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场地平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6497643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9-26 1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场地平整方法,用于解决传统场地平整中地形建模精度不足、土方调配误差大及施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该方法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施工区域进行全地形扫描,生成每平方米4‑6个测点的高程点云数据,并导入BIM软件构建带等高线标注的三维地形模型,基于模型划定挖填区边界线并计算土方调配量,控制挖方深度0.8‑1.5米、填方厚度0.6‑1.2米且误差率3%‑5%;通过在挖填交界处设置过渡带并分层碾压,结合振动压路机按特定频率和重叠宽度压实,同步设置截水沟及GNSS定位复测系统,实现高程误差不超过±15mm的精准控制,对超差区域采用小型振动平板夯二次找平。该方法显著提升了地形建模精度与土方调配效率,适用于建筑、市政等工程中高精度场地平整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场地平整方法


技术介绍

1、在建筑施工场地平整领域,传统方法存在地形数据采集精度不足的问题。常规测绘手段如全站仪或低密度激光扫描技术,其测点密度通常低于每平方米3个,难以准确反映复杂地形的高程变化,尤其在坡度突变或起伏较大的区域,模型与实际地形偏差显著。这种精度限制导致挖填边界线的划定依赖于人工经验调整,易产生位置偏移,进而影响土方量计算的准确性。此外,土方调配量的计算多采用静态平衡算法,未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土体压缩、沉降及材料特性变化等因素,导致实际挖填方量与设计值偏差常超过5%,需多次返工修正,增加施工成本。过渡带的处理方式较为粗放,通常采用单一材料铺设,缺乏分层压实策略,导致交界区域密实度不均,后期易出现不均匀沉降。截水沟的设计多依据经验参数,沟底坡度与断面尺寸的适配性不足,在渗透性差异较大的地质条件下,排水效率波动明显,局部积水风险较高。高程复测环节依赖稀疏测点布设(通常间距大于15米),且测量数据反馈滞后,难以实时捕捉施工过程中的局部高程异常,误差累积现象普遍。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地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建筑施工场地平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场地平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扫描参数设置为水平角步进0.05-0.08度、垂直角步进0.03-0.05度,扫描仪架设高度距地面基准面3.5-4.2米,扫描过程中同步记录GNSS定位系统的坐标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场地平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地形模型的等高线生成方法具体包括:基于克里金插值算法与不规则三角网算法双重插值,设置克里金插值的搜索半径为6-8米,TIN算法的最大三角形边长为4-5米,等高线间距设置为0.25-0.35米;</p>

4.如权...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施工场地平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场地平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扫描参数设置为水平角步进0.05-0.08度、垂直角步进0.03-0.05度,扫描仪架设高度距地面基准面3.5-4.2米,扫描过程中同步记录gnss定位系统的坐标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场地平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地形模型的等高线生成方法具体包括:基于克里金插值算法与不规则三角网算法双重插值,设置克里金插值的搜索半径为6-8米,tin算法的最大三角形边长为4-5米,等高线间距设置为0.25-0.35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场地平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方调配量计算采用分阶段动态平衡算法,将施工区域划分为20m×20m-25m×25m的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内先计算0.8-1.2米浅层土方量作为第一阶段调配基数,剩余土方量按每递减0.3米分层计算补偿系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场地平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业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