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桥梁墩柱内撑架,包括:第一内撑架,其为竖直设置的长方体框架结构;第二内撑架,其为竖直设置的半圆柱框架结构,所述第二内撑架设于所述第一内撑架的上部一侧,且所述第二内撑架的矩形侧壁与所述第一内撑架连接;爬梯,其竖直设置,所述爬梯设于所述第一内撑架内,并与所述第一内撑架靠近所述第二内撑架的一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桥梁墩柱内撑架可实现一次搭设成型和整体吊装,具有安装效率高、流转快等优点。流转快等优点。流转快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桥梁墩柱内撑架
[0001]本技术涉及桥梁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桥梁墩柱内撑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桥梁墩柱钢筋绑扎时,通常是在桥梁墩柱钢筋的外围搭设脚手架,工人站在脚手架上对桥梁墩柱钢筋进行绑扎。采用搭设脚手架的方式,一是,脚手架需要分层搭设,每层高为2
‑
3米,安装效率低;二是,脚手架不可整体吊装,需要拆卸后,再重新安装,不方便流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桥梁墩柱内撑架,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4]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桥梁墩柱内撑架,包括:第一内撑架,其为竖直设置的长方体框架结构;第二内撑架,其为竖直设置的半圆柱框架结构,所述第二内撑架设于所述第一内撑架的上部一侧,且所述第二内撑架的矩形侧壁与所述第一内撑架连接;爬梯,其竖直设置,所述爬梯设于所述第一内撑架内,并与所述第一内撑架靠近所述第二内撑架的一侧连接。
[0005]优选的是,所述的桥梁墩柱内撑架,所述第一内撑架包括:四个立柱,其分别位于一长方形的四角并竖直设置,且位于所述长方形的短边上的两个立柱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连接柱连接;第一支撑板,其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位于所述四个立柱之间并与其顶部连接;第二支撑板,其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方,并与所述四个立柱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内撑架的一侧设有开口;其中,所述爬梯伸入所述开口内,并与靠近所述第二内撑架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连接柱连接。
[0006]优选的是,所述的桥梁墩柱内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包括:矩形边框,其四角与所述四个立柱连接;多个支撑柱,其设于所述矩形边框内,并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任一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矩形边框的两个长边连接;支撑网,其水平铺设于所述多个支撑柱上,并与所述矩形边框连接。
[0007]优选的是,所述的桥梁墩柱内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四角与所述四个立柱上下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部设有双卷筒卷扬机,其底部通过两个第一加强柱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矩形边框连接,所述双卷筒卷扬机上对称设有两个卷筒,任一卷筒通过钢丝绳与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的第二加强柱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矩形边框连接。
[0008]优选的是,所述的桥梁墩柱内撑架,所述立柱为L形柱,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矩形边框的每个角均设有两个滚轮,其分别与所述立柱的两个内侧壁配合滑动连接。
[0009]优选的是,所述的桥梁墩柱内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矩形边框靠近所述立柱的内壁处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滚轮转动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其中,所述安装槽与所述滚轮的
轴向垂直的两侧壁上均设有一滑槽,两个滑槽相对设置并与所述立柱的相邻内壁垂直,所述滑槽包括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靠近所述滚轮设置,且所述第一滑槽远离所述滚轮的侧壁中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连通的条形孔;所述滚轮与其滚轮轴转动连接,且所述滚轮轴的两端分别经所述条形孔伸入所述第二滑槽内,并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卡接,所述第一滑槽内远离所述立柱的一端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弹力方向沿所述第一滑槽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槽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滚轮轴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是,所述的桥梁墩柱内撑架,所述第一内撑架的顶部固设有吊耳。
[0011]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的桥梁墩柱内撑架由长方体框架结构的第一内撑架、半圆柱框架结构的第二内撑架和爬梯组装而成,可实现一次搭设成型和整体吊装,具有安装效率高、流转快等优点。
[0013]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桥梁墩柱内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桥梁墩柱内撑架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支撑板与立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图3中局部A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19]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桥梁墩柱内撑架,包括:第一内撑架1,其为竖直设置的长方体框架结构;第二内撑架2,其为竖直设置的半圆柱框架结构,所述第二内撑架2设于所述第一内撑架1的上部一侧,且所述第二内撑架2的矩形侧壁与所述第一内撑架1连接;爬梯3,其竖直设置,所述爬梯3设于所述第一内撑架1内,并与所述第一内撑架1靠近所述第二内撑架2的一侧连接。
[0021]上述实施方式中,桥梁墩柱内撑架包括第一内撑架、第二内撑架和爬梯。第一内撑架为竖直设置的长方体框架结构,较优的,第一内撑架沿竖直方向可伸缩,并通过螺母固定其高度,以满足不同高度的桥梁墩柱的需要,第一内撑架的高度为6
‑
8m;第二内撑架为竖直设置的半圆柱框架结构,第二内撑架设于第一内撑架的上部一侧,且第二内撑架的矩形侧
壁与第一内撑架焊接固定,第二内撑架的弧形侧壁的轮廓与桥梁墩柱的弧形侧的轮廓一致,用于支撑弧形侧的桥梁墩柱主筋,防止主筋在绑扎中的弯曲变形;爬梯竖直设于第一内撑架内,并与第一内撑架靠近第二内撑架的一侧焊接或通过螺母固定,爬梯垂直设置,可减少对第一内撑架内部空间的占用。
[0022]使用时,将桥梁墩柱内撑架吊装至预设位置,两个桥梁墩柱内撑架为一组,拼接形成桥梁墩柱的外部轮廓,工人沿桥梁墩柱内撑架的轮廓放置桥梁墩柱主筋,再站在地面或通过爬梯进入第一内撑架内,绑扎桥梁墩柱箍筋,绑扎完毕后,通过吊机,将桥梁墩柱内撑架整体吊装至下一桥梁墩柱安装位,即可完成流转。
[0023]本技术的桥梁墩柱内撑架由长方体框架结构的第一内撑架、半圆柱框架结构的第二内撑架和爬梯组装而成,可实现一次搭设成型和整体吊装,具有安装效率高、流转快等优点。
[0024]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的桥梁墩柱内撑架,所述第一内撑架1包括:四个立柱11,其分别位于一长方形的四角并竖直设置,且位于所述长方形的短边上的两个立柱11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连接柱12连接;第一支撑板13,其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桥梁墩柱内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内撑架,其为竖直设置的长方体框架结构;第二内撑架,其为竖直设置的半圆柱框架结构,所述第二内撑架设于所述第一内撑架的上部一侧,且所述第二内撑架的矩形侧壁与所述第一内撑架连接;爬梯,其竖直设置,所述爬梯设于所述第一内撑架内,并与所述第一内撑架靠近所述第二内撑架的一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墩柱内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撑架包括:四个立柱,其分别位于一长方形的四角并竖直设置,且位于所述长方形的短边上的两个立柱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连接柱连接;第一支撑板,其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位于所述四个立柱之间并与其顶部连接;第二支撑板,其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方,并与所述四个立柱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内撑架的一侧设有开口;其中,所述爬梯伸入所述开口内,并与靠近所述第二内撑架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连接柱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墩柱内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包括:矩形边框,其四角与所述四个立柱连接;多个支撑柱,其设于所述矩形边框内,并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任一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矩形边框的两个长边连接;支撑网,其水平铺设于所述多个支撑柱上,并与所述矩形边框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桥梁墩柱内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四角与所述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思民,乐砾,张化强,吴浩,蒋华忠,郑峻林,毛建伟,诸葛斌,张玉萍,顾文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