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页岩气压裂水平井产量及可采储量预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69342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层页岩气压裂水平井产量及可采储量预测方法,主要包括构建基质系统气体渗流方程以及水力裂缝气体渗流方程,两个渗流方程联合构建产能方程,将多条水力裂缝的产量加和得到预测井单位时间的总产量Q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深层页岩气压裂水平井产量及可采储量预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页岩气开发
,具体涉及一种深层页岩气压裂水平井产量及可采储量预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的页岩气资源量相当丰富,是目前我国页岩气开发的主战场。在川南,占比超过80%的页岩气资源埋藏在3500m以上的深部储层,深层海相页岩气产量具备建设产能300亿立方米以上的条件,是未来页岩气产量增长的主体。目前,针对中浅层页岩气开发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对于深层页岩气,受储层高温、高压和高应力环境影响,页岩气吸附、传质扩散及裂缝的应力敏感机制与中浅层有着显著区别,直接使得目前常规的页岩气产能模型不再适用。
[0003]国内外学者通过对页岩气渗流机制进行描述建立了页岩气产能模型,现有的产能模型重点考虑了页岩气储层多重孔隙介质特征、微纳米孔隙多重传输机制、吸附气及裂缝应力敏感性。对于多重孔隙介质模型主要包括基于基质

裂缝的双重介质模型,有机质、无机质和裂缝三重介质模型,以及有机质、基质孔隙、天然裂缝和离散大尺度人工裂缝的四重介质模型,多重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层页岩气压裂水平井产量及可采储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基于微孔充填吸附模型,构建深层页岩气的吸附模型;S2,基于页岩有机质和无机质孔隙形貌差异和气体传输机理,建立统一的基质总的表观渗透率模型,且所述基质表观渗透率模型中至少包括真实气体效应和限域效应影响因素;S3,基于开尔文粘弹性变形模型,构建单条水力裂缝的变形量模型以及导流能力模型;S4,根据步骤S1中页岩气的吸附模型和步骤S2中基质总的表观渗透率模型建立页岩气生产过程中基质系统气体渗流方程;根据步骤S3中单条裂缝的变形量模型以及导流能力模型建立水力裂缝气体渗流方程;S5,根据基质系统气体渗流方程和水力裂缝气体渗流方程构建单条水力裂缝的产量Q
well
计算模型;S6,所述预测井的水力裂缝的数量为n,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将多条水力裂缝的产量加和得到预测井单位时间的总产量Q
gt
;S7,根据预设预测井的废弃单产量Q
gto
,计算其达到该废弃单产量Q
gto
时的生产总时间t
all
,将该生产总时间内所有Q
gt
进行加和得到该井的可采储量EUR。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页岩气压裂水平井产量及可采储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滑脱流动、克努森扩散,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强戚志林方飞飞严文德梁洪彬黄小亮莫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