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再次开挖的防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4648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8 1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再次开挖的防渗结构,包括在填埋垃圾堆体上部的填埋场表面覆盖结构、在填埋垃圾下部的填埋场底部防渗结构和在填埋垃圾侧面的围堰结构,围堰结构包括堰体和设置在堰体表面的覆盖膜,覆盖膜一端固定连接在填埋场表面防渗结构上表面,一端固定连接在填埋场底部防渗结构上表面,覆盖膜与填埋场表面防渗结构之间的夹角方向、覆盖膜与填埋场底部防渗结构之间的夹角方向均与渗沥液流向相反。通过围堰表面的覆盖膜与填埋场防渗结构的固定连接,对垃圾中流出的渗沥液起到良好的隔离效果,防止渗沥液对围堰内侧造成污染,通过特定的连接的位置和方向,增强结构的牢固程度,防止大量渗沥液对围堰造成破坏。堰造成破坏。堰造成破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再次开挖的防渗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环境保护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再次开挖的防渗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急速增加,垃圾填埋是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垃圾填埋场在投入使用后,由于填埋作业过程变化或延长使用年限等原因,需要对垃圾填埋场进行修整、清理、翻新、封场等。在垃圾填埋过程中,由于压实、发酵等生物化学降解作用于降水和地下水的渗流作用,会产生渗沥液。渗沥液具有高浓度的有机或无机成分,水质复杂,可能含有有机污染物、各类金属、植物营养素、有毒有害物质等。如果渗沥液在重新开挖填埋垃圾的过程中流出,极易污染填埋场附近天然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产生活。因此在生活垃圾填埋场开挖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装置对可能出现的渗沥液进行提前围堵或疏导。
[0003]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7905209A”公开了一种卫生填埋场生态修复用渗沥液收集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该装置包括混凝土基础和调节池,渗沥液收集总管的侧面设有渗沥液收集支管,渗沥液收集支管设有渗沥液收集孔,金属杆上设有套管和渗沥液导流板,渗沥液导流板的端部设有土工格网,土工格网、密封板和覆盖板之间的区域中填充有砾石层。该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基坑开挖;(b)调节池建设;(c)渗沥液外排管埋设;(d)渗沥液流入部分安装;(e)渗沥液导向过滤部分安装;(f)填入砾石层;(g)安装覆盖板;(h)接入废气处理装置。本专利技术能充分收集渗沥液,提高了整个卫生填埋场的排污能力,而且从里到外进行安装,能确定渗沥液收集空间的范围,施工操作容易控制。目前,对于垃圾填埋场建造及使用过程中的渗沥液处理装置或方法有较多的报道,但是对于垃圾填埋场开挖过程中专用的渗沥液围堵或疏导装置报道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开挖过程中渗沥液存在泄漏可能、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再次开挖的防渗结构,在围堰表面设置覆盖膜,并与填埋场原有的防渗结构连接,使得其形成完整的防渗结构,避免渗沥液流出,对工程造成污染。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再次开挖的防渗结构,包括设置在填埋垃圾堆体上部的填埋场表面覆盖结构、设置在填埋垃圾下部的填埋场底部防渗结构和设置在填埋垃圾侧面的围堰结构,所述围堰结构包括堰体和设置在堰体表面的覆盖膜,所述堰体的高度为1~1.2m,所述覆盖膜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向远离堰体方向弯折,所述第一连接段与填埋场表面覆盖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与堰体间的距离大于1m,所述第二连接段沿靠近堰体方向弯折,所述第二连接段与填埋场底部防渗结构
上表面固定连接。
[0007]在生活垃圾填埋场库底水平防渗系统的渗漏排查、渗沥液引流及分区开挖作业过程中,设置在作业区周围的围堰可以隔离围堰内外的水流,防止内外雨水、污水的混流导致的环境污染与作业干扰。对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开挖,由于其中垃圾在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渗沥液存在持续渗出可能,尤其是在垃圾坝附近进行施工作业时,常规围堰由于形状与防渗效果不佳,极易导致渗沥液从缝隙流入,本技术在围堰表面设置了覆盖膜,并将覆盖膜与生活垃圾填埋场本身的防渗结构固定连接,形成封闭的防渗体系。渗沥液即使大量渗出,液体也只能在围堰内部流动,不会造成污染。同时,外部的渗沥液被围堰结构阻挡,最终绕过围堰结构进入下游管道或通过填埋场防渗结构排出,同样不会对围堰内部的施工区域造成污染,
