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9672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2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驱动电路,属于开关电源技术领域。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的两端分别为同名端和异名端;所述异名端与第一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N沟道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N沟道MOS管的漏极与同名端连接;所述同名端与第二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同名端连接。本驱动电路适应电源模块宽输入电压范围工作,防止原副边共通现象。原副边共通现象。原副边共通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驱动电路


[0001]本技术属于开关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开关电源以效率高、体积小,从而取代传统的线性电源而被广泛使用。在开关电源中,以电源模块的功率密度最高。而提高功率密度,即要提高转换效率。一种有效提高电源模块效率的方法,是采用同步整流技术,即用场效应管替代传统的二极管整流方式,场效应管需要驱动信号进行驱动,因此,需要增加驱动电路。
[0003]而现有的驱动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0004]1.自驱动同步整流技术,采用次级绕组直接对功率开关管进行驱动,此技术不能适应宽的输入电压范围,且驱动信号电压会随着输入电压变化而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可能造成功率开关管的损坏。
[0005]2.采用集成驱动芯片进行驱动的方式,芯片需要专门的辅助供电电路,增加了元器件数量,即增加了电路板的占用空间,又增加了成本,不便于集成,提高功率密度。
[0006]3.取原边驱动信号进入隔离传输芯片,到次级输出信号,作为驱动电路的输入信号,隔离传输芯片本身存在延时,造成次边开关管不能及时打开,造成效率损失。且由于时延的存在,可能造成原副边共通,及次边共通现象发生。
[0007]因此需要一种可以新的驱动电路,以克服上述开关电源驱动技术所带来的技术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驱动电路。
[0009]一种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驱动电路,包括: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的两端分别为同名端和异名端;第一电阻,所述异名端与第一电阻一端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异名端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接地;第一N沟道MOS管,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N沟道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N沟道MOS管的漏极与同名端连接;第二电阻,所述同名端与第二电阻一端连接;第二三级管,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同名端连接;第二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接地;第二N沟道MOS管,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N沟道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N沟道MOS管的漏极与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二N沟道MOS管的源极与第一N沟道MOS管的源极连接。
[0010]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阻的两端连接;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两端连接。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整流二极管,所述第一整流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整流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还包括第二整流二极管,所述第二整流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整流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0012]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电容和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第一N沟道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N沟道MOS管的源极连接;第四电容和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第二N沟道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N沟道MOS管的漏极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N沟道MOS管的漏极和源极分别连接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0014]进一步的,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输出端经第一电感与第一N沟道MOS管的漏极连接。
[0015]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五电容,所述第五电容的两端分别于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连接。
[0016]有益效果: 1、本驱动电路能适应电源模块宽输入电压范围工作,且能将输出的驱动信号稳定在一个设定的安全电压。2、本驱动电路输入信号直接取自于次边绕组,可以防止原副边共通的现象,及次边整流管与续流管的共通现象。 3、本驱动电路不需要额外的辅助供电电压,电路简单、可靠,外围元器件少,成本低,可减小占用电路板面积,便于集成,提高电源模块功率密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所提出的一种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9]实施例1
[0020]参照图1,一种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驱动电路,包括:变压器T1,变压器T1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组成,T1为隔离变压器的次边绕组,用于传递输出能量。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现有问题中出现的原副边共通现象,因此本驱动电路直接从次边绕组取电。所述变压器T1副边绕组的两端分别为同名端和异名端;第一电阻R1,所述异名端与第一电阻R1一端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异名端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ZD1,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接地;第一N沟道MOS管Q2,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一N沟道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N沟道MOS管Q2的漏极与同名端连接;第二电阻R2,所述同名端与第二电阻R2一端连接;第二三级管Q4,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二三级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级管Q4的集电
极与同名端连接;第二稳压二极管ZD2,所述第二三级管Q4的基极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的正极接地,ZD1、ZD2为稳压二极管,分别为Q2、Q3栅极驱动提供一个基准电压;第二N沟道MOS管Q3,所述第二三级管Q4的发射极与第二N沟道MOS管Q3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N沟道MOS管Q3的漏极与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二N沟道MOS管Q3的源极与第一N沟道MOS管Q2的源极连接。本驱动电路从次边绕组直接取电,作为驱动电路的输入信号,根据理想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同名端定义,次边绕组信号与原边绕组信号同相位、同时序,不存在延时,即不存在原副边共通的现象,且不会导致次边整流管与续流管的共通现象,提高了电源模块的工作可靠性。
[0021]实施例2
[0022]在上述基础电路中,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两端连接;第二电容C2,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两端连接, R1、R2分别为ZD1、ZD2提供能稳定工作的必要电流, C1、C2为加速电容,分别为Q2、Q3快速建立栅极驱动电压,减小Q2、Q3损耗。
[00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的两端分别为同名端和异名端;第一电阻,所述异名端与第一电阻一端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异名端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接地;第一N沟道MOS管,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N沟道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N沟道MOS管的漏极与同名端连接;第二电阻,所述同名端与第二电阻一端连接;第二三级管,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同名端连接;第二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接地;第二N沟道MOS管,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N沟道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N沟道MOS管的漏极与异名端连接,所述第二N沟道MOS管的源极与第一N沟道MOS管的源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阻的两端连接;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电阻的两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开关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思宇曹加勇唐建吴操赵寒睿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启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