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内扰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0144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瘤内扰流装置,包括弹性网盘,所述弹性网盘包括网盘底部和网盘侧部,所述网盘侧部为所述网盘底部的周边折弯延伸形成,所述网盘侧部和所述网盘底部围合形成封堵腔,所述弹性网盘的高度和所述弹性网盘的宽度的比值介于20%~40%之间;所述瘤内扰流装置置于动脉瘤腔内时,所述网盘底部的四周部分与动脉瘤腔内壁贴合,所述网盘侧部位于动脉瘤内。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可以提高瘤内扰流装置在动脉瘤内位置稳定性、降低顶破动脉瘤风险、提高血流封堵效率并利于动脉瘤血栓形成。血流封堵效率并利于动脉瘤血栓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脉瘤内扰流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脉瘤内扰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多因大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或颅腔内压力增高引起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目前外科开颅夹闭手术和微创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两种主要方式。虽然外科手术具有复发率低的优点,但对患者创伤大、恢复周期长,对于一些复杂位置的动脉瘤以及身体条件不佳的病人并不适用;微创介入治疗由于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愈合快等优点,成为很多医院首选的治疗方案,临床上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式基本为颅内栓塞弹簧圈,然而国内外批准上市的弹簧圈产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证明,采用栓塞弹簧圈方式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疾病的临床使用中,仍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栓塞弹簧圈与动脉血管的内壁贴合性不好,填塞不完全导致动脉瘤内再次充血扩大;过度填塞导致动脉瘤破裂或弹簧圈突出动脉瘤颈口等问题。导致术后完全闭塞率较低,患者长期复发率高。
[0003]近些年,出现了一类被称为“瘤内扰流装置”的动脉瘤新型治疗装置,这一类装置的主要优势在于:a、术后无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b、相比于弹簧圈装置,更适用于宽颈动脉瘤;c、对于分叉病变目前治疗成功率较高。
[0004]比如,授权公告号为CN113274087A,公开日为2021年08月20日的中国申请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瘤内扰流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扰流网盘,所述扰流网盘为双层金属丝编织结构;所述扰流网盘的中心底部具有显影标记,所述扰流网盘的中心的金属丝固定在所述显影标记内;所述扰流网盘的中心向上凸起,所述显影标记的底端不超出所述扰流网盘的最低端。在该专利中,虽然扰流网盘在瘤腔内展开并贴紧瘤腔内壁,阻碍血流进出瘤腔,并将近端的显影标记拉入瘤腔的瘤颈内,防止引发血管内栓塞。但是,其扰流网盘的边缘与瘤腔的接触面积较小,导致扰流网盘在瘤腔内的位置固定不够牢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在动脉瘤内扰流效果、提高侧壁贴附稳定性、利于动脉瘤内血栓形成的瘤内扰流装置,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动脉瘤内扰流装置,包括弹性网盘,所述弹性网盘包括网盘底部和网盘侧部,所述网盘侧部为所述网盘底部的周边折弯延伸形成,所述网盘侧部和所述网盘底部围合形成封堵腔,所述弹性网盘的高度和所述弹性网盘的宽度的比值介于20%~40%之间;所述扰流装置置于动脉瘤腔内时,所述网盘底部的部分外表面与动脉瘤腔内壁贴合,所述网盘侧部位于所述封堵腔内。
[0007]如此设计具有如下优点:
[0008]当瘤内扰流装置放入到动脉瘤内后,由于瘤颈口被弹性网盘覆盖,直接阻挡血液
由载瘤动脉向动脉瘤腔内流动,极大的降低了动脉瘤内的血液流速,降低了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0009]弹性网盘与动脉瘤侧壁之间有充足的接触面积,同时由于该瘤内扰流装置具备记忆性在血流冲击力的作用下能够迅速回弹,故此二者结合能够使其更稳定的安置在动脉瘤中,避免术中和术后发生移位的可能性;
[0010]由于弹性网盘高度和宽度在自由状态下的比值介于20%~40%之间,当术中放置在动脉瘤时,该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可以得到有效的保留,使得其在空气中的高度部分不贴合动脉瘤侧壁,并悬浮于动脉瘤腔中。该结构在动脉瘤腔内会改变瘤内的血流动力学,使得血流速度进一步降低,加速瘤内血栓形成。
[0011]该扰流装置装载两个涂层,弹性网盘底部中间位置正对于动脉瘤颈口,该位置装载有促进内皮细胞生长的涂层;弹性网盘底部四周部分和侧部正对动脉瘤内壁和动脉瘤中,该位置装载有促进血栓形成的涂层。此两种涂层在不同位置发挥不同功能,最终达到既加速动脉瘤颈部位的内皮化,又加速瘤内的血栓形成。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专利技术瘤内扰流装置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图1瘤内扰流装置的俯视图;
