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1271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包括给水装置和施肥装置,所述给水装置包括第一给水管,所述第一给水管上依次设置有变频水泵、止逆阀和闸阀,所述施肥装置包括自吸泵、水肥混合桶、多个肥料自动添加装置、以及第一供肥水管,所述自吸泵的出水口通过补水管与水肥混合桶连接,所述第一供肥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水肥混合桶底部和第一给水管连接,所述第一供肥水管上设置有电动球阀;所述肥料自动添加装置包括肥料仓、设置在肥料仓底部的螺杆输送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能够实现在施肥过程中对施肥浓度的快速调节,具备响应速度快、施肥效率高的特点,解决了现有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不足。有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不足。有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设施
,尤其涉及一种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是借助压力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管道系统均匀、定时、定量地向作物供水、供肥,使作物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现有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存在以下问题:1)不能快速调节施肥浓度,即每次施肥都需要等待肥料完全溶解后才能进行,而不能在施肥的过程中快速调节施肥浓度,存在调控速度慢,施肥效率低的问题。2)由于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施肥量皆不同,所以仅利用一套现有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不可能完成同时对农田中间作的作物进行差别化的供水供肥,如果间作有两种作物就需要准备两套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这极大地增加了灌溉系统的建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该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能够实现在施肥过程中对施肥浓度的快速调节和控制,施肥效率高,解决了现有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不足。
[0004]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的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包括给水装置和施肥装置,所述给水装置包括第一给水管,所述第一给水管上依次设置有变频水泵、止逆阀和闸阀,所述施肥装置包括自吸泵、水肥混合桶、多个肥料自动添加装置、以及第一供肥水管,所述自吸泵的出水口通过补水管与水肥混合桶连接,所述第一供肥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水肥混合桶底部和第一给水管连接,所述第一供肥水管上设置有电动球阀;所述肥料自动添加装置包括肥料仓、设置在肥料仓底部的螺杆输送泵;还包括控制器,所述第一给水管、第一供肥水管和补水管上面皆设置有流量传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自吸泵、变频水泵、螺杆输送泵、流量传感器、电动球阀电路连接。
[0006]进一步,所述给水装置还包括第二给水管,所述第二给水管上依次设置有变频水泵、止逆阀和闸阀,所述施肥装置还包括第二供肥水管,所述第二供肥水管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路连接的电动球阀,所述第二供肥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供肥水管和第二给水管连接,所述第二给水管和所述第二供肥水管上皆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路连接的流量传感器。
[0007]进一步,所述第一给水管与第一供肥水管的连接处、以及安装在第一给水管上面的变频水泵、止逆阀和闸阀是沿着第一给水管内水的流向上在第一给水管上依次安装设置的;所述第二给水管与第二供肥水管的连接处、以及安装在第二给水管上面的变频水泵、止逆阀和闸阀是沿着第二给水管内水的流向上在第二给水管上依次安装设置的。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给水管与第二给水管之间连接有泄压管,所述泄压管与第一给水管之间的连接处位于第一给水管上的止逆阀与闸阀之间的位置,所述泄压管与第二给水管之间的连接处位于第二给水管上的止逆阀与闸阀之间的位置;所述泄压管的中部连接有排污管,所述泄压管上面靠近两端的位置处各设置有一个泄压阀。
[0009]进一步,所述水肥混合桶呈圆筒形,所述补水管在水肥混合桶的切线方向上与水肥混合桶连接,所述水肥混合桶内侧竖立有多根用于促进肥料与水充分混合的挡杆。
[0010]进一步,所述施肥装置还包括液体肥料施肥装置,所述液体肥料供肥装置包括液体肥料仓、连接在液体肥料仓与第一给水管之间或连接在液体肥料仓与第二给水管之间的给肥管,在所述给肥管上设置与控制器电路连接的电控流量调节阀。
[0011]进一步,所述给肥管与第一给水管的连接处位于第一给水管与第一供肥水管连接处的上游位置。
[0012]进一步,所述给肥管与第二给水管的连接处位于第二给水管与第二供肥水管连接处的上游位置。
