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速器内差速器轴承的润滑结构、变速器及车辆,包括变速器箱体和安装在变速器箱体内能使润滑油飞溅的差速器,变速器箱体内对应于差速器轴承安装部位开设有轴承进油孔;所述变速器箱体内设有挡板、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挡板、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与变速器箱体一体成型;前导流板与后导流板分别位于轴承进油孔两侧且围成喇叭形状,轴承进油孔位于喇叭缩口处,挡板位于喇叭扩口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满足差速器轴承的润滑要求,避免差速器轴承因润滑不良引起的磨损甚至烧蚀,并且结构简单。且结构简单。且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器内差速器轴承的润滑结构、变速器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变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速器内差速器轴承的润滑结构、变速器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汽车差速器由行星齿轮、行星轮架、半轴齿轮、轴承等零件组成。差速器的作用是将动力扭矩不间断地传输到有转速差的车轮上,并利用大传动比将动力输出轴的转速降低,进而放大轮上扭矩;因此,差速器轴承的冷却润滑对差速器的可靠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003]现有的差速器轴承润滑主要采用主动定点喷射润滑、导流槽结构(即润滑油在特定的导流槽内流到差速器轴承内部)润滑或者差速器搅油飞溅润滑(即利用差速器使润滑油飞溅)。主动定点喷射润滑只能对局部进行喷射,造成润滑油分布不均,热量集中,容易造成局部磨损。导流槽结构润滑需要较大的空间,且需要增加结构,在增加较多成本的同时会带来新的振动噪声问题。
[0004]如图1、图2所示,现有的变速器内差速器轴承的润滑结构,包括变速器箱体1和安装在变速器箱体1内能使润滑油飞溅的差速器2,变速器箱体1内对应于差速器轴承安装部位开设有轴承进油孔11。差速器2旋转搅油时,润滑油通过差速器2带到上方,飞溅起来的润滑油由于没有引导结构很分散,只有少部分润滑油通过轴承进油孔11进入差速器轴承21内,导致差速器工作过程润滑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速器内差速器轴承的润滑结构、变速器及车辆,以满足差速器轴承的润滑要求,避免差速器轴承因润滑不良引起的磨损甚至烧蚀。
[0006]本技术所述的变速器内差速器轴承的润滑结构,包括变速器箱体和安装在变速器箱体内能使润滑油飞溅的差速器,变速器箱体内对应于差速器轴承安装部位开设有轴承进油孔;所述变速器箱体内设有挡板、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挡板、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与变速器箱体一体成型;前导流板与后导流板分别位于轴承进油孔两侧且围成喇叭形状,轴承进油孔位于喇叭缩口处,挡板位于喇叭扩口处。差速器旋转搅油时,润滑油通过差速器带到上方,飞溅起来的润滑油碰到挡板后,由于重力作用沿着挡板流入到由前导流板与后导流板围成的喇叭形状的腔内,再通过轴承进油孔进入到差速器轴承内,对差速器轴承进行冷却润滑。
[0007]优选的,所述挡板的下端与差速器的齿轮边缘具有3mm~5mm的间距,挡板不会影响差速器的正常运转。
[0008]优选的,所述挡板为直板,挡板与水平面之间有90
°
~120
°
的夹角,这种角度布置的挡板能够更好的阻挡飞溅起来的润滑油,飞溅起来的润滑油碰到挡板后,由于重力作用沿着挡板流入喇叭形状的腔内。
[0009]优选的,所述前导流板与差速器的齿轮端面具有5mm~10mm的间距,所述后导流板与差速器的齿轮端面具有2mm~3mm的间距,前导流板、后导流板既不会对差速器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也能更好的引导润滑油通过喇叭缩口处的轴承进油孔进入差速器轴承内。
[0010]本技术所述的变速器,包括上述变速器内差速器轴承的润滑结构。
[0011]本技术所述的车辆,包括上述变速器。
