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中小尺寸背光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7133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中小尺寸背光源结构,包括底壳,通过导热胶粘贴于底壳内表面上的底光源组件,底光源组件的沿边设有支撑机构,支撑机构的顶端设有扩散板,扩散板上侧设有扩散膜片,扩散膜片上侧设有第一增光膜片,第一增光膜片上侧设有第二增光膜片,第二增光膜片上侧设有防窥膜片,在底壳四周及上部设有外壳,外壳上设有背光窗口,背光窗口的内侧设有膜片容纳槽,膜片容纳槽与防窥膜片之间设有缓冲机构,背光窗口的外侧沿边设有粘胶条形槽,底光源组件的上侧设有第一散热机构,底光源组件的下侧设有第二散热机构。本方案采用常规小型LED面光源发光的光源组件,无需用导光板,通过扩散板散光直接转换成面光源,提升光源能量使用效率。源能量使用效率。源能量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中小尺寸背光源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背光源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中小尺寸背光源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行业中小尺寸背光源均采用单条FPC侧入光设计,发光光学均开导光板网点进行散光。而常规导光板采用网点转换面光源不够全面,且光源有较大损耗。在显示上难以满足市场对背光源产品要求高亮广色域和高分辨率要求。而行业中的底发光式背光源采用Mini LED蓝光发光技术,虽然可以满足广色域要求但是,产品产能较低且成本过高造成了量产限制。
[0003]由此可见,现有的中小尺寸背光源产品,存在以下缺陷:
[0004](1)对于侧入光式结构,采用网点转换面光源不够全面,且光源有较大损耗,难以满足高亮广色域和高分辨率要求;
[0005](2)对于底发光式结构,采用Mini LED蓝光发光技术,虽然可满足广色域要求,但是产能较低且成本过高。
[0006]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本方案提供了一种新型中小尺寸背光源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中小尺寸背光源产品,存在对于侧入光式结构,采用网点转换面光源不够全面,且光源损耗大,难满足高亮广色域和高分辨率要求,对于底发光式结构,采用Mini LED蓝光发光技术,虽然可满足广色域要求,但是产能较低、成本过高的问题。其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0008]一种新型中小尺寸背光源结构,包括底壳,通过导热胶粘贴于底壳内表面上的底光源组件,底光源组件的沿边设有支撑机构,支撑机构的顶端设有扩散板,扩散板上侧设有扩散膜片,扩散膜片上侧设有第一增光膜片,第一增光膜片上侧设有第二增光膜片,第二增光膜片上侧设有防窥膜片,在底壳四周及上部设有外壳,外壳与底壳通过多个扣合件固定,外壳上设有背光窗口,背光窗口的内侧设有膜片容纳槽,膜片容纳槽与防窥膜片之间设有缓冲机构,背光窗口的外侧沿边设有粘胶条形槽,底光源组件的上侧设有第一散热机构,底光源组件的下侧设有第二散热机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底光源组件包括FPC板,及按矩阵设置于FPC板上的多个小型LED灯。
[00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为多个均匀间隔的圆台形的柱子,该柱子的底部粘合于FPC板相对的两条边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扩散板的四边分别设有一个向外伸出的凸块。
[0012]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四边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凸块匹配的定位槽。
[0013]进一步地,所述扩散膜片、第一增光膜片、第二增光膜片为三合一复合结构。
[0014]进一步地,所述扣合件包括设于所述底壳四侧弯折边上的多个倒钩,设于所述外
壳四边内壁上的多个扣孔,扣孔与倒钩匹配。
[0015]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机构为沿四条边设置的胶垫条。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机构为所述扩散板与底光源组件之间的间隔空间。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散热机构为金属板制成的底壳。
[0018]综上所述,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解决了现有的中小尺寸背光源产品,存在对于侧入光式结构,采用网点转换面光源不够全面,且光源损耗大,难满足高亮广色域和高分辨率要求,对于底发光式结构,采用Mini LED蓝光发光技术,虽然可满足广色域要求,但是产能较低、成本过高的问题。本方案采用常规小型LED设计在一体式FPC上的形成整体面光源发光的光源组件,无需采用导光板,通过底部阵列式小型LED底部面发光再通过扩散板散光直接转换成面光源,极大提升光源能量使用效率,满足达成市场中高亮广色域和高分辨率的要求,同时增加防窥膜设计,可以增加产品显示的隐私功能,这种新型产品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成本相对较低,质量稳定,满足市场中客户对产品高效清晰和隐私功能产品需求。本方案可适用7寸~15寸范围的背光源产品,其中LED灯可采用发白光和蓝光均可,增光膜片中采用复合膜三合一设计(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和扩散膜合成一张),使用蓝光LED时可采用蓝光转换膜转换成色域120%的白光达成超色域要求,该蓝光转换膜设置于扩散膜片与第一增光膜片之间即可。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能够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中小尺寸背光源结构图;
[0022]图2为图1的沿A

A线剖面图;
[0023]图3为图2中的B放大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的底光源组件的结构图;
[0025]图5为本技术的底光源组件的侧视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0

底壳,11

倒钩,20

导热胶,30

扩散板,40

扩散膜片,41

第一增光膜片,42

第二增光膜片,43

防窥膜片,50

外壳,51

背光窗口,52

膜片容纳槽,53

粘胶条形槽,54

扣孔,60

底光源组件,61

FPC板,62

LED灯,63

柱子,64

胶垫条,65

间隔空间,70

液晶屏。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实施例1:
[0030]如图1至5所示,一种新型中小尺寸背光源结构,包括底壳10,通过导热胶20粘贴于底壳10内表面上的底光源组件60,底光源组件60的沿边设有支撑机构,支撑机构的顶端设有扩散板30,扩散板30上侧设有扩散膜片40,扩散膜片40上侧设有第一增光膜片41,第一增光膜片41上侧设有第二增光膜片42,第二增光膜片42上侧设有防窥膜片43,在底壳10四周及上部设有外壳50,外壳50与底壳10通过多个扣合件固定,扣合件包括设于底壳10四侧弯折边上的多个倒钩11,设于外壳50四边内壁上的多个扣孔54,扣孔54与倒钩11匹配。外壳50上设有背光窗口51,背光窗口51的内侧设有膜片容纳槽52,膜片容纳槽52与防窥膜片43之间设有缓冲机构,背光窗口51的外侧沿边设有粘胶条形槽53(用于粘贴外壳50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中小尺寸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通过导热胶粘贴于底壳内表面上的底光源组件,底光源组件的沿边设有支撑机构,支撑机构的顶端设有扩散板,扩散板上侧设有扩散膜片,扩散膜片上侧设有第一增光膜片,第一增光膜片上侧设有第二增光膜片,第二增光膜片上侧设有防窥膜片,在底壳四周及上部设有外壳,外壳与底壳通过多个扣合件固定,外壳上设有背光窗口,背光窗口的内侧设有膜片容纳槽,膜片容纳槽与防窥膜片之间设有缓冲机构,背光窗口的外侧沿边设有粘胶条形槽,底光源组件的上侧设有第一散热机构,底光源组件的下侧设有第二散热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中小尺寸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光源组件包括FPC板,及按矩阵设置于FPC板上的多个小型LED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中小尺寸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为多个均匀间隔的圆台形的柱子,该柱子的底部粘合于FPC板相对的两条边上。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龙泉袁源梁苏珊李勇黎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福瑞尔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