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悬架结构,包括前轴悬架和后轴悬架,前轴悬架和后轴悬架这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对称布置于车体的左右两侧的转向悬架,转向悬架包括转向立柱、转向杆组和抗翻杆组,其中,转转向杆组,用于连接转向立柱与车体,以适配车轮的转向动作;抗翻杆组连接于转向立柱与车体,且包括摆转件、弹性连接件、偏距连杆和推拉杆,用于车辆转弯时以自适应的方式带动车体向弯内侧倾斜。该悬架结构,在车辆转弯时不仅能够降低车体的质心相对车轮的行走基准面的高度,同时能够远离车体转弯中心一侧的车轮相对车体的质心的轮距,继而提升了悬架结构抗侧翻能力,且不需要增加抗侧翻电子系统等主动抗侧翻悬架,大大降低了成本和能耗。和能耗。和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及其悬架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悬架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辆及其悬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在转向时导致失控的原因有两种,一种为轮胎达到侧向力附着极限侧滑,另一种为离心力产生的侧翻力矩过大导致侧翻。商用车以及SUV由于质心较高,其失控原因主要为后者。因此商用车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抗侧翻设计。
[0003]现有的抗侧翻手段除了基础的底盘设计与调校外,多为电子辅助系统,比如主动转向技术、半主动/主动悬架技术、和基于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实现的差动制动技术。
[0004]首先,基础的底盘设计与调校对于提升抗侧翻能力的效果有限,随着商用车载重能力的日益提升,其早已无法满足性能需求。其次,通过主动转向或ESC差动制动这一类的电子辅助技术,其在作动时虽能够保护车辆不发生侧翻,但会导致车辆偏离原本的驾驶员预期行驶轨迹,同样有可能产生危险导致乘员伤亡。而主动悬架技术由于耗能大、控制复杂、成本高、寿命短,当前难以大规模应用。
[0005]综上所述,如何解决车辆的悬架结构抗侧翻能力有限而增加主动悬架存在成本高耗能大的问题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及其悬架结构,以解决车辆的悬架结构抗侧翻能力有限而增加主动悬架存在成本高耗能大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车辆的悬架结构,包括前轴悬架和后轴悬架,所述前轴悬架和所述后轴悬架这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对称布置于车体的左右两侧的转向悬架;
[0009]所述转向悬架包括转向立柱、转向杆组和抗翻杆组;
[0010]所述转向立柱的中部与所述转向立柱所在侧的车轮连接;
[0011]转向杆组,用于连接所述转向立柱与所述车体,以适配所述车轮的转向动作;
[0012]抗翻杆组,包括摆转件、弹性连接件、偏距连杆和推拉杆;所述摆转件的固定端铰接于所述车体的顶部且靠近所述车体的侧部布置,所述摆转件的摆转端包括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所述弹性连接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车体的顶部且靠近所述车体的中部布置,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部;所述推拉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铰接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偏距连杆铰接;所述偏距连杆固定于所述转向立柱的柱身上;
[0013]其中,所述偏距连杆与所述转向立柱的连接节点定义为固定节点,所述推拉杆与所述第二铰接部的铰接点定义为第一铰接点,所述推拉杆与所述偏距连杆的铰接点定义为第二铰接点,所述第二铰接点在所述车轮的行走基准面上的投影点,相对所述固定节点与所述第一铰接点连线在所述行走基准面的投影线偏离预设距离,以使所述车轮转弯时,所
述弹性连接件具有带动所述车体向弯内侧倾斜的弹力。
[0014]可选地,当所述前轴悬架包括对称布置于车体的左右两侧的转向悬架时,所述第二铰接点在所述车轮的行走基准面上的投影点,相对所述固定节点与所述第一铰接点连线在所述行走基准面的投影线向车辆前行的方向偏离预设距离。
[0015]可选地,当所述后轴悬架包括对称布置于车体的左右两侧的转向悬架时,所述第二铰接点在所述车轮的行走基准面上的投影点,相对所述固定节点与所述第一铰接点连线在所述行走基准面的投影线向车辆前行的反方向偏离预设距离。
[0016]可选地,当所述前轴悬架和所述后轴悬架这两者中均包括对称布置于车体的左右两侧的转向悬架时,所述前轴悬架所连接的车轮与所述后轴悬架所连接的车轮的摆转方向相反。
[0017]可选地,所述转向杆组包括上横臂、下横臂、横向连杆和转向横拉杆;
[0018]所述上横臂的一端与所述转向立柱的上端铰接,所述上横臂的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的侧面靠近上部的位置铰接;
[0019]所述下横臂的一端与所述转向立柱的下端铰接,所述下横臂的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的侧面靠近下部的位置铰接;
[0020]所述横向连杆固定于所述转向立柱的柱身上;
[0021]所述转向横拉杆的一端与所述横向连杆铰接,所述转向横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的转向驱动组件连接。
[0022]可选地,所述转向驱动组件包括转向器和与所述转向器传动连接的转向齿条,所述转向横拉杆与所述转向齿条靠近所述转向横拉杆的一端铰接连接。
[0023]可选地,对称布置于车体左右两侧的所述转向悬架所对应的转向横拉杆分别铰接于同一个所述转向齿条的两个相对端。
