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压吸氧管,包括吸氧管本体,吸氧管本体包括吸氧管主管以及吸氧管环管,吸氧管环管的首端和尾端分别与吸氧管主管相连,吸氧管环管上设有出氧口,出氧口两侧的吸氧管环管上均套设有囊体,囊体包括内腔相通的宽气囊部和窄气囊部,宽气囊部设有两段且分别连接于窄气囊部的两端,窄气囊部包括短气囊段和长气囊段,短气囊段位于吸氧管环管的内侧,长气囊段位于吸氧管环管的外侧、且长气囊段未进气时呈褶皱状;囊体上设有用于充气的充气口。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防压吸氧管,能有效减缓由于长时间佩戴而对耳部皮肤压迫以及减少两对准鼻孔吸氧的出氧口移位而导致无效吸氧的问题。吸氧的问题。吸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压吸氧管
[0001]本技术涉及吸氧管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压功能的吸氧管。
技术介绍
[0002]吸氧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作用是缓解缺氧。适量地吸氧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水平,促进代谢,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环形鼻吸氧管,其佩戴方法为:出氧口对准鼻孔,两侧的吸氧管挂在耳朵上,下巴处收紧。如需长时间吸氧,则需要长时间佩戴吸氧管,吸氧管长期挂在患者耳部,临床表明,对于可自主活动的患者,会因佩戴引起的不适而自行适当调整吸氧管位置;但对于长期卧床无自主活动的患者,则会因吸氧管长时间挂于耳部,造成耳朵上部长时间受压而发生压疮。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综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压吸氧管,能有效减缓由于长时间佩戴而对耳部皮肤压迫,同时能够减少两对准鼻孔吸氧的出氧口移位而导致无效吸氧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防压吸氧管,包括吸氧管本体,所述吸氧管本体包括直管状的吸氧管主管以及环状的吸氧管环管,吸氧管环管的首端和尾端分别与吸氧管主管相连,所述吸氧管环管上设有与患者鼻腔配合使用的出氧口,出氧口两侧的吸氧管环管上均套设有管状的、与患者耳部配合使用的囊体,所述囊体包括内腔相通的宽气囊部和窄气囊部,所述宽气囊部设有两段且分别连接于窄气囊部的两端,所述窄气囊部包括短气囊段和长气囊段,所述短气囊段位于吸氧管环管的内侧,长气囊段位于吸氧管环管的外侧、且长气囊段未进气时呈皱襞样;所述囊体上设有用于充气的充气口。
[0006]进一步地方案为,囊体沿吸氧管环管的轴向活动布置。
[0007]进一步地方案为,囊体的充气口设有仅能由囊体外向囊体内进气的单向阀。
[0008]更进一步地方案为,所述吸氧管环管上设有用于调整吸氧管环管圈径的锁扣。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防压吸氧管,窄气囊部未充气时外侧呈皱襞样,充气后皱襞伸展使囊体向内侧弯折成角,便能很好的挂于患者耳朵上,通过囊体支撑把吸氧管固定于患者耳朵上,窄气囊部内侧悬空于患者耳朵上部,避免了发生压疮,宽气囊部两端接触患者耳前与耳后皮肤,由于气囊增大接触面积、压强小从而降低了压疮发生率;同时设置囊体与吸氧管环管紧密贴合但可滑动摩擦,便于调整吸氧管前端长度,可根据患者脸部大小调整吸氧管环管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出氧口的移位,避免无效吸氧从而避免意外发生。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实施例1防压吸氧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所述囊体充气弯折状态的示意图。
[0012]图中:1.吸氧管主管;11.锁扣;2.吸氧管环管;21.出氧口;3.囊体;31.宽气囊部;32.窄气囊部;321.长气囊段;322.短气囊段;33.充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技术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技术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0014]本实施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一种防压吸氧管,包括吸氧管本体,吸氧管本体包括直管状的吸氧管主管1以及环状的吸氧管环管2,吸氧管环管2的首端和尾端分别与吸氧管主管1相连,吸氧管环管2上设有与患者鼻腔配合使用的出氧口21,出氧口21两侧的吸氧管环管2上均套设有管状的、与患者耳部配合使用的囊体3,囊体3沿吸氧管环管2的轴向活动布置;囊体3包括内腔相通的宽气囊部31和窄气囊部32,宽气囊部31设有两段且分别连接于窄气囊部32的两端,窄气囊部32包括短气囊段322和长气囊段321,短气囊段322位于吸氧管环管2的内侧,长气囊段321位于吸氧管环管2的外侧、且长气囊段321未进气时呈皱襞样;囊体3上设有用于充气的充气口33,充气口33处设有仅能由囊体外向囊体内进气的单向阀;使用注射器通过充气口33对囊体3充气,充气后长气囊段的皱襞伸展,使两段宽气囊部向窄气囊部内侧弯折成角,便于挂在耳朵上部。
[0015]另外,为了便于调节吸氧管环管2的圈径,本实施例在吸氧管环管2上设有用于调整吸氧管环管2圈径的锁扣11,可将吸氧管后端收紧固定在患者下巴处,防止出氧口21移位。
[0016]具体实施时,充气后宽气囊部31两端稍粗直径约1cm,总长约3~5cm,窄气囊部32的直径约为0.5cm,长约2cm,窄气囊部未充气时外侧有皱襞。
[0017]本技术的防压吸氧管的使用过程如下:使用时,将出氧口对准患者双鼻孔,在吸氧管环管上移动囊体的位置,使囊体位于患者耳部,之后使用注射器向充气口处充气,充盈囊体;充气后长气囊段的皱襞伸展可使宽气囊部向窄气囊部内侧弯折,形成夹角便于挂于耳部;并调节锁扣的位置,将并排的吸氧管环管在下巴处收紧固定,并将吸氧管主管与氧源连接。
[0018]本技术通过囊体支撑把吸氧管环管固定于患者耳部,窄气囊部悬空于患者耳朵上部,能有效避免产生压疮,宽气囊部接触患者耳前与耳后皮肤,气囊的使用可增大接触面积、减小压强从而降低压疮发生率;另外,囊体在吸氧管环管上可移动,可根据患者脸部大小调整囊体与出氧口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出氧口的移位,避免无效吸氧,避免意外发生。
[0019]附注:本技术不仅仅只适用于双鼻吸氧管,同时也可将囊体安装在面罩型吸氧管的吸氧管环管上,同样可以达到上述效果。
[0020]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获知本技术中记载内容后,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其作出若干同等变换和替代,这些同等变换和替代也应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压吸氧管,包括吸氧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氧管本体包括直管状的吸氧管主管以及环状的吸氧管环管,吸氧管环管的首端和尾端分别与吸氧管主管相连,所述吸氧管环管上设有与患者鼻腔配合使用的出氧口,出氧口两侧的吸氧管环管上均套设有管状的、与患者耳部配合使用的囊体,所述囊体包括内腔相通的宽气囊部和窄气囊部,所述宽气囊部设有两段且分别连接于窄气囊部的两端,所述窄气囊部包括短气囊段和长气囊段,所述短气囊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小丽,
申请(专利权)人:倪小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