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垃圾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8332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4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智能垃圾屋,涉及垃圾屋的技术领域,使垃圾屋能够满足更多垃圾的投放需求,其包括屋体以及若干垃圾桶,所述屋体内部具有空腔,所述屋体上开设有投放口,若干所述垃圾桶位于空腔中,还包括运输装置,所述运输装置包括运输带以及第一驱动件,所述投放口与运输带相对,若干所述垃圾桶分别位于运输带的两侧;还包括引导装置,所述引导装置包括引导组件以及第二驱动件,所述引导组件位于运输带的上方,所述引导组件与运输带上的垃圾接触;所述引导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件,所述引导组件的移动方向与运输带的移动方向平行。本申请能够使投放垃圾的过程更加方便,同时具有更大的垃圾容量。大的垃圾容量。大的垃圾容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垃圾屋


[0001]本申请涉及垃圾屋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垃圾屋。

技术介绍

[0002]垃圾屋是用来临时堆放垃圾的地方,一般会在垃圾屋内放置垃圾桶,当垃圾桶内的垃圾装满以后再将垃圾运走。传统垃圾屋内具有多个垃圾投放口,垃圾屋内放置有与垃圾投放口对应的垃圾桶,用户可以从不同的垃圾投放口将不同种类的垃圾扔到合适的垃圾桶内,从而达到垃圾分类的目的。
[0003]但是这样的垃圾屋存在如下的不足:人们从垃圾投放口投放垃圾时,只能将垃圾投放入距离垃圾投放口最近的垃圾桶中,而单个垃圾桶能够装盛的垃圾量有限,经常会出现垃圾桶装满无法再投放垃圾的情况。此时,人们只能将垃圾堆放在垃圾屋外或从其他垃圾投放口投入,这不仅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会为后续环卫工人的工作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垃圾屋,使垃圾屋能够满足更多垃圾的投放需求。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垃圾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垃圾屋,包括屋体以及若干垃圾桶,所述屋体内部具有空腔,所述屋体上开设有与空腔相通的投放口,若干所述垃圾桶位于空腔中,还包括用于运输垃圾的运输装置,所述运输装置包括运输带以及用于驱使运输带移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投放口与运输带相对,所述运输带朝远离投放口的方向移动,若干所述垃圾桶分别位于运输带的两侧,所述运输带的一侧具有多个垃圾桶;还包括用于引导垃圾进入垃圾桶中的引导装置,所述引导装置包括引导组件以及用于驱使引导组件转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引导组件位于运输带的上方,所述引导组件与运输带上的垃圾接触,所述第二驱动件能够驱使引导组件正转以及反转;所述引导装置还包括用于驱使引导组件移动的第三驱动件,所述引导组件的移动方向与运输带的移动方向平行。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垃圾从投放口投入后落至运输带上,第一驱动件驱使运输带移动运输垃圾,第二驱动件驱使引导组件转动将运输带上的垃圾拨扫至垃圾桶中,第三驱动件驱使引导组件移动,从而使引导组件将垃圾拨扫至不同的垃圾桶中,使垃圾屋能够满足更多的垃圾投放量的需求;并且方便垃圾的投放,人们只需将垃圾投入即可,运输装置与引导装置配合能够根据若干垃圾桶中垃圾量的情况,将运输带上的垃圾送至合适的垃圾桶中。
[0007]可选的,所述引导组件包括外引导件,所述外引导件包括外转动体以及若干软毛体,所述第二驱动件驱使外转动体转动,若干所述软毛体的一端与外转动体固定连接,若干所述软毛体位于外转动体与运输带之间,且所述软毛体远离外转动体的一端与运输带之间存在间距。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中的若干软毛体能够将运输带上质量较轻的垃圾拨扫离开运输带进入垃圾桶中;并且若干软毛体转动的过程中与移动中的运输带之间未接触,减小软毛体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0009]可选的,所述引导组件还包括内引导件,所述外引导件将内引导件包围,所述内引导件包括内转动体以及若干硬毛体,所述第二驱动件驱使内转动体转动,若干所述硬毛体的一端与内转动体固定连接,若干所述硬毛体位于内转动体与运输带之间,且所述硬毛体远离内转动体的一端与运输带之间存在间距。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中的若干硬毛体能够将运输带上质量较重的连接拨扫离开运输带进入垃圾桶中;并且若干硬毛体转动的过程中与移动中的运输带之间未接触,减小硬毛体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0011]可选的,所述引导组件还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第二驱动件连接,所述传动件位于内转动体的上方,所述传动件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磁铁,所述内转动体上也固定连接有若干磁铁,所述传动件通过磁铁相斥带动内转动体转动;所述传动件直接带动外转动体转动。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运输带上的垃圾与硬毛体刚发生接触时,若硬毛体对垃圾的作用力不足以将其拨扫,随着相斥磁铁之间的距离缩短,硬毛体对垃圾的作用力将增大,最终将垃圾拨扫离开运输带,从而降低硬毛体由于对垃圾作用力太小而被垃圾卡死的概率。
