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67858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液回路包括发动机冷却液流路及第一散热流路;电机冷却液回路包括电机冷却液流路及第二散热流路;集成式散热器设于第一散热流路和第二散热流路,包括的第一散热部、第二散热部及第三散热部;第一散热部设于第一散热流路;第三散热部设于第二散热流路,第二散热部可与第一散热部和/或第三散热部连通,以通过与第一散热部或第三散热部连通的第二散热部对发动机或电机进行冷却,或通过第一散热部、第三散热部、第二散热部将发动机的热量传给电机。既能满足发动机热害工况的冷却需求,又能满足电机热害工况下冷却需求,在低温环境下可利用发动机的余热对电机进行加热,提高电机效率。提高电机效率。提高电机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具有发动机冷却、电机冷却、电池冷却、空调制冷制热等功能。一般各个部件的冷却是通过混合动力车辆的散热部件实现的,但由于其散热部件较传统燃油车、或纯电动车的散热部件更多也更复杂,导致前端冷却模块的布置更加困难,占用空间更大。
[0003]目前的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基本是在原传统动力热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单独的电机、电池冷却模块,虽然具备基本的冷却和制热功能,但其各系统独立工作,集成度和智能化程度低,导致车辆的综合热管理效率低,占用空间较大,布置困难。
[0004]另外,由于发动机(高温流路)、电机(低温流路)的工作区间不同,其热害工况对应的整车工况也不同,但是为了满足各自的冷却需求,往往使用于发动机散热的高温散热器和用于电机散热的低温散热器的设计都比较大,导致整体的冷却模块占用空间大、布置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混合动力车辆的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度和发动机散热器和电机散热器体积较大而导致的整体的冷却模块占用的空间较大,造成布置困难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发动机、电机冷却系统的集成,减小冷却模块空间,节省了布置空间,还能够满足发动机和电机各自热害工况下的冷却需求,提高综合散热效率,降低系统能耗。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方式公开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液回路,发动机冷却液回路包括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的发动机冷却液流路以及第一散热流路,发动机冷却液流路上设有发动机;电机冷却液回路,电机冷却液回路包括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的电机冷却液流路以及第二散热流路,电机冷却液流路上设有电机;集成式散热器,集成式散热器设置于发动机冷却液回路的第一散热流路和电机冷却液回路的第二散热流路上,集成式散热器包括依次且分隔设置的第一散热部、第二散热部以及第三散热部。
[0007]其中,第一散热部设置于发动机冷却液回路的第一散热流路上,以通过第一散热部可对发动机冷却液流路上的发动机进行冷却;第三散热部设置于电机冷却液回路的第二散热流路上,以通过第三散热部可对电机冷却液流路上的电机进行冷却;并且第二散热部可与第一散热部和/或第三散热部连通,以通过与第一散热部或第三散热部连通的第二散热部对发动机冷却液流路上的发动机或者电机冷却液流路上的电机进行冷却,或者通过与第一散热部和第三散热部连通的第二散热部将发动机冷却液流路上的发动机的热量传递给电机冷却液流路上的电机。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成式散热器包括依次且分隔设置的第一散热部、第二散热部以及第三散热部,第一散热部设置于发动机冷却液回路的第一散热流路上,以通过第一散热部可对发动机冷却液流路上的发动机进行冷却;第三散热部设置于电机冷却液回路的第二散热流路上,以通过第三散热部可对电机冷却液流路上的电机进行冷却。通过一个集成式散热器可同时实现发动机和电机的冷却,能够实现发动机和电机冷却系统的集成,减小冷却模块空间,节省了布置空间。
[0009]当混合动力车辆处于发动机热害工况(如发动机直驱、爬坡)时,第二散热部可与第一散热部连通,以通过第二散热部与第一散热部对发动机冷却液流路上的发动机进行冷却,散热面积增大,换热能力增强,从而满足发动机热害工况的冷却需求。
[0010]当混合动力车辆处于电机热害工况(如纯电直驱、爬坡)时,第二散热部可与第三散热部连通,以通过第二散热部与第三散热部对电机冷却液流路上的电机进行冷却,散热面积增大,换热能力增强,从而满足电机热害工况的冷却需求。
[0011]当混合动力车辆处于低温环境时,电机温度较低,导致电机效率降低,第二散热部可与第一散热部和第三散热部连通,通过与第一散热部和第三散热部连通的第二散热部将发动机冷却液流路上的发动机的热量传递给电机冷却液流路上的电机,此时可利用发动机冷却液回路中的发动机的高温余热加热电机冷却液回路中的电机,使电机温度快速提升到目标温度,提高电机的使用效率。
[0012]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第一散热部、第二散热部以及第三散热部中每个散热部均包括中间冷却管路和两个水室,每个散热部的两个水室分别设置于对应的中间冷却管路的两侧,且彼此连通,且相邻两个散热部的中间冷却管路分隔设置。
[0013]发动机冷却液流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散热部的两个水室连通;电机冷却液流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散热部的两个水室连通;第二散热部和第一散热部相邻的两个水室可连通,第二散热部和第三散热部相邻的两个水室可连通;第一散热部、第二散热部以及第三散热部中的中间冷却管路的一侧的水室,形成第一水室;第一散热部、第二散热部以及第三散热部中的中间冷却管路的另一侧的水室,形成第二水室。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连通第二散热部和第一散热部相邻的两个水室来连通第二散热部与第一散热部,可以通过连通第二散热部和第三散热部相邻的两个水室来连通第二散热部和第三散热部,结构简单,易于设置。
