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式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1550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站台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升降式防护装置,通过设置成对的支撑柱,支撑柱上设有轨道,防护本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支撑柱的轨道;驱动机构设于支撑柱内并连接防护本体,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防护本体沿轨道移动。该装置通过升降式移动防护本体实现站台门的开关,取代了传统平开式站台门,解决了平开式站台门占用站台空间的弊端,设置支撑柱之间的距离即可任意设置站台门开度,在不占用站台空间的基础上实现了站台门开度的自由化设置,有效提高了站台门净开度。该装置可以实现模块化安装,适用于改造站台安装的需求,可实现站台门的快速改造,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能够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用前景。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升降式防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站台防护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升降式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地铁、城际、铁路等交通运输站台上都设有站台防护结构,站台防护结构设于站台与车辆轨道之间,起到隔离防护,保障站台人员安全的作用。
[0003]传统站台门防护结构为平开形式,包括固定于站台的侧盒和相对于侧盒可移动打开的门体,然而,平开站台门在开门时门体要与侧盒重叠,站台门无论打开还是关闭均需占用站台面积,因此,平移式开关的站台门防护结构影响了站台门的开度,难以满足车辆乘降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升降式防护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平开式站台门占用站台空间,净开度有限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升降式防护装置,包括:
[0006]成对设置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设有轨道;
[0007]防护本体,所述防护本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柱的轨道;
[0008]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支撑柱内并连接所述防护本体,所述驱动机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防护本体沿所述轨道移动。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轨道竖直设置,所述防护本体设于所述轨道所在竖直平面内。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护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轨道滑动连接。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轨道为竖直设置的导向柱,所述连接件呈U型,所述连接件的U型开口套上在所述导向柱上。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件的U型开口内设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抵接于所述导向柱表面,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导向轮与所述导向柱滑动连接。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器、传动件、丝杆以及螺纹套筒,所述驱动器连接所述传动件的一端,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丝杆,所述丝杆与所述轨道平行,所述螺纹套筒连接所述防护本体且套设于所述丝杆上。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柱内设有与所述轨道平行的配重导轨,所述配重导轨上设有配重块,所述支撑柱内还设有配重支撑轮,所述配重块通过绕设于所述配重支撑轮的配重链绳连接所述防护本体。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柱包括支架和设于所述支架外部的壳体,所述轨道以及所述驱动机构分别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壳体对应于所述轨道的位置处设有开口。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走线槽,所述走线槽设于所述支撑柱的顶部,所述走线槽由其中一个支撑柱延伸至另一支撑柱。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多个数量的所述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呈一字型排列,相邻所述支撑柱之间分别设有所述防护本体。
[0018]本技术提供的升降式防护装置,通过设置成对的支撑柱,支撑柱上设有轨道,防护本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支撑柱的轨道;驱动机构设于支撑柱内并连接防护本体,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防护本体沿轨道移动,该装置通过升降式移动防护本体实现站台门的开关,取代了传统平开式站台门,解决了平开式站台门占用站台空间的弊端,支撑柱之间的距离即为站台门的水平开度,设置支撑柱之间的距离即可任意设置站台门开度,在不占用站台空间的基础上实现了站台门开度的自由化设置,有效提高了站台门净开度。该装置可以实现模块化安装,适用于改造站台安装的需求,可实现站台门的快速改造,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节省时间,且安装施工便捷,实用性强,能够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升降式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升降式防护装置的支撑柱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升降式防护装置的分解图;
[0023]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升降式防护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100:支撑柱;110:轨道;200:防护本体;300:走线槽;400:连接件;501:驱动器;502:传动件;503:丝杆;504:螺纹套筒;601:配重块;602:配重导轨;603:配重链绳;604:配重支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
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002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式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对设置的支撑柱(100),所述支撑柱(100)上设有轨道(110);防护本体(200),所述防护本体(200)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柱(100)的轨道(110);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支撑柱(100)内并连接所述防护本体(200),所述驱动机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防护本体(200)沿所述轨道(110)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式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110)竖直设置,所述防护本体(200)设于所述轨道(110)所在竖直平面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式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本体(200)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件(400),所述连接件(400)与所述轨道(110)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式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110)为竖直设置的导向柱,所述连接件(400)呈U型,所述连接件(400)的U型开口套上在所述导向柱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式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00)的U型开口内设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抵接于所述导向柱表面,所述连接件(400)通过所述导向轮与所述导向柱滑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式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器(501)、传动件(502)、丝杆(503)以及螺纹套筒(504),所述驱动器(501)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艳芳王志飞魏耀南杜呈欣李樊阚庭明李帅郭浩波孙安生马腾飞李宝韩鹏非刘磊郭顺利杨楠李勇王振欣王俐文刘惠涛曹青元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