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颞浅动脉逆行导管插入术的穿刺鞘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0871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颞浅动脉逆行导管插入术的穿刺鞘管,由外到内依次包括鞘管本体、针芯和导丝,所述鞘管本体为管状结构,所述鞘管本体具有内腔,所述内腔容纳所述针芯和导丝,所述鞘管本体为可变形管状结构,所述针芯和/或所述导丝插入或移出所述鞘管本体的所述内腔,使所述鞘管本体在平直状态和弯曲状态之间转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穿刺鞘管结构简单,弯曲调节操作简洁高效,可有效地实现对于血管结构弯曲位置的穿刺操作,且能有效避免导管内壁损伤的穿刺鞘管。管内壁损伤的穿刺鞘管。管内壁损伤的穿刺鞘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颞浅动脉逆行导管插入术的穿刺鞘管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穿刺鞘管,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颞浅动脉逆行导管插入术的穿刺鞘管。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向体内注射药液进行治疗经常利用穿刺鞘管进行注射。穿刺鞘管中通常包括针头和鞘管本体,针头用以穿刺人体,注射药液的微导管内嵌在鞘管本体内,鞘管本体的形状可用以引导微导管的运行。由于微导管常常需要弯曲才可将药液输送至需要的位置,这就导致鞘管本体需要具有弯曲的形状。鞘管本体需要在人体内输送至靠近待注射的区域,以使微导管在鞘管本体的引导下向待注射区域注射药物,而弯曲的鞘管本体在向血管中进行传输存在不便。
[0003]如现有专利CN110840531A公开了一种可调弯鞘管,包括相连接的管身和接头,管身沿径向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内管、钢管和外管,钢管沿轴向间隔设有多个切割间隙,内管设有拉线腔和输送腔,拉线腔中设有拉线,拉线的头端与钢管的头端固定连接;当拉紧拉线时,拉线带动钢管弯曲。但该专利中为了使鞘管弯曲增设了分段设置的钢管、拉线、拉线腔和输送腔,使得鞘管的结构变复杂,并且使鞘管弯曲时需要进行拉线操作,操作也比较复杂。
[0004]现有专利CN213372349U中公开了一种可变向弯曲的穿刺针,包括主体、针尖以及分别与所述主体和所述针尖相连的弯曲结构,所述弯曲结构包括至少两个依次相连的连接节,且所述连接节之间相互铰接,相互铰接的连接节不仅保证了穿刺针整体的稳定性,同时该连接节之间可以随着入路导管的弯曲发生同样的弯曲,从而保证穿刺针可以顺利入路血管内导管,从而避免了在弯曲阻力导致的入路困难或对导管内壁的损伤的现象。但该专利中的穿刺针为多段连接节铰接而成的结构,弯曲度不易控制,且结构比较复杂。
[0005]综上所述,目前现有的弯曲或可调弯鞘管结构比较复杂,且操作不便,尤其是在颞浅动脉逆行导管插入应用场景下,缺少一种弯曲调节操作简洁高效、方便穿刺针入路,且能有效避免导管内壁损伤的穿刺鞘管。鉴于上述技术问题,特提出本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颞浅动脉逆行导管插入术的穿刺鞘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弯曲鞘管本体在血管中弯曲调节操作复杂、且在穿刺针入路时容易损伤导管内壁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颞浅动脉逆行导管插入术的穿刺鞘管,由外到内依次包括鞘管本体、针芯和导丝,所述鞘管本体为管状结构,所述鞘管本体具有内腔,所述内腔容纳所述针芯和导丝,所述鞘管本体为可变形管状结构,包括聚合物层和金属编织层,所述聚合物层位于所述金属编织层的径向外侧,所述金属编织层为密集网状结构;
[0008]所述针芯和/或所述导丝插入或移出所述鞘管本体的所述内腔,使所述鞘管本体在平直状态和弯曲状态之间转换;
[0009]所述平直状态为所述鞘管本体呈轴线为直线的直管结构;
[0010]所述弯曲状态为所述鞘管本体呈末端弯曲为倒钩状的弯管结构。
[0011]进一步地,所述针芯和/或所述导丝插入所述鞘管本体的所述内腔后,则所述鞘管本体被位于所述内腔中的所述针芯和/或导丝限形为平直状态。
[0012]进一步地,所述鞘管本体在自然状态下结构呈所述弯曲状态;所述针芯和/或所述导丝移出所述鞘管本体的所述内腔,则所述鞘管本体的结构自动恢复为所述弯曲状态。
[0013]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编织层一侧的编织密集度大于另一侧的编织密集度,编织孔为菱形。
[0014]进一步地,所述聚合物层的外侧进一步设置防过敏涂层。
[0015]进一步地,所述针芯为具有不锈钢编织网的聚合物管状结构。
[0016]进一步地,所述针芯直径为10