[00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集成式散热器还包括第一阀组件和第二阀组件;其中,
[0016]第一阀组件,用于控制第二散热部和第一散热部相邻的两个水室的连通或断开;
[0017]第二阀组件,用于控制第二散热部和第三散热部相邻的两个水室的连通或断开。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阀组件和第二阀组件就可以实现第二散热部与第一散热部和/或第三散热部连通,结构简单。
[0019]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第一阀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第二阀组件包括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其中,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二散热部和第一散热部一侧相邻的两个水室的连通或断开;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二散热部和第一散热部另一侧相邻的两个水室的
连通或断开;第三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二散热部和第三散热部一侧相邻的两个水室的连通或断开;第四控制阀,用于控制第二散热部和第三散热部另一侧相邻的两个水室的连通或断开。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四个控制阀就可以实现第二散热部与第一散热部和/或第三散热部连通,结构简单。
[002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第一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均设置于第一水室中,第二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均设置于第二水室中。
[00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阀均设置在水室中更有利于控制相邻两个散热部的相邻的两个水室的连通或断开。
[002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集成式散热器还包括:第一隔热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冷却液回路,所述发动机冷却液回路包括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的发动机冷却液流路以及第一散热流路,所述发动机冷却液流路上设有发动机;电机冷却液回路,所述电机冷却液回路包括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的电机冷却液流路以及第二散热流路,所述电机冷却液流路上设有电机;集成式散热器,所述集成式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冷却液回路的所述第一散热流路和所述电机冷却液回路的所述第二散热流路上,所述集成式散热器包括依次且分隔设置的第一散热部、第二散热部以及第三散热部;其中所述第一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冷却液回路的所述第一散热流路上,以通过所述第一散热部可对所述发动机冷却液流路上的所述发动机进行冷却;所述第三散热部设置于所述电机冷却液回路的所述第二散热流路上,以通过所述第三散热部可对所述电机冷却液流路上的所述电机进行冷却;并且所述第二散热部可与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或所述第三散热部连通,以通过与所述第一散热部或所述第三散热部连通的所述第二散热部对所述发动机冷却液流路上的所述发动机或者所述电机冷却液流路上的所述电机进行冷却,或者通过与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三散热部连通的所述第二散热部将所述发动机冷却液流路上的所述发动机的热量传递给所述电机冷却液流路上的所述电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部、所述第二散热部以及所述第三散热部中每个散热部均包括中间冷却管路和两个水室,每个所述散热部的所述两个水室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中间冷却管路的两侧,且彼此连通,且相邻两个所述散热部的所述中间冷却管路分隔设置;所述发动机冷却液流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所述两个水室连通;所述电机冷却液流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散热部的所述两个水室连通;所述第二散热部和所述第一散热部相邻的两个水室可连通,所述第二散热部和所述第三散热部相邻的两个水室可连通;所述第一散热部、所述第二散热部以及所述第三散热部中的所述中间冷却管路的一侧的水室,形成第一水室;所述第一散热部、所述第二散热部以及所述第三散热部中的所述中间冷却管路的另一侧的水室,形成第二水室。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散热器还包括第一阀组件和第二阀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阀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散热部和所述第一散热部相邻的两个水室的连通或断开;所述第二阀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散热部和所述第三散热部相邻的两个水室的连通或断开。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阀组件包括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散热部和所述第一散热部一侧相邻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凯徐政王艳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