[0012]本技术通过增加挡板、前导流板、后导流板,使润滑油在短时间内通过挡板和前、后导流板导流后进入差速器轴承,再回流到变速器箱体底部,在较短距离和时间实现了润滑油在变速器内的循环,既防止了润滑油飞溅速度太快在变速器箱体内产生大量气泡,又能及时的使润滑油流回变速器箱体下方,从而形成有效的循环。导油通道内的润滑油通过喇叭形状将全部供给差速器轴承,使差速器轴承获得充分地润滑和冷却,从而使差速器轴承的冷却润滑获得改善,降低了差速器轴承的磨损和烧蚀;并且挡板、前导流板、后导流板配合使润滑油快速回油并减少了气泡的产生,防止了机油泵吸空和产生噪声。满足了差速器轴承的润滑要求,避免了差速器轴承因润滑不良引起的磨损甚至烧蚀,进而提高了变速器效率和可靠性;同时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针对原结构改动较小。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现有的变速器内差速器轴承的润滑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现有的差速器轴承装配在变速器箱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施例中变速器内差速器轴承的润滑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实施例中差速器轴承装配在变速器箱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变速器内差速器轴承的润滑结构,包括变速器箱体1和安装在变速器箱体1内能使润滑油飞溅的差速器2,变速器箱体1内对应于差速器轴承安装部位开设有轴承进油孔11。变速器箱体1内设有挡板12、前导流板13和后导流板14,挡板12、前导流板13和后导流板14与变速器箱体1一体成型,不影响原工艺,而且变速器箱体1的外观无变化。前导流板13与后导流板14分别位于轴承进油孔11两侧且围成喇叭形状,前导流板13与差速器2的齿轮端面具有8mm的间距(即前导流板13与差速器2的齿轮在差速器轴向上的间距为8mm),后导流板14与差速器2的齿轮端面具有3mm的间距(即后导流板14与差速器2的齿轮在差速器轴向上的间距为3mm)。轴承进油孔11位于喇叭缩口处,轴承进油孔11的直径小于喇叭缩口处的宽度,挡板12位于喇叭扩口处,挡板12为直板,挡板12与水平面之间有120
°
的夹角,挡板12的下端与差速器2的齿轮边缘具有4mm间距(即图3中的d=4mm)。
[0018]润滑油通过差速器2旋转搅到变速器箱体1上方后碰到挡板4,由于重力作用掉入由前导流板13与后导流板14围成的喇叭形状的腔内,在较短距离内使差速器2搅到上方的润滑油汇集到喇叭形状的腔内后,较顺畅的流入轴承进油孔11,从而充分润滑差速器轴承21,防止润滑油在变速器箱体1内飞溅与变速器箱体1内气体混合形成气泡,使润滑油内产生大量气泡,还能加快变速箱内润滑油的回油速度,从而防止机油泵吸空和产生噪声;也能降低润滑油的飞溅速度和在变速器箱体内扩散,防止油液流速过高对零部件冲击,并降低了搅油损失,进而能提高变速器的效率。
[0019]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变速器,该变速器包括上述变速器内差速器轴承的润滑结构。
[0020]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变速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器内差速器轴承的润滑结构,包括变速器箱体(1)和安装在变速器箱体内能使润滑油飞溅的差速器(2),变速器箱体(1)内对应于差速器轴承安装部位开设有轴承进油孔(1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箱体(1)内设有挡板(12)、前导流板(13)和后导流板(14),挡板(12)、前导流板(13)和后导流板(14)与变速器箱体(1)一体成型;前导流板(13)与后导流板(14)分别位于轴承进油孔(11)两侧且围成喇叭形状,轴承进油孔(11)位于喇叭缩口处,挡板(12)位于喇叭扩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内差速器轴承的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2)的下端与差速器(2)的齿轮边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宗味,蒋文萍,代鹏飞,张小涛,陈小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