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道的改扩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7072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道的改扩建结构,利用既有地道结构(1)的既有地道顶板(6)和既有地道底板(7)作为改扩建结构的一部分,与新建地道结构(2)的新建地道顶板(8)和新建地道底板(9)连接固定,通过既有地道结构(1)的变形缝向外延伸至新建地道结构(2),并通过地道内部合理设置临时钢立柱(3)和永久钢立柱(4),临时钢立柱(3)和永久钢立柱(4)的交替拆除和设置,使其能够满足地道的改扩建结构受力要求,并且有效地缩短了施工工期,节约造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解决了传统地道改扩建工程需要封闭地下道路交通的难题,施工期间整个地下通道仍能不间断运营等优点。地下通道仍能不间断运营等优点。地下通道仍能不间断运营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道的改扩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机场地道建设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道的改扩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航空出行的需求日益提高,机场的扩建增容尤为迫切。现状机场场区一般都建设有贯穿场区的进场路地道。对机场进行航站楼扩建,需要保证现状地道的正常运营以满足机场的交通需求。故航站楼施工期间,上述进场路地道需要进行不间断运营地接驳改道。
[0003]地下通道的交通改道,需要凿除既有地道侧墙结构。通常情况下,地下结构洞口凿除的最大宽度不大于15m。为满足既有三车道的接驳改道,凿除的侧墙洞口最大宽度约60m,大大超过了地下结构改扩建的常规做法。文献《既有分离式地道的整体化改造设计》中提出了一种整体化改造设计方案,在新老结构变形缝处,利用原变形缝处的剪力筋及垫梁,并在原暗埋段下开孔注浆,隔断地下水,从而防止新老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和渗漏问题。但是,该改造设计方案需封闭地下交通,工程实施期间整个地道运营中断,对地面交通造成不小的压力。
[0004]基于此情况,如何设计一种结构形式,既能解决改扩建地道结构合理受力问题,又能满足施工期间地道不间断运营需求,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地道的改扩建结构。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地道的改扩建结构,包括既有地道结构和待凿除地道侧墙;所述的既有地道结构顶部设置既有地道顶板和底部设置既有地道底板;所述的待凿除地道侧墙位于既有地道结构侧面;所述的改扩建结构还包括新建地道结构、临时钢立柱和永久钢立柱;所述的新建地道结构顶部设置新建地道顶板和底部设置新建地道底板;所述的新建地道结构和既有地道结构的重叠部分通过钢筋焊接和注浆结合固定;所述的临时钢立柱沿着待凿除地道侧墙排列设置;所述的永久钢立柱排列后形成的曲线与既有地道结构的车流方向成设定夹角,并与新建地道结构的外侧延伸接驳。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既有地道结构和新建地道结构为净高度5.3m的地道结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既有地道顶板和新建地道顶板为厚度1.3m的地道顶板;所述的既有地道底板和新建地道底板为厚度1.4m的地道底板。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夹角为20~40度。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临时钢立柱和永久钢立柱均为圆柱形钢立柱。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圆柱形钢立柱为直径609mm的钢立柱。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建地道结构通过新建地道顶板和既有地道结构的既有地道顶
板结合固定;所述的新建地道结构通过新建地道底板和既有地道结构的既有地道底板结合固定。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建地道结构的新建地道顶板和既有地道结构的既有地道顶板结合固定处设置粘钢钢板。
[0015]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建地道结构设置变形缝;所述的变形缝的里程与既有地道结构的变形缝里程一致。
[0016]进一步地,,所述的新建地道结构的变形缝为采用既有地道结构变形缝防水处理方式的变形缝。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一、本技术提供的地道改扩建结构,在需要待凿除地道侧墙边设置一排直径609mm的临时钢立柱代替侧墙结构,承受顶板、覆土及车辆荷载,解决了地下通道侧墙大范围开洞受力问题,保证地道的改扩建结构受力安全。