[0014]图3是图1瘤内扰流装置的前视图;
[0015]图4是图1瘤内扰流装置在显影标记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6]图5是图1瘤内扰流装置的简化结构示意图;
[0017]图6是图1瘤内扰流装置与输送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7是图1瘤内扰流装置置于输送装置内并移动至动脉瘤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8是图1瘤内扰流装置通过输送装置推入动脉瘤内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9是图1瘤内扰流装置通过输送装置完全进入动脉瘤内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10是图1瘤内扰流装置与输送装置分离而置于动脉瘤内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11是图1瘤内扰流装置不同部位分别配置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2是图1瘤内扰流装置配置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并置于动脉瘤内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附图标记含义:1、弹性网盘;11、网盘底部;12、网盘侧部;2、显影标记;21、近端;22、远端;3、封堵腔;4、输送装置;41、微导管;42、导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请参阅图1至3,本实施例提供的瘤内扰流装置,包括弹性网盘1,所述弹性网盘1包括网盘底部11和网盘侧部12。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网盘侧部12为所述网盘底部11的周边折弯延伸形成,所述网盘侧部12和所述网盘底部11围合形成封堵腔3,也即瘤内扰流装置整体呈碗状结构。
[0027]而且,所述弹性网盘1的高度(如图5中H所示,即弹性网盘1的最低点和最顶点之间的距离)和所述弹性网盘1的宽度(如图5中W所示,即弹性网盘1圆周外缘的最大直径)的比
值介于20%~40%之间,采用这个比值,在瘤内扰流装置在放入动脉瘤内后,瘤内扰流装置的径向支撑在瘤壁的作用力下,网盘侧部12呈向内弯曲的形状,不与动脉瘤顶端直接接触,更好的降低了瘤内扰流装置在血流作用下顶破动脉瘤的风险,同时向内弯曲的网盘侧部12能够对动脉瘤内的血液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进一步降低动脉瘤腔内血液的流动速度,加快血栓形成。
[0028]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3,所述瘤内扰流装置还包括显影标记2,所述显影标记2具有近端21和远端22,所述显影标记2的近端21用于与输送装置4连接(如图6所示),所述显影标记2的远端22与所述网盘底部11的中心连接;所述网盘底部11的中心朝所述封堵腔3的内侧凹陷,使所述显影标记2的近端21不超出所述网盘底部11的最低点(如图4所示)。由于瘤内扰流装置的底部是向内凹陷的,显影标记2不会凸出弹性网盘1的底部,在瘤内扰流装置放置到动脉瘤腔体内后,不会阻碍附近血管的血流。同时,通过网盘底部11的内陷结构,使得显影标记2位于网盘底部11的外面,可直接与输送装置4连接。
[0029]请参阅图6、图7和图9,所述瘤内扰流装置包括置于微导管41内的压缩状态(如图7所示)、置于空气中的展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脉瘤内扰流装置,包括弹性网盘(1),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网盘(1)包括网盘底部(11)和网盘侧部(12),所述网盘侧部(12)为所述网盘底部(11)的周边折弯延伸形成,所述网盘侧部(12)和所述网盘底部(11)围合形成封堵腔(3),所述弹性网盘(1)的高度和所述弹性网盘(1)的宽度的比值介于20%~40%之间;所述动脉瘤内扰流装置置于动脉瘤腔内时,所述网盘底部(11)的部分外表面与动脉瘤腔内壁贴合,所述网盘侧部(12)朝所述封堵腔(3)内弯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内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瘤内扰流装置还包括显影标记(2),所述显影标记(2)具有近端(21)和远端(22),所述显影标记(2)的近端(21)用于与输送装置(4)连接,所述显影标记(2)的远端(22)与所述网盘底部(11)的中心连接;所述网盘底部(11)的中心朝所述封堵腔(3)的内侧凹陷,使所述显影标记(2)的近端(21)不超出所述网盘底部(11)的最低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内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网盘(1)的高度和所述弹性网盘(1)的宽度的比值介于20%~30%之间;或者,所述弹性网盘(1)的高度和所述弹性网盘(1)的宽度的比值介于25%~3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脉瘤内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盘底部(11)的中心朝所述封堵腔(3)凹陷的高度和所述弹性网盘(1)的高度的比值介于30%~50%之间;或者,所述网盘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锋赵海坤李佳佳李妙王梅琪高旖谢光志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泥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