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隔离型混合式单相交直流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68891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隔离型混合式单相交直流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包括输入交流源、输入滤波单元、交流整流单元、开关变换单元、输出滤波单元、控制单元,所述输入滤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输入交流源,输入滤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交流整流单元的交流输入端,所述交流整流单元的整流输出端连接开关变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开关变换单元输出端连接输出滤波单元,进行直流输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更宽范围的升压以及更大的降压占空比,从而更好的满足全电压范围的中小功率电子产品的使用,获得更好的性价比。比。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隔离型混合式单相交直流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开关电源,具体涉及一种非隔离型混合式单相交直流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进行直流供电,其中尤其是IT设备的普及以及各类场所的照明的广泛应用,需要中小功率电力电子变流器来完成交流到直流的转换。而这些应用领域对于电源的体积、重量和便携性都有着较高的需求(如适配器,电子镇流器等),所以进一步要求电源功率密度提升。同时,为了减少电源变换器对电网的谐波污染,有很多的相关国际标准,如IEC61000
‑3‑
2等,因此,电源不但要满足客户的显性要求(体积,重量,外观等),还得要满足相关国家的法律规定要求。而对于电源来说,限制其功率密度提升的最主要因素是其效率(或者说是损耗),如果电源的整体转换效率较低,则其损耗必然较大(发热量必然较大),电源的体积就难以缩小,否则热量难以散掉;反之,如果效率高,则损耗小(发热量小),所需的散热空间也小。为了达到提升电源的功率密度的目的,大家都在千方百计的提高其效率,如通过优化的核心功率元器件(将常规的硅器件更换为新型的低损耗型碳化硅器件等)及散热等来达到缩减体积的目的。此外,前述的适配器之类的交直流变换器的应用场景通常要求电源具备宽范围输入的能力,因此,降压(Buck)型功率因数矫正(PFC)电路也逐渐被引入代替传统的升压(Boost)型功率因数矫正(PFC)电路。以获得更加体积、效率及成本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隔离型混合式单相交直流变换电路,以满足现有输入宽范围的交直流变换并满足功率因数矫正功能;同时提供一种能够控制变换电路工作于软启动模式、升压模式或降压模式的单相非隔离型混合式交直流变换电路的控制方法。
[0004]技术方案:一种非隔离型混合式单相交直流变换电路,包括输入交流源、输入滤波单元、交流整流单元、开关变换单元、输出滤波单元、控制单元,所述输入滤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输入交流源,输入滤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交流整流单元的交流输入端,所述交流整流单元的整流输出端连接开关变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开关变换单元输出端连接输出滤波单元,进行直流输出。
[0005]进一步的,所述开关变换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电感L1,所述电感L1包括两个耦合绕组L1

1和L1

2,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一滤波电容C1的一端连接交流整流单元的正端,另外一端连接交流整流单元的负端;第一开关管Q1串联放置在整流电源正端回路,其源极连接交流整流单元的正端,其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及电感L1的第一绕组L1

1的一端;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及电感L1的第一绕组L1

1的同名端,第二开关管Q2
的漏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及交流整流单元的负端;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二滤波电容C2的正端,同时也为开关变换单元的输出正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电感L1的第二绕组L1

2的同名端,电感L1的第二绕组L1

2的另外一端连接第二滤波电容C2的负端,同时也为开关变换单元的输出负端。
[0006]进一步的,所述开关变换单元中的第一开关管Q1也可以是串联放置在整流电源负端回路,源极连接交流整流单元的负端及第一滤波电容C1的负端,漏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及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
[0007]进一步的,所述开关变换单元中的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为小容量高频无极性电容。
[0008]进一步的,所述开关变换单元中的电感L1的有两个耦合绕组L1

