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刚度自复位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8578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刚度自复位隔震支座,包括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以及居中设置在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的叠层橡胶,所述叠层橡胶周围环绕分布多根SMA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SMA棒作为阻尼器,分布于叠层橡胶的周围,可以发挥SMA和橡胶两种材料各自的特性,在为建筑结构减轻地震作用的同时为隔震支座提供额外的恢复力,使结构可以在较大地震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小震下,SMA棒不进入工作状态且能保证小震下隔震层刚度较小,减小上部结构地震响应;大震下,其比传统橡胶隔震层刚度大,有效限制水平位移,具有非常好的实用价值及应用前景。用价值及应用前景。用价值及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刚度自复位隔震支座


[0001]本技术涉及抗震技术,具体为涉及一种变刚度自复位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0002]地震是人类从古至今面临的难题,它不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还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生命危险。因此,抗震是建筑领域必做的保护功课。传统的抗震方式是采用抗震结构进行“硬抗”,即依靠抗震结构自身塑性变形来地震能量。这种抗震方式存在的最大最明显的缺点是,大震情况下,建筑结构会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且这种残余变形是不可恢复的,严重损害结构整体抵抗余震的能力,使建筑失去使用功能。因此,对于建筑的震后可恢复性,也就是韧性,成为抗震领域研究的热点。
[0003]减震隔震技术是通过使用刚度较小的隔震层,增大结构的自振周期,从而减小建筑上部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的响应,进而对于结构主体和附属结构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的减震体系。隔震支座是常见的隔震层部件,其使得上部结构保持弹性状态,地震时使其发生“刚体平动”减小其对下层结构的影响。
[0004]传统的隔震支座为橡胶支座,其虽然能耗散部分地震能力且提供一些自复位能力,但橡胶易老化而影响耐久性,且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刚度自复位隔震支座,包括上连接板(1)、下连接板(2)以及居中设置在上连接板(1)和下连接板(2)之间的叠层橡胶(3),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层橡胶(3)周围环绕分布多根SMA棒(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刚度自复位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1)设有SMA棒安装孔(5),所述下连接板(2)设有SMA棒限位孔(6);所述SMA棒(4),其上端固定安装于上连接板(1)的SMA棒安装孔(5)内,其下端悬设在下连接板(2)上的SMA棒限位孔(6)内,并与SMA棒限位孔(6)的内壁之间均设有一定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刚度自复位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SMA棒(4)上端设有螺纹,其通过该螺纹固定安装于上连接板(1)的SMA棒安装孔(5)内;所述SMA棒(4)下端与SMA棒限位孔(6)的内壁距离为50mm~1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紫刚邹佳鹏徐长节庄海洋张季唐柏赞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