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属于叠合板辅助组件领域;包括两块间隔并排放置的叠合板,两块所述叠合板之间设置有间距限位架,所述间距限位架包括若干个沿叠合板长度方向排列分布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中间部、侧边部和限位部;所述中间部两端垂直向上弯折形成所述侧边部,所述侧边部顶端向外侧垂直弯折形成所述限位部;若干个所述连接件之间通过两根长杆相连,两根所述长杆分别焊接固定于各个连接件的中间部与侧边部的衔接内拐角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连接件能够提高叠合板定位安装效率的效果。位安装效率的效果。位安装效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属于叠合板辅助组件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叠合板是由免拆模板和钢筋桁架组合而成的板材,叠合板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有效地增强了建筑物的抗震性,且因为叠合板的平面尺寸灵活,更有效的便于了在板上开洞,适用建筑开间,建筑功能性更好,叠合板在施工时不需要支模,效率高,有效地节省了人工,同时也节约了建筑材料的消耗。
[0003]相关技术中,叠合板在使用时,一般是多片叠合板拼接,相邻设置的两片叠合板之间需要预留一定的间隙,然后在拼接好的各片叠合板的上方浇筑混凝土,从而形成楼层板,混凝土浇筑时,会有部分混凝土流动至任意相邻设置的两片叠合板之间的间隙内,以起到填充缝隙的效果。
[000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本申请人发现,各片叠合板拼接时,需要使任意相邻设置的两片叠合板之间的间距大致相同(允许一定的误差),因此,在拼接叠合板时,施工人员需要多次调整各片叠合板的位置,以确保任意相邻设置的两片叠合板平行、且间距按照规范,叠合板调整较为繁琐,且一般依靠人工经验,导致效率受限,因此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包括两块间隔并排放置的叠合板,两块所述叠合板之间设置有间距限位架,所述间距限位架包括若干个沿叠合板长度方向排列分布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中间部、侧边部和限位部;所述中间部两端垂直向上弯折形成所述侧边部,所述侧边部顶端向外侧垂直弯折形成所述限位部;若干个所述连接件之间通过两根长杆相连,两根所述长杆分别焊接固定于各个连接件的中间部与侧边部的衔接内拐角处。
[0008]其中,所述中间部为垂直于叠合板的横杆,两端所述侧边部分别与两块所述叠合板相向侧边贴合,所述限位部与叠合板上表面贴合。
[0009]其中,所述中间部、侧边部和限位部为一体化成型,且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0010]其中,所述叠合板包括钢筋桁架和免拆模板,钢筋桁架位于免拆模板内,且免拆模板上表面以及四周侧面均有均有所述钢筋桁架伸出,所述限位部与钢筋桁架伸出免拆模板上表面的部分焊接。
[0011]其中,所述钢筋桁架从免拆模板侧边伸出的部分搭在连接件的中间部上,所述钢筋桁架与中间部相接的部分焊接。
[0012]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通过连接件能够提高叠合板的定位安
装效率,缩短工期,且原材料在构件厂内常见,便于实施。
[0014]2、本技术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限位部能够直接与叠合板固定连接,使得相邻设置的两片叠合板能够固定连接为一体,提高任意相邻设置的两片叠合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中连接件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的剖面连接示意图。
[0019]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0020]1‑
叠合板、11
‑
钢筋桁架、12
‑
免拆模板、2
‑
连接件、21
‑
中间部、22
‑
侧边部、 23
‑
限位部、3
‑
长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2]参见图1
‑
4,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包括两块间隔并排放置的叠合板 1,两块所述叠合板1之间设置有间距限位架,所述间距限位架包括若干个沿叠合板1长度方向排列分布的连接件2,所述连接件2包括中间部21、侧边部22 和限位部23;所述中间部21两端垂直向上弯折形成所述侧边部22,所述侧边部22顶端向外侧垂直弯折形成所述限位部23;若干个所述连接件2之间通过两根长杆3相连,两根所述长杆3分别焊接固定于各个连接件2的中间部21与侧边部22的衔接内拐角处。
[0023]如图1
‑
3所示,所述中间部1为垂直于叠合板1的横杆,两端所述侧边部 22分别与两块所述叠合板1相向侧边贴合,所述限位部23与叠合板1上表面贴合;所述中间部21、侧边部22和限位部23为一体化成型,且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0024]具体的,利用限位部23分别勾住两块叠合板1的上表面,利用侧边部22 能够使得中间部21位于两片叠合板的侧边之间;当两块叠合板1相向的一侧边分别与两道侧边部22贴合叠合时,即可使得两块叠合板1互相平行,且间距与中间部21的宽度相同,达到快速实现两块叠合板1定位拼接的效果;且构件厂内有较多钢筋原料,钢筋原料可以作为长杆3和连接件2使用,便于实施。
[0025]如图4所示,所述叠合板1包括钢筋桁架11和免拆模板12,钢筋桁架11 位于免拆模板12内,且免拆模板12上表面以及四周侧面均有均有所述钢筋桁架11伸出,所述限位部32与钢筋桁架11伸出免拆模板12上表面的部分焊接。
[0026]具体的,利用钢筋桁架11和免拆模板12能够组成叠合板1,通过钢筋桁架 11伸出免拆模板12上表面外的部分与限位部23之间的配合,能够实现连接件 2与初步定位好的叠合板1之间的固定连接。
[0027]进一步的,所述钢筋桁架11从免拆模板12侧边伸出的部分搭在连接件2 的中间部21上,所述钢筋桁架11与中间部21相接的部分焊接。
[0028]具体的,利用钢筋桁架11伸出叠合板1侧边外的部分与中间部21之间的配合,使得
叠合板1与连接件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牢固。
[0029]本技术的工作原理:
[0030]利用限位部23分别勾住两块叠合板1的上表面,利用侧边部22能够使得中间部21位于两块叠合板1的侧边之间,当两片叠合板1相向的一侧边分别与两道侧边部22贴合叠合时,即可使得两块叠合板1互相平行,且间距与中间部21的宽度相同,达到快速实现两块叠合板1定位拼接的效果。
[003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包括两块间隔并排放置的叠合板(1),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叠合板(1)之间设置有间距限位架,所述间距限位架包括若干个沿叠合板(1)长度方向排列分布的连接件(2),所述连接件(2)包括中间部(21)、侧边部(22)和限位部(23);所述中间部(21)两端垂直向上弯折形成所述侧边部(22),所述侧边部(22)顶端向外侧垂直弯折形成所述限位部(23);若干个所述连接件(2)之间通过两根长杆(3)相连,两根所述长杆(3)分别焊接固定于各个连接件(2)的中间部(21)与侧边部(22)的衔接内拐角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21)为垂直于叠合板(1)的横杆;两端所述侧边部(22)分别与两块所述叠合板(1)相向侧边贴合,所述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伟新,杨旋,谢运泉,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