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酶利用率的蛋白质囊泡聚集体的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69039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57
一种提高酶利用率的蛋白质囊泡聚集体的构建方法,包括:通过在蛋白质囊泡构筑基元中引入葡聚糖,完成蛋白质囊泡的糖基功能化;采用经典的溶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酶利用率的蛋白质囊泡聚集体的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细胞模型应用
,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酶利用率的蛋白质囊泡聚集体的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基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关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仿生组装构筑受到了广泛关注,从构筑基元自发组装到微区室的产生,再到高阶层级结构的形成,其逐步发展的过程与地球早期生命的形成历程相近。仿生组装的研究过程不仅有助于从化学自组装的角度揭示生物体的奥秘,加深人类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进一步去改造利用,以便架起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桥梁,也将为仿生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细胞作为地球上生物体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元,成为了仿生组装体的研究基础。到目前为止,各种类型的可以模拟活细胞基本特征的功能性微区室结构已经被开发出来,然而以此为基础展现仿生材料特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0003]集体行为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互动行为,是自然界和社会情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其基本特征是自组织性,表现为大量无组织的个体在同一事件的促进影响下共同行动,并且这种无领导的自组织行为具有物理和生物系统整合的能力。在微观和宏观世界中都存在这种智能的特征,如微生物群体感应细胞聚集组成高级结构的生物组织、鱼群抵抗天敌等。与零散的个体相比,这种由群体聚集所产生的新特性展现出巨大的优势。因此以单一微区室仿生细胞为基础,通过构筑多区室聚集体模型,可进一步开发仿生细胞的新性能,并且为仿生细胞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为仿生细胞领域作为仿生材料提供思路,实现对生命的模拟为目的,提供一种基于苯硼酸和多糖的生物正交反应构筑蛋白质囊泡聚集体的方法,在保持天然酶可逆催化活性的基础上,使酶利用率提升高达3倍。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提高酶利用率的蛋白质囊泡聚集体的构建方法,所述方法为:
[0007]步骤一:蛋白质囊泡的糖基功能化
[0008](1)制备葡聚糖

聚合物基元:将氨基化葡聚糖与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按照1:1的质量比混合,在pH为6~8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孵育过夜,透析后冻干使用;
[0009](2)制备功能蛋白

聚合物基元:将氨基化功能蛋白与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按照1:1的质量比混合,在pH为6~8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孵育过夜,透析后冻干使用;所述功能蛋白为牛血清白蛋白、淀粉酶、葡萄糖氧化酶或过氧化氢酶中的一种;
[0010](3)糖基功能化蛋白质囊泡制备:将以上两种基元分别配置为5~10mg/mL的水溶液后混合,加入异辛醇油相,剧烈震荡后,转移到水相中备用;
[0011]步骤二:苯硼酸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合成
[0012](1)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合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充分溶解于超纯水中,随后加入正硅酸乙酯,在60~90℃的碱性条件下搅拌水解,得到白色粉末;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与正硅酸乙酯的质量比为0.4:100;
[0013](2)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修饰氨基: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悬浮于甲苯中,加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惰性条件下回流过夜,洗涤后真空干燥;
[0014](3)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修饰苯硼酸:氨基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与4

甲酰基苯硼酸超声分散在无水甲苯中,浓度为0.01gmL
‑1,加入几滴冰醋酸,在50~80℃加热条件下回流过夜;
[0015]步骤三:蛋白质囊泡聚集体制备
[0016]将步骤一得到的糖基功能化蛋白质囊泡与步骤二得到的苯硼酸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混合于pH为6~8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室温下轻微震荡10~30min,除去上层溶液,得到蛋白质囊泡聚集体。
[0017]进一步地,在步骤一(3)制备囊泡的过程中加入适量酶,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四:将步骤三蛋白质囊泡的聚集体的制备过程,转移到重力流空柱(底部孔径为50~300μm)中操作,在底部形成蛋白质囊泡聚集体,加入底物发生酶促反应,将反应物从底部放出,重新加入底物继续反应,重复该操作。
[0018]进一步地,步骤一(3)中,糖基功能化蛋白质囊泡的制备具体为:用移液枪吸取构建基元溶液到离心管内(不同基元的比例相同,也可按需求搭配比例),然后加入磷酸缓冲液,控制pH为6~8,混合均匀后加入异辛醇油相并剧烈震荡30~120s得到乳液囊泡,另外如有转移水相的要求,在制备前加入0.5~2.5mg(终浓度为0.02~0.1mg/μL)交联剂,交联反应过夜后,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梯度透析转移到水相中。
[0019]进一步地,步骤一(3)中,两种构建基元的比例为1:1~5,水油比例1:20~40。
[0020]进一步地,步骤二(1)中,所用碱性的调控是在250mL体系中加入2M氢氧化钠3~5mL。
[0021]进一步地,步骤二(2)中,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甲苯和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比例为1g:50~200mL:1~3mL。
[0022]进一步地,步骤二(3)中,所述氨基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与4