[0013]可选的,所述引导装置还包括本体,所述内引导件将本体包围,所述引导装置还包括吸水层,所述吸水层设置于本体上,且所述吸水层与运输带相抵。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水层能够吸收运输带上垃圾产生的污水,使运输带在使用的过程中保持干燥,降低垃圾由于水分粘附于运输带上难以被拨扫的概率。
[0015]可选的,所述本体内部开设有若干吸水通道,所述吸水通道中沿内壁也设置有吸水层,所述本体内部还具有内腔,所述吸水通道远离运输带的一端与内腔相通,所述内腔与外界相通,所述本体于内腔中设置有叶轮,所述第二驱动件驱使传动件转动的同时驱使叶轮转动,所述叶轮转动驱使吸水通道中的空气朝内腔移动。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叶轮转动产生的气体流动能够加快吸水层吸收污水的效率,同时能够使被吸水层吸收的污水往远离运输带的位置聚集,使吸水层靠近运输带的位置保持较好的吸水能力。
[0017]可选的,所述软毛体与运输带之间的间距大于硬毛体与运输带之间的间距。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质量较重的垃圾从软毛体下方经过与硬毛体接触,同时能够方便质量较重的垃圾被拨扫离开,从而降低质量较重的垃圾与若干软毛体接触而卡死的概率。
[0019]可选的,所述软毛体以及硬毛体均沿转动轴线向外倾斜设置,所述软毛体远离外转动体的一端为倾斜下端,所述硬毛体远离内转动体的一端为倾斜下端。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转动中的若干软毛体以及若干硬毛体具有将垃圾向外甩出的驱使,从而能够提高引导装置将垃圾拨扫离开运输带的可靠性。
[0021]可选的,所述运输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运输带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于运输带的两侧设置有若干用于辅助垃圾进入垃圾桶中的导向板。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拨扫离开运输带的垃圾掉落位置的精确度,降低垃圾离开运输带后掉落至屋体底部的概率。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方便人们使用,人们只需将垃圾从投放口中投入,运输装置和引导装置配合能够将垃圾引导至还有投放空间的垃圾桶中收集;2.引导组件针对不同质量的垃圾具有软毛体以及硬毛体,提高引导组件的引导效果,并且延长了引导组件的使用寿命;3.引导组件将质量较重的垃圾拨扫离开时,能够逐渐加大对垃圾的作用力将垃圾拨扫,降低引导组件因垃圾质量过重难以拨扫而卡死的概率;4.吸水层能够将垃圾于运输带表面生成的污水吸收,使运输带表面保持干燥,从而方便运输带上的垃圾被引导组件拨扫。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实施例1中一种智能垃圾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腔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引导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引导组件的爆炸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本体的爆炸图;图6是实施例2中一种智能垃圾屋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1、屋体;11、空腔;12、投放口;13、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垃圾屋,包括屋体(1)以及若干垃圾桶(2),所述屋体(1)内部具有空腔(11),所述屋体(1)上开设有与空腔(11)相通的投放口(12),若干所述垃圾桶(2)位于空腔(11)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运输垃圾的运输装置(3),所述运输装置(3)包括运输带(31)以及用于驱使运输带(31)移动的第一驱动件(32),所述投放口(12)与运输带(31)相对,所述运输带(31)朝远离投放口(12)的方向移动,若干所述垃圾桶(2)分别位于运输带(31)的两侧,所述运输带(31)的一侧具有多个垃圾桶(2);还包括用于引导垃圾进入垃圾桶(2)中的引导装置(4),所述引导装置(4)包括引导组件(43)以及用于驱使引导组件(43)转动的第二驱动件(44),所述引导组件(43)位于运输带(31)的上方,所述引导组件(43)与运输带(31)上的垃圾接触,所述第二驱动件(44)能够驱使引导组件(43)正转以及反转;所述引导装置(4)还包括用于驱使引导组件(43)移动的第三驱动件(42),所述引导组件(43)的移动方向与运输带(31)的移动方向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垃圾屋,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组件(43)包括外引导件(433),所述外引导件(433)包括外转动体(4331)以及若干软毛体(4332),所述第二驱动件(44)驱使外转动体(4331)转动,若干所述软毛体(4332)的一端与外转动体(4331)固定连接,若干所述软毛体(4332)位于外转动体(4331)与运输带(31)之间,且所述软毛体(4332)远离外转动体(4331)的一端与运输带(31)之间存在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垃圾屋,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组件(43)还包括内引导件(434),所述外引导件(433)将内引导件(434)包围,所述内引导件(434)包括内转动体(4341)以及若干硬毛体(4342),所述第二驱动件(44)驱使内转动体(4341)转动,若干所述硬毛体(4342)的一端与内转动体(4341)固定连接,若干所述硬毛体(4342)位于内转动体(4341)与运输带(31)之间,且所述硬毛体(4342)远离内转动体(4341)的一端与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丽敏陈云琴庄国钲曾萍江伟豪张涛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