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预应力绞线的增强型预制叠合板及其制备方法,且所述制备方法通过如下步骤制备该叠合板的预制底板:分别制备预应力绞线、钢筋网片和钢筋桁架;通过可拆卸的扣件将所述预应力绞线固定于钢筋网片的下侧;通过铁扎丝将钢筋桁架固定于钢筋网片上侧,获得加强结构;制备混合有BFRP绞联纤维的增强型混凝土原料;将所述加强结构置于浇筑模具内,并向所述浇筑模具内浇筑所述增强型混凝土原料、振捣成型、获得半成品底板,且所述扣件位于所述半成品底板的外侧;表面拉毛并养护所述半成品底板,养护至脱模龄期时按普通现浇混凝土的脱模方式脱去浇筑模具,拆除所述扣件,获得成品底板。获得成品底板。获得成品底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预应力绞线的增强型预制叠合板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预应力绞线的增强型预制叠合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发展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板是目前装配式建筑中使用的最为广泛的预制构件。叠合板是以预制钢筋混凝土底板为现浇混凝土层的底板,在使用阶段将预制底板和现浇混凝土层组合成一体化的楼板。相对于现浇楼板,叠合板的施工速度块;相对于纯预制楼板,叠合板整体性能好,因此叠合板兼具了现浇楼板和纯预制楼板的双重优点。然而大部分叠合板的预制底板的厚度仅为60mm,其刚度和承载能力在完成叠合层的浇筑前都属于半成品,所以其在生产、起吊、运输和安装等过程中都存在易产生裂缝的风险,裂缝问题也成为了预制叠合板的质量通病。
[0003]近年来,我国开始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并将其运用到建筑工程中,超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所用材料完全不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大幅度提高,有学者提出将其运用到叠合板构件中,此做法虽可以提高叠合板的开裂荷载,但是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利用率极低(运用到实际结构中仅发挥了10%不到的抗压强度),不仅构件造价极高,而且混凝土强度利用率极低,性价比很低。
[0004]综上可以看出,裂缝问题是预制叠合板底板构件亟需解决的问题,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虽可以大大提高混凝土的抗开裂强度,但混凝土抗压强度利用率极低,性价比极低,不提倡使用。因此,寻求一种技术来解决预制叠合板底板构件的裂缝问题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此,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预应力绞线的增强型预制叠合板及其制备方法。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基于预应力绞线的增强型预制叠合板的制备方法,该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以及现场浇筑于所述预制底板上的浇筑层,且该制备方法通过如下步骤制备该叠合板的预制底板:
[0008]分别制备预应力绞线、钢筋网片和钢筋桁架;
[0009]通过可拆卸的扣件将所述预应力绞线固定于钢筋网片的下侧,以形成预应力绞线网片;
[0010]通过铁扎丝将钢筋桁架固定于钢筋网片上侧,获得加强结构;
[0011]制备混合有BFRP绞联纤维的增强型混凝土原料;
[0012]将所述加强结构置于浇筑模具内,并向所述浇筑模具内浇筑所述增强型混凝土原料、振捣成型、获得半成品底板,且所述扣件位于所述半成品底板的外侧;
[0013]表面拉毛并养护所述半成品底板,养护至脱模龄期时按普通现浇混凝土的脱模方
式脱去浇筑模具,拆除所述扣件,获得成品底板。
[0014]优选的,还包括制备预应力绞线的步骤:
[0015]复合增强纤维的无捻粗纱经挤压、加胶固化后制成复合绞线;
[0016]沿所述复合绞线自身的长度方向拉伸该复合绞线、以向该复合绞线施加预应力,获得预应力绞线。
[0017]优选的,所述复合增强纤维至少包括芳纶纤维、玄武岩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中的一种。
[0018]优选的,所述钢筋网片包括一体成型的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且横向钢筋和/或纵向钢筋的端部可延伸至所述成品底板的外部。
[0019]优选的,所述钢筋桁架由上架、腹杆与下架焊接形成。
[0020]优选的,还包括制备BFRP绞联纤维的步骤:将多根BFRP无捻粗纱短切纤维缠绕为纤维束,浸胶固化,获得BFRP绞联纤维。其中,所述BFRP绞联纤维的质量占所述增强型混凝土原料的总质量的0.3%。
[0021]一种基于预应力绞线的增强型预制叠合板,该叠合板包括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预制底板以及现场浇筑于所述预制底板上的浇筑层,且该预制底板包括:
[0022]混凝土基板;
[0023]以及预埋于所述混凝土基板内的加强结构,且所述加强结构包括依次配合的预应力绞线网片、钢筋网片和钢筋桁架;
[0024]其中
[0025]所述预应力绞线网片与钢筋网片通过扣件可拆卸连接;
[0026]所述钢筋网片与钢筋桁架通过铁扎丝固定连接。
[0027]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基板中包括质量为0.3%的BFRP绞联纤维,且所述BFRP绞联纤维为多根BFRP无捻粗纱短切纤维缠绕而成的纤维束。