[0008]在围堰覆盖膜与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结构固定连接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大量渗沥液流动对固定结构连接的破坏,将覆盖膜分别与填埋场表面覆盖结构的上表面、填埋场底部防渗结构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确保渗沥液在覆盖膜内部流动。同时,覆盖膜与填埋场表面覆盖结构之间的夹角方向、覆盖膜与填埋场底部防渗结构之间的夹角方向均与渗沥液流向相反,防止大量渗沥液冲入造成的覆盖膜与防渗结构固定连接撕裂。覆盖膜与在填埋场表面覆盖结构上表面固定连接点与堰体的距离大于1m,减少垃圾堆体内的渗沥液水流对固定连接位置的直接冲击,防止其被破坏。
[0009]本技术通过表面的覆盖膜与垃圾坝边防渗膜与库底防渗膜的良好连接,同时在连接处采用了连接段使得其走向与渗沥液流向形成逆流,使得内部渗沥液不会渗出,外部渗沥液可以绕过围堰流入下游管道,使得污水不会影响围堰内侧施工环境。即使在十分复杂的库底情况下,围堰内侧的开挖区涉及到填埋场自身的渗沥液导排管、地下水导排管等,由于其在围堰内部,也可以做到良好的内外侧隔离,不会产生交叉污染。
[0010]作为优选,填埋场表面覆盖结构为表面防渗膜,覆盖膜第一连接段与表面防渗膜焊接;所述填埋场底部防渗结构包括底部防渗膜,覆盖膜第二连接段与底部防渗膜焊接。膜材料之间可以通过焊接可以形成牢固的连接结构,从而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避免渗沥液的渗出污染。
[0011]作为优选,所述填埋场底部防渗结构还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辅助层、支撑层、地下水导流层。支撑层对于整个上层结构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增强结构稳定性。辅助层可以将可能流入的少量液体吸附,减少其对地下水系的污染。地下水在地下水导流层中平稳流动,不会对上部结构造成冲击,并最终流出。
[0012]作为优选,所述辅助层为膨润土,所述支撑层为粘土,支撑层的厚度为250~350mm,所述地下水导流层为碎石层,地下水导流层的厚度为300~500mm,地下水导流层内还设有地下水导流管。
[0013]作为优选,所述覆盖膜为HDPE膜,所述HDPE膜的厚度为1.5~2.0mm。适合厚度范围内的HDPE膜具有良好的隔水效果。
[0014]作为优选,所述堰体底部还设有排液层,所述排液层包括自上而下贴合的排液网和保护层。通过排液层对垃圾堆体流出的渗沥液先进行一定程度的阻挡与吸收,减少渗沥液对围堰覆盖膜的冲击。
[0015]作为优选,所述排液网为复合土工排水网,所述复合土工排水网的厚度为5~6mm,
所述保护层为土工布,土工布的克重为600~800g/m2。
[0016]作为优选,所述堰体内部远离填埋垃圾的一侧设有渗沥液收集管。渗沥液在围堰内部流动后,最终可以通过渗沥液收集管排出。
[0017]作为优选,所述渗沥液收集管的直径为300~500mm。
[0018]作为优选,所述堰体包括主体和堆积在主体上的若干土袋,所述主体为鹅卵石。土袋的数量和堆积方式可以用于调整围堰的高度和形状,适合不同的施工位置和工程需求。鹅卵石堆砌的围堰主体施工便利,渗沥液收集管埋放简单,后续可以回收利用。
[0019]因此,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在围堰表面设置覆盖膜,通过覆盖膜与填埋场防渗结构的固定连接,对垃圾中流出的渗沥液起到良好的隔离效果,防止渗沥液对围堰内侧造成污染;(2)通过对固定连接的位置和方向的设置,增强结构的牢固程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再次开挖的防渗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设置在填埋垃圾(5)堆体上部的填埋场表面覆盖结构(1)、设置在填埋垃圾下部的填埋场底部防渗结构(2)和设置在填埋垃圾侧面的围堰结构,所述围堰结构包括堰体(3)和设置在堰体表面的覆盖膜(4),所述堰体的高度为1~1.2m,所述覆盖膜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段(41)和第二连接段(42),所述第一连接段向远离堰体方向弯折,所述第一连接段与填埋场表面覆盖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与堰体间的距离大于1m,所述第二连接段沿靠近堰体方向弯折,所述第二连接段与填埋场底部防渗结构上表面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再次开挖的防渗结构,其特征是,填埋场表面覆盖结构为表面防渗膜,覆盖膜第一连接段与表面防渗膜焊接;所述填埋场底部防渗结构包括底部防渗膜(21),覆盖膜第二连接段与底部防渗膜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再次开挖的防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填埋场底部防渗结构还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辅助层(22)、支撑层(23)、地下水导流层(2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再次开挖的防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辅助层为膨润土,所述支撑层为粘土,支撑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知广刘骁章建丰杨鑫董一颖林可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