[0013]作为替换方案,所述液体肥料施肥装置位于水肥混合桶上方,所述给肥管可连接在水肥混合桶与液体肥料仓之间。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包括给水装置和施肥装置,所述给水装置包括第一给水管,所述第一给水管上依次设置有变频水泵、止逆阀和闸阀,所述施肥装置包括自吸泵、水肥混合桶、多个肥料自动添加装置、以及第一供肥水管,所述自吸泵的出水口通过补水管与水肥混合桶连接,所述第一供肥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水肥混合桶底部和第一给水管连接,所述第一供肥水管上设置有电动球阀;所述肥料自动添加装置包括肥料仓、设置在肥料仓底部的螺杆输送泵。本技术的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能够实现在施肥过程中对施肥浓度的快速调节和控制,具备响应速度快、施肥效率高的特点,解决了现有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不足。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6]图1为本技术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中水肥混合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包括给水装置和施肥装置,所述给水装置包括第一给水管1A,所述第一给水管1A上依次设置有变频水泵2、止逆阀3和闸阀4,所述施肥装置包括自吸泵5、水肥混合桶6、多个肥料自动添加装置和第一供肥水管7A,所述自吸泵的出水口通过补水管8与水肥混合桶6连接,所述水肥混合桶6顶部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水肥混合桶6内部还可设置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供肥水管7A的两端分别与水肥混合桶6底部和第一给水管1A连接,所述第一供肥水管7A上设置有可控制阀门打开程度的电动球阀13;所述肥料自动添加装置包括肥料仓9、设置在肥料仓9底部的螺杆输送泵10;还包括控制器11,所述第一给水管1A、第一供肥水管7A和补水管8上面皆设置有流量传
感器12,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液位传感器、自吸泵5、变频水泵2、螺杆输送泵10、流量传感器12、电动球阀13电路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给水管1A与第一供肥水管7A的连接处、以及安装在第一给水管1A上面的变频水泵2、止逆阀3和闸阀4是沿着第一给水管内水的流向上在第一给水管上依次安装设置的。
[00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施肥装置还包括液体肥料供肥装置,所述液体肥料供肥装置包括液体肥料仓18、连接在液体肥料仓与第一给水管1A之间的给肥管19,在所述给肥管上设置与控制器电路连接的电控流量调节阀20,电控流量调节阀20又称为电动流量调节阀,其可根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自动调节阀门的开度,从而实现介质流量的调节。通过电控流量调节阀20可精准地控制液体肥料的施肥量。另外,将液体肥料仓18通过给肥管19直接与第一给水管1A连接可以最快地将液体肥料添加到第一给水管1A中,所述液体肥料仓中也可以添加农药,实现对打药量的精确控制。
[0021]将所述给肥管19与第一给水管1A的连接处设置在位于第一给水管1A与第一供肥水管7A连接处的上游位置,可以避免液体肥料在第一给水管1A的水压下逆流进液体肥料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包括给水装置和施肥装置,所述给水装置包括第一给水管(1A),所述第一给水管(1A)上依次设置有变频水泵(2)、止逆阀(3)和闸阀(4),其特征在于:所述施肥装置包括自吸泵(5)、水肥混合桶(6)、多个肥料自动添加装置、以及第一供肥水管(7A),所述自吸泵的出水口通过补水管(8)与水肥混合桶(6)连接,所述第一供肥水管(7A)的两端分别与水肥混合桶(6)底部和第一给水管(1A)连接,所述第一供肥水管(7A)上设置有电动球阀(13);所述肥料自动添加装置包括肥料仓(9)、设置在肥料仓(9)底部的螺杆输送泵(10);还包括控制器(11),所述第一给水管(1A)、第一供肥水管(7A)和补水管(8)上面皆各自设置有流量传感器(12),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自吸泵(5)、变频水泵(2)、螺杆输送泵(10)、流量传感器(12)、电动球阀(13)电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装置还包括第二给水管(1B),所述第二给水管(1B)上依次设置有变频水泵(2)、止逆阀(3)和闸阀(4),所述施肥装置还包括第二供肥水管(7B),所述第二供肥水管(7B)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路连接的电动球阀(13),所述第二供肥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供肥水管(7A)和第二给水管(1B)连接,所述第二给水管(1B)和所述第二供肥水管(7B)上皆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路连接的流量传感器(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肥一体化自动加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给水管(1A)与第一供肥水管(7A)的连接处、以及安装在第一给水管(1A)上面的变频水泵(2)、止逆阀(3)和闸阀(4)是沿着第一给水管内水的流向上在第一给水管上依次安装设置的;所述第二给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燕汪奎高青青冯瑞瑞吕军方玉川陈丽娟杨小琴
申请(专利权)人: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