[0028]优选的,所述预应力绞线网片包括沿自身长度方向被拉伸施加预应力的横向绞线和纵向绞线,且所述横向绞线和纵向绞线均为复合增强纤维的无捻粗纱,所述复合增强纤维至少包括芳纶纤维、玄武岩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中的一种。
[0029]优选的,所述钢筋网片包括一体成型的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且横向钢筋和/或纵向钢筋的端部可延伸至所述混凝土基板的外部。
[0030]优选的,所述钢筋桁架的成型材料为HRB400,且所述钢筋桁架包括依次焊接的上架、腹杆与下架。
[0031]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2]其一:通过钢筋网片及钢筋桁架形成结构预埋加强,且在钢筋网片下侧固定交错成网的预应力绞线,以此使得成品底板形成为一施加预应力的增强型底板,从而大幅提高整体底板可承载荷载与抗开裂能力;
[0033]其二:向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BFRP绞联纤维,BFRP绞联纤维为多根BFRP无捻粗纱短切纤维缠绕而成的纤维束,具有韧性优良且抗拉强度高的特性,以此有效提升混凝土的抗开裂能力。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制备的叠合板的预制底板的侧视图;
[0035]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制备的叠合板的双向预制底板的俯视图;
[0036]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制备的叠合板的单向预制底板的俯视图;
[003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预应力绞线网片与钢筋网片配合的仰视图;
[0038]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钢筋网片的俯视图;
[0039]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钢筋桁架的侧视图;
[0040]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BFRP绞联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中:1
‑
预制底板、2
‑
混凝土基板、3
‑
钢筋网片、4
‑
预应力绞线网片、5
‑
扣件、6
‑
钢筋桁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3]在本专利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基于预应力绞线的增强型预制叠合板,该叠合板包括图1
‑
图3所示的预制底板1以及现场浇筑于所述预制底板1上的浇筑层(图中未示出),具体该预制底板1包括:
[0044]混凝土基板2;
[0045]以及预埋于所述混凝土基板2内的加强结构,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预应力绞线的增强型预制叠合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步骤制备该叠合板的预制底板(1):分别制备预应力绞线、钢筋网片(3)和钢筋桁架(6);通过可拆卸的扣件(5)将所述预应力绞线固定于钢筋网片的下侧,以形成预应力绞线网片(4);通过铁扎丝将钢筋桁架(6)固定于钢筋网片(3)上侧,获得加强结构;制备混合有BFRP绞联纤维的增强型混凝土原料;将所述加强结构置于浇筑模具内,并向所述浇筑模具内浇筑所述增强型混凝土原料、振捣成型、获得半成品底板,且所述扣件(5)位于所述半成品底板的外侧;表面拉毛并养护所述半成品底板,养护至脱模龄期时按普通现浇混凝土的脱模方式脱去浇筑模具,拆除所述扣件(5),获得成品底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预应力绞线的增强型预制叠合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备预应力绞线的步骤:复合增强纤维的无捻粗纱经挤压、加胶固化后制成复合绞线;沿所述复合绞线自身的长度方向拉伸该复合绞线、以向该复合绞线施加预应力,获得预应力绞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预应力绞线的增强型预制叠合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增强纤维至少包括芳纶纤维、玄武岩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预应力绞线的增强型预制叠合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网片(3)包括一体成型的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且横向钢筋和/或纵向钢筋的端部可延伸至所述成品底板的外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预应力绞线的增强型预制叠合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桁架(6)由上架、腹杆与下架焊接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预应力绞线的增强型预制叠合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勤,王涛,季学军,陈玉彬,张迎春,丁友根,贵季嵘,颜晨,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扬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