[0019]二、本技术通过在新建地道结构的新建地道顶板和既有地道结构的既有地道顶板结合处增设粘钢钢板加固,增加了新老结构叠合面抗剪能力,提高了改扩建地道结构受力性能。同时,本技术的改扩建结构结合既有地道的变形缝设置,其接缝处与既有地道采用一致的防水处理方式,解决了地下构筑物纵向不均匀沉降问题,
[0020]三、本技术在既有地道结构上与车流方向成一定夹角设置一排直径609mm的永久钢立柱,该钢立柱的设置减小了改扩建地道地下交通改道运营期间地道顶底板受力跨度,使原来单跨结构转变为两跨结构,保证了结构受力安全。
[0021]四、通过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批增设永久钢立柱,分批拆除临时钢立柱,使既有地道始终保留一至两根车道,保证车辆通行,解决了地下通道改扩建施工期间需要封闭地下交通的问题,使得地下通道可以满足不间断运营地接驳改道。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改扩建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改扩建结构剖面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的临时钢立柱转换至永久钢立柱施工工序一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的临时钢立柱转换至永久钢立柱施工工序二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的临时钢立柱转换至永久钢立柱施工工序三示意图;
[0027]图6为新建地道结构的交通运行示意图。
[0028]图中标号所示:
[0029]1、既有地道结构,2、新建地道结构,3、临时钢立柱,4、永久钢立柱,5、待凿除地道侧墙,6、既有地道顶板,7、既有地道底板,8、新建地道顶板,9、新建地道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31]实施例
[0032]如图1所示,一种地道的改扩建结构,包括既有地道结构1、新建地道结构2、临时钢立柱3、永久钢立柱4和待凿除地道侧墙5。所述的既有地道结构1的顶部设置既有地道顶板6,底部设置既有地道底板7;新建地道结构2的顶部设置新建地道顶板8,底部设置新建地道底板9;所述的待凿除地道侧墙5位于既有地道结构1侧面;所述临时钢立柱3和永久钢立柱均为直径609mm的圆柱形钢立柱,其中临时钢立柱3沿着待凿除地道侧墙设置,永久钢立柱4排列后形成的曲线与既有地道结构的车流方向成设定夹角,并与新建地道结构的外侧延伸接驳,其中夹角的大小为20~40度。为了避免侧墙结构大开洞引起不合理结构受力体系,新建地道结构2的新建地道顶板8和新建地道底板9与既有地道结构的既有地道顶板6和既有地道底板7通过钢筋焊接延伸接长,形成新的受力体系。所述的新建地道结构2设置有变形缝,且变形缝的里程与既有地道结构1的变形缝里程一致,并且采用相同的防水处理方式;并且在新建掉结构2和既有地道结构1的结合处增加注浆加固,以解决新建地道结构2和既有地道结构1纵向不均匀沉降问题,以及通过在新建地道结构2的新建地道顶板8和既有地道结构1的既有地道顶板6结合处设置粘钢钢板,增加叠合面的抗剪能力。
[0033]本实施例中,既有地道结构1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单个单室结构。单室结构净宽16.5m,既有地道顶板6厚度1.3m,结构内净高5.3m,侧墙厚度1.3m,既有地道底板7厚度1.4m。覆土厚度1.9m。新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道的改扩建结构,包括既有地道结构(1)和待凿除地道侧墙(5);所述的既有地道结构(1)顶部设置既有地道顶板(6)和底部设置既有地道底板(7);所述的待凿除地道侧墙(5)位于既有地道结构(1)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改扩建结构还包括新建地道结构(2)、临时钢立柱(3)和永久钢立柱(4);所述的新建地道结构(2)顶部设置新建地道顶板(8)和底部设置新建地道底板(9);所述的新建地道结构(2)和既有地道结构(1)的重叠部分通过钢筋焊接和注浆结合固定;所述的临时钢立柱(3)沿着待凿除地道侧墙(5)排列设置;所述的永久钢立柱(4)排列后形成的曲线与既有地道结构(1)的车流方向成设定夹角,并与新建地道结构(2)的外侧延伸接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道的改扩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既有地道结构(1)和新建地道结构(2)为净高度5.3m的地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道的改扩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既有地道顶板(6)和新建地道顶板(8)为厚度1.3m的地道顶板;所述的既有地道底板(7)和新建地道底板(9)为厚度1.4m的地道底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晓晨凌宏伟陆文亮宋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