1和L1

2或者等效为两个耦合绕组L1

1和L1

2,这两个绕组是高度紧密耦合的,匝数相同,感量也趋近一致。
[0009]所述耦合电感的同名端仅用来方便确定两个电感绕组在回路中的连接顺序,在不改变两个耦合电感串联方向一致性的情况下,其也可以同时取另外一端为同名端或者将同名端标识在另外一端。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是具备反向并联二极管的可以高频开通和关断的开关管,所述反向并联二极管可以是集成或者寄生的二极管,也可以是外加的单独二极管。
[0011]进一步的,所述输入滤波单元为常规无极性电容滤波或者带有共模电感的π型滤波,所述输出滤波单元为常规储能型电容滤波或者带有差模电感的π型滤波。
[0012]一种非隔离型混合式单相交直流变换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1)控制单元对电压信号或者外部通讯命令进行处理;
[0014](2)控制单元判定电路需要在软启动模式、升压模式还是降压模式下工作;
[0015](3)判定模式后,控制单元对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施加对应的驱动控制信号,开关变换单元按照模式工作。
[0016]进一步的,当Q1,Q2工作于升压模式时,Q1被施加驱动信号一直完全导通,Q2被施加PWM驱动信号,使其Q2进行升压;当Q1,Q2工作于降压模式时,Q1被施加PWM驱动信号,Q2不施加PWM驱动信号或者施加关闭的信号,使Q1进行降压工作。
[0017]在升压模式下,两个耦合绕组通过电感的储能耦合,在释能的时候,两个电感绕组在电路中构成串联关系,从而可以提高升压比,在降压模式下,两个耦合绕组通过电感的储能耦合,在释能的时候,两个电感绕组在电路中可以构成并联关系,从而可以降低降压衰减比,从而可以实现宽范围内的升压比或者降压比的有效扩展,从而相比传统的降压型PFC避免了boost模式下或者降压模式下的极大占空比限制,也有效改变了这两种模式下的损耗,实现效率提升和节能。
[0018]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运算处理单元、信号采样、辅助电源、驱动单元。
[0019]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对开关变换单元的改变及开关变换单元的控制,使稳压电路实现更宽范围的升压(更大增益)从而输出稳定的电压;(2)通过对开关变换单元的改变及开关变换单元的控制,使稳压电路实现的降压(衰减比)减小,从而可以实现更大的占空比导通,从而减小电感续流纹波电流,降低续流损耗,实现高效率。(3)利用开关变换单元的宽范围工作,从而使该变换电路相比传统的需两级稳
压器体积更小,性价比更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框图;
[0021]图2为图1中开关变换单元的电路示意图;
[0022]图3为图1中控制单元的结构框图;
[0023]图4为已知的传统串联式混合型PFC示意图;
[0024]图5为混合工作模式的区间区分示意图;
[0025]图6为图2的变换单元降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隔离型混合式单相交直流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交流源、输入滤波单元、交流整流单元、开关变换单元、输出滤波单元、控制单元,所述输入滤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输入交流源,输入滤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交流整流单元的交流输入端,所述交流整流单元的整流输出端连接开关变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开关变换单元输出端连接输出滤波单元,进行直流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非隔离型混合式单相交直流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变换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电感L1,所述电感L1包括两个耦合绕组L1

1和L1

2,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一滤波电容C1的一端连接交流整流单元的正端,另外一端连接交流整流单元的负端;第一开关管Q1串联放置在整流电源正端回路,其源极连接交流整流单元的正端,其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及电感L1的第一绕组L1

1的一端;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及电感L1的第一绕组L1

1的同名端,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及交流整流单元的负端;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二滤波电容C2的正端,同时也为开关变换单元的输出正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电感L1的第二绕组L1

2的同名端,电感L1的第二绕组L1

2的另外一端连接第二滤波电容C2的负端,同时也为开关变换单元的输出负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非隔离型混合式单相交直流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变换单元中的第一开关管Q1也可以是串联放置在整流电源负端回路,源极连接交流整流单元的负端及第一滤波电容C1的负端,漏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伦全周涛谭魏明时金林王健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