二固定环3033一侧设有开口,且使用螺栓连接固定,在进行组装时,将三组第七杠杆302纵向放置于两组第六杠杆301的顶部,此时将第一固定环3031卡合在第七杠杆302上,第二固定环3033卡合在第六杠杆301上,并分别使用第一螺栓3032以及第二螺栓3034进行贯穿固定,在进行使用时,将操作平台3的前半部分伸于窗户外部,此时工作人员可从操作平台3顶部能
迅速穿插转入室内,操作平台3上部悬挂安全带,保证了工人施工安全。
[0018]其中,支撑装置1包括第一杠杆101、万向轮102、第二杠杆103、第一连接组件104以及第三杠杆105,第一杠杆101为四组,且呈并列对称式分布的,万向轮102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杠杆101底部,第二杠杆103为两组,并呈横向并列对称式放置于第一杠杆101分布的内侧,并使用第一连接组件104贯穿固定,四组第一连接组件104与第三连接组件303结构一致,第三杠杆105位于第二杠杆103的正上方,且呈纵向放置于第一杠杆101分布的内侧,并使用四组第一连接组件104贯穿连接固定,在进行组装时,将两组第二杠杆103放置于四组第一杠杆101的内壁,并使用第一连接组件104固定,所固定方法与第三连接组件303方式一致,此时将第三杠杆105放置于第二杠杆103的顶部,并使用第一连接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操作平台,包括支撑装置(1)、固定装置(2)以及操作平台(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1)内壁两侧分别通过螺栓与固定装置(2)固定,所述操作平台(3)位于固定装置(2)的顶部,且与支撑装置(1)螺栓固定,所述操作平台(3)包括第六杠杆(301)以及第七杠杆(302),所述第六杠杆(301)为两组,并呈横向并列式分布,所述第七杠杆(302)为三组,且呈纵向并列式分布,所述第六杠杆(301)与第七杠杆(302)连接处由第三连接组件(303)贯穿连接固定,所述第三连接组件(303)包括第一固定环(3031)、第一螺栓(3032)、第二固定环(3033)以及第二螺栓(3034),所述第一固定环(3031)以及第二固定环(3033)内贯穿连接第六杠杆(301)以及第七杠杆(3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环(3031)一侧设有开口,且使用螺栓连接固定,所述第二固定环(3033)与第一固定环(3031)底部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环(3033)一侧设有开口,且使用螺栓连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1)包括第一杠杆(101)、万向轮(102)、第二杠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奎首范宏岭杨尚向勇杨林陈现军周振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七局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