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保温装置,包括可移动预热装置和固定预热装置;可移动预热装置适配罩在压力机上不拆卸的钢轨锻压活块模具外侧,用于对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加热;固定预热装置用于将闲置待用的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送入箱式加热炉内预热加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目前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费时,生产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模具预热作业时间将节省1.5小时以上,有效提高模具跟端压型的作业时间,预计可将现有班产数据理论提高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保温装置
[0001]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保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由我单位申请,且公开号为CN113664139A所公开的异形钢轨锻压模具自动控制系统及方法中国专利为例,其所涉及的异形钢轨锻压模具为复合挤压模具(如图1、图2),并由轨头模具、轨腰预锻模具、轨腰终锻模具、轨底擀压板模具、轨底整形板模具组成。其中,轨头模具位于最底部;轨腰预锻模具、轨腰终锻模具组成两工位等高成对模具位于轨头模具上方中部两侧,轨底擀压板模具、轨底整形板模具分两工位等高设于轨腰模具上方;通过两工位合模的方式组成换模系统;采用该两工位复合挤压模具,实现了异形钢轨锻压的高效连续自动化生产。
[0003]现有技术下,诸如上述国内两工位模具的预热,只能在模具安装到压力机上后,利用加热后钢轨将模具合模后进行接触烘烤预热。单套模具需进行三次预热过程,第一次预热预锻和轨头模具、第二次预热终锻、轨头模和檊压板、第三次预热终锻、轨头模和整形板;单次预热过程约需10
‑
15分钟,单套模具的预热时间约40分钟以上,每班早班接班、中午接班、更换模具后模具温度低于200℃时均需再次进行预热。可见现有的预热作业方式费时,过程难以管控,严重影响生产作业的高效性。对此,现提出如下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保温装置,采用可移动预热装置和固定预热装置结合互补的方式,利用交接班离岗时间预热,解决目前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费时,生产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保温装置,包括可移动预热装置和固定预热装置;可移动预热装置适配罩在压力机上不拆卸的钢轨锻压活块模具外侧,用于对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加热;固定预热装置用于将闲置待用的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送入箱式加热炉内预热加热。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可移动预热装置由外壳、前端板、后端板、保温层、测温装置、把手、加热管组成;外壳为底端敞口的倒置U形结构;外壳倒置U形长度方向下罩适配在压力机上无需拆卸的钢轨锻压活块模具;外壳前端设有前端板;外壳后端设有后端板;外壳内侧顶端面设有保温层;外壳顶端安装测温装置;外壳顶端两侧设有把手;外壳内侧设有沿壳体长度方向间隔平行均匀分布的多根加热管。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加热管端部与前端板或后端板板体内侧阵列分布的多个加热管安装孔可拆卸紧固连为一体;多根加热管阵列组成的加热管单元的分布形状仿形包围钢轨锻压活块模具,且加热管在钢轨锻压活块模具外侧均匀分布设置。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加热管单元由模具非工作面加热单元和模具工作面加热单元组成;模具非工作面加热单元为弧形形状,且左右轴对称包围钢轨锻压活块模具
左右两侧;模具工作面加热单元为Y形形状,并设于钢轨锻压活块模具中心位置,其Y形分叉处包围覆盖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顶端,并与模具非工作面加热单元衔接。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前端板、后端板制有与钢轨锻压活块模具端部适配卡合的定位卡槽。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加热管为不锈钢电加热棒;相邻加热管的间距以及每根加热管距离钢轨锻压活块模具的距离小于等于20mm。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固定预热装置包括箱式加热炉、装炉送料车以及与装炉送料车组合安装的多层模具置物架;多层模具置物架在装炉送料车送料前端可拆卸安装;装炉送料车推送多层模具置物架进入箱式加热炉炉腔;多层模具置物架整齐码放待使用的钢轨锻压活块模具。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保温装置还包括压力机控制系统;压力机控制系统电连接加热控制单元、温度控制单元、时间管理单元、电源控制单元以及网络监控单元;温度控制单元用于预热温度的设定;时间管理单元用于预热时间的设定、保温时间的设定、启动时间的设定、停止时间的设定;网络监控单元用于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保温装置运行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
