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聚丁二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组合物及其应用、聚合物涂层、胶粘剂和交联剂技术

技术编号:3670068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聚合物领域,公开了一种液体聚丁二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组合物及其应用、聚合物涂层、胶粘剂和交联剂。该液体聚丁二烯的Mn为15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体聚丁二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组合物及其应用、聚合物涂层、胶粘剂和交联剂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聚合物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液体聚丁二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组合物及其应用、聚合物涂层、胶粘剂和交联剂。

技术介绍

[0002]液体聚丁二烯是一种数均分子量为500

10000的粘稠状可流动聚合物,常温下为油状液体,在涂料、油墨、表面活性剂以及聚合物改性剂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
[0003]按照微观结构分类,液体聚丁二烯可以分为1,4

加成(顺式和反式异构体)和1,2

加成产物,在1,2

加成产物中,根据乙烯基的含量,可以分为中乙烯基液体聚丁二烯和高乙烯基液体聚丁二烯。
[0004]高乙烯基液体聚丁二烯是指1,2

结构含量在65重量%以上的液体聚丁二烯,高乙烯基液体聚丁二烯一般采用铁系、钴系和钼系催化剂制备,但上述催化剂体系存在以下缺点:(1)难以实现低分子量液体聚丁二烯的制备;(2)分子量分布宽,剥离强度低;以及(3)含有变价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聚丁二烯,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聚丁二烯具有如下特征:(1)所述液体聚丁二烯的数均分子量为1500

4500;(2)所述液体聚丁二烯的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21

1.59;(3)以所述液体聚丁二烯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液体聚丁二烯中1,2

结构单元的含量为85

95重量%;(4)所述液体聚丁二烯中顺1,4

结构单元与反1,4

结构单元的摩尔比为1

2:1;(5)所述液体聚丁二烯在45℃时的动力粘度为100

500P。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聚丁二烯,其中,所述液体聚丁二烯的数均分子量为1800

4000,优选为2000

3800;优选地,所述液体聚丁二烯的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21

1.53,优选为1.26

1.46;优选地,以所述液体聚丁二烯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液体聚丁二烯中1,2

结构单元的含量为87重量%以上,优选为89重量%以上;优选地,所述液体聚丁二烯中顺1,4

结构单元与反1,4

结构单元的摩尔比为1.3

1.9:1,优选为1.65

1.75:1;优选地,所述液体聚丁二烯在45℃时的动力粘度为120

400P,优选为150

300P。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聚丁二烯,其中,以所述液体聚丁二烯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液体聚丁二烯中金属元素的重量含量为200ppm以下,优选为100ppm以下,更优选为50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ppm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聚丁二烯,其中,所述液体聚丁二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

35℃至

15℃,优选为

32℃至

18℃。5.一种液体聚丁二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阴离子聚合反应条件下,将1,3

丁二烯单体、1,2

丁二烯单体、结构调节剂和有机锂引发剂在聚合溶剂中进行接触反应,得到所述液体聚丁二烯;其中,所述接触反应的温度为20℃以下;所述结构调节剂含有组分A和组分B,所述组分A选自醚化合物和/或胺化合物;所述组分B为选自碱金属醇盐;所述1,2

丁二烯单体与所述1,3

丁二烯单体的重量比为2

12:1000;所述有机锂引发剂、所述组分A与所述组分B的摩尔比为1:0.05

0.3:0.03

0.2,所述有机锂引发剂以锂计;所述有机锂引发剂的用量使得制备得到的液体聚丁二烯的数均分子量为1500

450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组分A选自式I所示的化合物和/或式II所示的化合物;式I中,R1和R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者C1‑
C6的烷基,R3和R4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C1‑
C6的烷基,
n为1

5的整数;式II中,R5和R6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者C1‑
C6的烷基,R7和R8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C1‑
C6的亚烷基,R9、R
10
、R
11
、R
12
、R
13
、R
14
、R
15
和R
16
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者C1‑
C6的烷基,m为1

5的整数。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组分A选自二乙二醇二甲醚、二乙二醇二乙醚、二乙二醇二正丙醚、二乙二醇二正丁醚和1,2

二哌啶基乙烷中的至少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5

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碱金属醇盐为式III所示的化合物;R
17

O

M式III式III中,R
17
为C1‑
C
20
的烷基、C6‑
C
30
的芳基或者C4‑
C
20
的环烷基,M为碱金属原子;优选地,所述组分B选自叔丁氧基钠、叔戊氧基钠、薄荷醇钠、乙氧基钠和正己醇钠中的至少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成徐林王雪邵明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