25G。
[0017]进一步地,所述导丝为具有不锈钢芯丝的加硬导丝。
[0018]进一步地,所述鞘管本体内径为0.5

1.5mm。
[0019]进一步地,所述针芯的后端直径大于所述针芯的前端直径。
[0020]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编织层和所述聚合物层配合作用,使得所述鞘管本体在弯曲状态下,弯曲末端与本体轴线间的角度大于0
°
,且小于等于180
°

[0021]进一步地,所述鞘管本体在弯曲状态下,弯曲末端与本体轴线间的角度为110
°‑
160
°

[0022]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至少获得了如下有益效果:
[0023](1)本技术提供的穿刺鞘管仅包括鞘管本体、针芯、导丝,可以利用针芯和/或导丝进入鞘管本体或移出鞘管本体而改变鞘管本体的弯曲形状和角度,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降低了成本。当所述针芯和/或所述导丝插入所述鞘管本体的内腔后,则所述鞘管本体会被位于所述内腔中的针芯和/或导丝限形为平直状态,可以顺利对颞浅动脉进行穿刺。而当鞘管本体在血管内移动或者移动到位后,针芯和/或导丝移出所述鞘管本体的内腔,则所述鞘管本体的结构会自动恢复为合适的弯曲状态,从而可以将微导管利用鞘管本体输送入所需位置,为下一步操作建立了通路,满足了后续引导器械沿弯曲路线移动的需要,且有效降低了下一步操作中器械通过弯曲血管的难度,避免了在弯曲阻力导致的入路困难或对导管内壁造成的损伤。
[0024](2)本技术提供的穿刺鞘管为可变形管状结构,包括金属编织层和聚合物层,且金属编织层的网状结构为一侧的编织密集度大于另一侧的编织密集度,该结构不仅方便、有效的实现了穿刺鞘管在平直状态和弯曲状态之间转换,且使得所述鞘管本体在弯曲状态下弯曲末端与本体轴线间的角度大于0
°
,且小于等于180
°
,优选地,该角度为110
°‑
160
°
。该角度能够有效地实现鞘管对于此处血管结构弯曲位置的操作,可以降低器械经颞浅动脉进入脑膜中动脉的难度,避免导管内壁损伤,便于器械经颞浅动脉进入脑膜中动脉远端,从而进行后续操作,包括经微导管输送造影剂,弹簧圈,微球囊,栓塞胶等耗材,进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或者用于治疗不便于通过正常径路治疗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硬脑膜部位相关的血管疾病。
[0025]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7]在附图中:
[0028]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穿刺鞘管示意图,其中(a)穿刺鞘管呈平直状态,(b)为穿刺鞘剖视图;
[0029]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穿刺鞘管处于弯曲状态的示意图;
[0030]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穿刺鞘管的具体结构;
[0031]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颞浅动脉逆行导管插入术的穿刺鞘管,由外到内依次包括鞘管本体(1)、针芯(2)和导丝(3),所述鞘管本体(1)为管状结构,所述鞘管本体(1)具有内腔,所述内腔容纳所述针芯(2)和导丝(3),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本体(1)为可变形管状结构,包括聚合物层和金属编织层,所述聚合物层位于所述金属编织层的径向外侧,所述金属编织层为密集网状结构;所述针芯(2)和/或所述导丝(3)插入或移出所述鞘管本体的所述内腔,使所述鞘管本体(1)在平直状态和弯曲状态之间转换;所述平直状态为所述鞘管本体(1)呈轴线为直线的直管结构;所述弯曲状态为所述鞘管本体(1)呈末端弯曲为倒钩状的弯管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芯(2)和/或所述导丝(3)插入所述鞘管本体(1)的所述内腔后,则所述鞘管本体(1)被位于所述内腔中的所述针芯(2)和/或导丝(3)限形为平直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本体(1)在自然状态下结构呈所述弯曲状态;所述针芯(2)和/或所述导丝(3)移出所述鞘管本体(1)的所述内腔,则所述鞘管本体(1)的结构自动恢复为所述弯曲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鞘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插入到呈所述弯曲状态的所述鞘管本体(1)内的微导管(4)。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穿刺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编织层的网状结构为一侧的编织密集度大于另一侧的编织密集度。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仇汉诚王明泽宋晓雯莫少华赵志康董一颍张轶群赵继宗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