甲酰基苯硼酸的质量比为2:1~5。
[0023]进一步地,步骤三中,蛋白质囊泡在溶液中的浓度为0.1~2.0mg/mL。
[0024]进一步地,步骤三中,苯硼酸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溶液中的浓度为2~7mg/mL。
[0025]进一步地,步骤四中,重力流空柱中蛋白质囊泡聚集体的组装时间为10~30min,酶促反应时间为5~30min。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蛋白质囊泡聚集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7](1)以蛋白质囊泡为基础的体系的独特优势在于使用各种功能蛋白作为构建基元,它的柔性膜可以通过简单的设计展现各种功能。由于自然界中存在数以百万计的具有明确的一级序列以及各种各样的三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所以其作为构建基元的使用,为后续不同功能的应用提供广阔的空间;
[0028](2)蛋白质囊泡外部具有柔性膜结构与内部的中空结构,可为内部装载的物质提
供稳定的保障;
[0029](3)基于苯硼酸和多糖的生物正交反应构筑蛋白质囊泡聚集体的方法,这种非共价键的方法,为聚集体的形成与解聚带来了可逆的效果;
[0030](4)这种整体非共价键的构建方式,保证了内部负载的酶的活性,并且这种蛋白质囊泡聚集体模型具备了提升酶利用率的新功能。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葡聚糖羧基化核磁共振氢谱图;
[0032]图2为糖基化蛋白质囊泡显微镜照片及尺寸统计图;
[0033]图3为干燥状态下糖基化蛋白质囊泡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0034]图4为水相中糖基化蛋白质囊泡柔性测试图;
[0035]图5为苯硼酸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0036]图6为蛋白质囊泡聚集体共聚焦显微镜照片。
[0037]图7为多次酶催化反应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酶利用率的蛋白质囊泡聚集体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步骤一:蛋白质囊泡的糖基功能化(1)制备葡聚糖

聚合物基元:将氨基化葡聚糖与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按照1:1的质量比混合,在pH为6~8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孵育过夜,透析后冻干使用;(2)制备功能蛋白

聚合物基元:将氨基化功能蛋白与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按照1:1的质量比混合,在pH为6~8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孵育过夜,透析后冻干使用;所述功能蛋白为牛血清白蛋白、淀粉酶、葡萄糖氧化酶或过氧化氢酶中的一种;(3)糖基功能化蛋白质囊泡制备:将以上两种基元分别配置为5~10mg/mL的水溶液后混合,加入异辛醇油相,剧烈震荡后,转移到水相中备用;步骤二:苯硼酸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合成(1)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合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充分溶解于超纯水中,随后加入正硅酸乙酯,在60~90℃的碱性条件下搅拌水解,得到白色粉末;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与正硅酸乙酯的质量比为0.4:100;(2)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修饰氨基: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悬浮于甲苯中,加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惰性条件下回流过夜,洗涤后真空干燥;(3)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修饰苯硼酸:氨基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与4

甲酰基苯硼酸超声分散在无水甲苯中,浓度为0.01g mL
‑1,加入几滴冰醋酸,在50~80℃加热条件下回流过夜;步骤三:蛋白质囊泡聚集体制备将步骤一得到的糖基功能化蛋白质囊泡与步骤二得到的苯硼酸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混合于pH为6~8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室温下轻微震荡10~30min,除去上层溶液,得到蛋白质囊泡聚集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酶利用率的蛋白质囊泡聚集体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3)制备囊泡的过程中加入适量酶,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四:将步骤三蛋白质囊泡的聚集体的制备过程,转移到重力流空柱(底部孔径为50~300μm)中操作,在底部形成蛋白质囊泡聚集体,加入底物发生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亮王磊陈海旭黄鑫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