[0014]1、本技术可移动预热装置直接放置于压力机上不拆卸的钢轨锻压活块模具上方,罩在模具上方对其预热;用于已在压力机上安装的预锻、终锻、檊压板、整形板的预热;其作业方式模具不动,只需搬运安装可移动预热装置,多个工位同步预热以达到整套模具的预热、保温效果;避免模具的拆装,提高预热效率、
[0015]2、本技术固定预热装置炉子不动,模具移动;主要用于提前对计划安装生产使用的待安装的预锻、终锻、轨头模具、檊压板、整形板进行整套模具装配前的预热;可实现整套待使用模具的一次性装炉预热。
[0016]3、本技术方法充分利用当班接班、下班前的换岗时间;
[0017]只要已安装的模具需进行预热的,提前设置预热温度、预热启动停止时间、保温时长;例如:下班时,下一个班产仍需使用该模具,则预热启动时间应大于接班时间1
‑
2小时,而停止时间应设置为下一个班次接班后,以便生产作业时间的充分衔接,尤其利用换班休息时间,提高预热效率,缩短等待时间,实现高效生产。
[0018]4、本技术可移动预热装置和固定预热装置互补相成,实现压型模具预热方式的全覆盖。
[0019]5、本技术能够将目前每班的模具预热操作时间大幅缩短到30分钟以下;模具预热作业时间将节省的1.5小时以上,有效提高模具跟端压型的作业时间,预计可将现有班产数据理论提高6
‑
9根以上。
[0020]6、本技术加热管采用仿形分布设计,通过更换端部加热管在端板上的安装位置,调整各加热管安装孔相对位置,从而实现加热单元与模具相对位置调整,以最大程度将热量辐射到模具表面实现模具预热的高效作业;加热管作为模具预热的唯一热源,采用不锈钢耐热通用电加热棒,根据不同模具部位的空间大小,按每2根、3根为一组组成加热单元,充分保证模具预热功能的功能性、持续性、可控性。
[0021]7、本技术温度控制单元结合测温装置实时监测预热工作状态并根据实际预
热效果实现电源、功率控制;实现启动、保温、断电等操作,实现模具预热过程的参数可控性、安全性和管理性;时间管理单元控制预热作业节拍、时间点、时间段,以充分配合当班作业的连续性和组织性,并且保证模具作业的工艺性;电源控制单元根据时间及温度设定实现本装置的电源启动和停止作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控。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现有技术下的钢轨锻压活块模具纵截面示意图;
[0023]图2为现有技术下钢轨锻压活块模具四工步模具位置状态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适用于擀压板和整形板模具的可移动预热装置立体图;
[0025]图4为本技术适用于轨腰预锻和终锻模具的可移动预热装置立体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可移动预热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预热装置(1)以及固定预热装置(2);所述可移动预热装置(1)适配罩在压力机上不拆卸的钢轨锻压活块模具外侧,用于对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加热;所述固定预热装置(2)用于将闲置待用的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送入箱式加热炉(201)内预热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预热装置(1)由外壳(101)、前端板(102)、后端板(103)、保温层(104)、测温装置(105)、把手(106)、加热管(107)组成;所述外壳(101)为底端敞口的倒置U形结构;所述外壳(101)倒置U形长度方向下罩适配在压力机上无需拆卸的钢轨锻压活块模具;所述外壳(101)前端设有前端板(102);所述外壳(101)后端设有后端板(103);所述外壳(101)内侧顶端面设有保温层(104);所述外壳(101)顶端安装测温装置(105);所述外壳(101)顶端两侧设有把手(106);所述外壳(101)内侧设有沿外壳(101)长度方向间隔平行均匀分布的多根加热管(10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107)端部与前端板(102)或后端板(103)板体内侧阵列分布的多个加热管安装孔可拆卸紧固连为一体;多根所述加热管(107)阵列组成的加热管单元的分布形状仿形包围钢轨锻压活块模具,并在钢轨锻压活块模具外侧均匀分布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钢轨锻压活块模具预热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单元由模具非工作面加热单元(1
‑
1)和模具工作面加热单元(1
‑
2)组成;所述模具非工作面加热单元(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小军,刘江,吴钟敏,万辉,戴烨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