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晶体管接触柱结构制造方法、晶体管接触柱结构及CMOS器件技术

技术编号:3669460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2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晶体管接触柱结构制造方法、晶体管接触柱结构及CMOS器件,通过在衬底上形成第一介质层,并在第一介质层上形成掺杂的第二介质层,且令第二介质层中掺杂含有抑制Co产生界面迁移的杂质,并且在接触柱的上方形成盖帽层的过程中,第二介质层中的掺杂剂在盖帽层形成期间抑制了Co沿其上表面的迁移(例如,预热,沉积)。当然,由于Co相比W具有更小的电阻率,Co在同样的接触柱体积下具有更小的电阻,从而可以减小电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晶体管接触柱结构制造方法、晶体管接触柱结构及CMOS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晶体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晶体管接触柱结构制造方法、晶体管接触柱结构及CMOS器件。

技术介绍

[0002]在现代晶体管(CMOS)工艺中,晶体管结构和互连线通常由一层中线(middle

of

line,简称MOL)连接起来,互连线位于晶体管结构的顶部,该层中线又可以称之为MOL层。MOL层通常是由一系列微小的接触柱结构(或称接触点)组成。其中,传统的接触柱结构通常是由钨(W,Tungsten)材料所形成的。晶体管位于接触柱结构的底部,起开关的作用。位于晶体管顶部的互连线则由微小的铜接线组成,可将电信号从一个晶体管传输到另一个晶体管。当然,触点和互连是芯片扩展的最大挑战,这使得每个触点在芯片上的互连变得更加紧凑,导致芯片中出现不必要的电阻

电容(RC)延迟。
[0003]随着CMOS工艺的不断发展,在10nm及以下CMOS节点,钴(Co,Cobalt)正在取代钨,并成为形成接触柱结构的新材料,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晶体管接触柱结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在衬底(1)上形成第一介质层(2);步骤S2,在第一介质层(2)上形成掺杂的第二介质层(3);其中,该第二介质层(3)中的掺杂剂含有抑制Co产生界面迁移的杂质;步骤S3,对第二介质层(3)和第一介质层(2)进行刻蚀,形成贯穿第二介质层和第一介质层的开口(L);步骤S4,在开口(L)内填充Co材料,得到Co材质的接触柱(4);步骤S5,在接触柱(4)顶部上方形成覆盖该接触柱(4)顶部和第二介质层(3)上方的盖帽层(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接触柱结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2)沉积于所述衬底(1)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接触柱结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层(3)中的掺杂剂至少含有C元素与N元素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接触柱结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在第二介质层(3)上方形成图案硬掩模,且通过该图案硬掩模对第二介质层(3)和第一介质层(2)进行刻蚀。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晶体管接触柱结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所述图案硬掩模对第二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一宁石中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