[0024]可选地,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吸振器和与所述吸振器连接的弹簧件。
[0025]可选地,所述吸振器包括第一吸振器和第二吸振器,所述弹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吸振器与所述第二吸振器之间,所述第一吸振器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部,所述第二吸振器铰接于所述车体顶部且靠近车体中部的位置。
[0026]相比于
技术介绍
介绍内容,上述车辆的悬架结构,包括前轴悬架和后轴悬架,前轴悬架和后轴悬架这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对称布置于车体的左右两侧的转向悬架;转向悬架包括转向立柱、转向杆组和抗翻杆组;转向立柱的中部与转向立柱所在侧的车轮连接;转向杆组,用于连接转向立柱与车体,以适配车轮的转向动作;抗翻杆组,包括摆转件、弹性连接件、偏距连杆和推拉杆;摆转件的固定端铰接于车体的顶部且靠近车体的侧部布置,摆转件的摆转端包括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弹性连接件的一端铰接于车体的顶部且靠近车体的中部布置,另一端铰接于第一铰接部;推拉杆的一端与第二铰接部铰接,另一端与偏距连杆铰接;偏距连杆固定于转向立柱的柱身上;其中,偏距连杆与转向立柱的连接节点定义为固定节点,推拉杆与第二铰接部的铰接点定义为第一铰接点,推拉杆与偏距连杆的铰接点定义为第二铰接点,第二铰接点在车轮的行走基准面上的投影点,相对固定节点与第一铰接点连线在行走基准面的投影线偏离预设距离,以使车轮转弯时,弹性连接件具有带动车体向弯内侧倾斜的弹力。该悬架结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前轴悬架和后轴悬架这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对称布置于车体的左右两侧的转向悬架,而转向悬架具有抗翻杆组,
当车辆转弯时,该抗翻杆组能够以自适应的方式带动车体向弯内侧倾斜,以前轴悬架包括对称布置于车体的左右两侧的转向悬架为例,车辆左转时,转向杆组带动转向立柱转动实现车轮转向,由于转向立柱上固定设置有偏距连杆,推拉杆与偏距连杆的铰接点(也即第二铰接点)与转向立柱存在偏置距,也即第二铰接点在车轮的行走基准面上的投影点,相对固定节点与第一铰接点连线在行走基准面的投影线向车辆前行的方向偏离预设距离,因此前轴车轮左转向时,前轴悬架的左侧的抗翻杆组的第二铰接点到其摆转件的距离增加,而推拉杆本身的长度不可变化,因此随着车轮的向左转向,摆转件旋转,前轴悬架的左侧的弹性连接件被拉伸;由于轴悬架的左右侧采用对称布置的方式,因此前轴悬架的右侧的抗翻杆组在左转时,右侧的抗翻杆组的第二铰接点到其摆转件的距离缩短,导致前轴悬架的右侧的弹性连接件被压缩,此时前轴悬架左右侧的弹性连接件给车体(也即簧载质量)的力的方向均向左,且该力不通过侧倾中心,即会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悬架结构,包括前轴悬架(15)和后轴悬架(16),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悬架(15)和所述后轴悬架(16)这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对称布置于车体(1)的左右两侧的转向悬架;所述转向悬架包括转向立柱(2)、转向杆组(100)和抗翻杆组(200);所述转向立柱(2)的中部与所述转向立柱(2)所在侧的车轮(3)连接;转向杆组(100),用于连接所述转向立柱(2)与所述车体(1),以适配所述车轮(3)的转向动作;抗翻杆组(200),包括摆转件(4)、弹性连接件(5)、偏距连杆(6)和推拉杆(7);所述摆转件(4)的固定端铰接于所述车体(1)的顶部且靠近所述车体(1)的侧部布置,所述摆转件(4)的摆转端包括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所述弹性连接件(5)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车体(1)的顶部且靠近所述车体(1)的中部布置,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部;所述推拉杆(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铰接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偏距连杆(6)铰接;所述偏距连杆(6)固定于所述转向立柱(2)的柱身上;其中,所述偏距连杆(6)与所述转向立柱(2)的连接节点定义为固定节点,所述推拉杆(7)与所述第二铰接部的铰接点定义为第一铰接点(8),所述推拉杆(7)与所述偏距连杆(6)的铰接点定义为第二铰接点(9),所述第二铰接点(9)在所述车轮(3)的行走基准面(19)上的投影点,相对所述固定节点与所述第一铰接点(8)连线在所述行走基准面(19)的投影线偏离预设距离,以使所述车轮转弯时,所述弹性连接件(5)具有带动所述车体(1)向弯内侧倾斜的弹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前轴悬架(15)包括对称布置于车体(1)的左右两侧的转向悬架时,所述第二铰接点(9)在所述车轮(3)的行走基准面(19)上的投影点,相对所述固定节点与所述第一铰接点(8)连线在所述行走基准面(19)的投影线向车辆前行的方向(a)偏离预设距离。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后轴悬架(16)包括对称布置于车体(1)的左右两侧的转向悬架时,所述第二铰接点(9)在所述车轮(3)的行走基准面(19)上的投影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渌爻,张明轩,
申请(专利权)人:经纬恒润天津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