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模小车及成组立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4119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底模小车。所述底模小车包括上平台、下连接框和车轮,所述上平台具有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所述下连接框在所述上平台的底部并沿长度方向X间隔布设多个,每个所述下连接框的底部安装有至少两个所述车轮,至少两个所述车轮在宽度方向Y上布设,且所述下连接框上的至少两个所述车轮在长度方向X上错开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独立的底模小车来承载底模及预制构件的重量,从而避免立模的偏载;且自带车轮的底模小车可稳定承载各种较大尺寸的预制构件。尺寸的预制构件。尺寸的预制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模小车及成组立模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底模小车及成组立模。

技术介绍

[0002]成组立模用于预制构件的加工,其包括立模、端模和底模,将所述立模、端模和底模围合形成用于浇筑混凝土并成型预制构件的箱体。
[0003]现有成组立模中,如专利公告号CN204725641U公示的一种预制构件成组立模,其底模和立模为固定连接,使预制构件的重力会通过底模传递到立模上,造成立模偏载,偏载后导致预制构件宽度变宽,影响预制构件的成型。
[0004]现有的解决方法是加大立模的比重,让其能够承受底模传递的重力矩而不发生偏载。但这种解决方式使立模加工成本增加,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的底模小车及成组立模,增设独立的底模小车承载底模和预制构件的重量,使立模不发生偏载。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底模小车包括上平台、下连接框和车轮,所述上平台具有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所述下连接框在所述上平台的底部并沿长度方向X间隔布设多个,每个所述下连接框的底部安装有至少两个所述车轮,至少两个所述车轮在宽度方向Y上布设,且所述下连接框上的至少两个所述车轮在长度方向X上错开设置。
[0007]优选的,多个所述下连接框在同一个宽度方向Y上的车轮均偏向长度方向的同一侧。
[0008]优选的,所述上平台包括上顶板、在所述上顶板底部围合的框架板及在所述框架板内连接的多个筋板,所述下连接框设于所述上顶板的底部并与所述筋板平行,所述下连接框的两端与框架板的内侧壁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下连接框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及将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侧板连接的第二侧板、下顶板和底板,两个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第一侧板的竖向侧部,所述下顶板连接于第一侧板的顶部,所述底板连接于第一侧板的底部,所述车轮安装在底板的下端。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为口字型结构。
[0011]优选的,所述底板延伸至第一侧板的外侧。
[00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成组立模,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立模、在每两个所述立模之间设置的底模、多个上述的底模小车及供所述底模小车滑动的轨道;所述轨道的数量为多个,在每两个所述立模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底模小车,所述底模置于所述底模小车上,所述底模与相邻的两个立模贴合;所述底模小车的车轮与对应位置上的所述轨道滑动连接。
[0013]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利用独立的底模小车来承载底模及
预制构件的重量,从而避免立模的偏载;且自带车轮的底模小车可稳定承载各种较大尺寸的预制构件。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底模小车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底模小车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图1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成组立模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图4的俯视且去掉底模的示意图。
[0019]附图中:1、上平台;11、上顶板;12、框架板;13、筋板;2、下连接框; 21、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下顶板;24、底板;20、立模;30、轨道; 40、底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002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底模小车10包括上平台1、下连接框2和车轮3。
[0022]所述上平台1具有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为了能够让上平台1更好的承受建筑后预制构件的重量,所述上平台1包括上顶板11、框架板12和筋板13。所述上顶板11为长矩形板,所述框架板12在所述上顶板11的底部并沿所述上顶板11的四周围合成矩形框。所述筋板13与宽度方向Y平行,并在长度方向X上布设多个。所述筋板13在所述上顶板11的底部连接所述框架板12的两个相对内侧壁。由此,通过筋板13和框架板12增强上顶板11的强度。
[0023]如图1

图3所示,所述下连接框2在所述上平台1的底部并沿长度方向X间隔布设多个。所述下连接框2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21、及将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侧板21连接的第二侧板22、下顶板23和底板24。两个所述第二侧板22连接于第一侧板21的竖向侧部,所述下顶板23连接于第一侧板21的顶部,所述底板24连接于第一侧板21的底部。所述第一侧板21为口字型结构,以能够减轻自重。
[0024]所述底板24延伸至第一侧板21的外侧,所述车轮3安装在底板24的下端。
[0025]每个所述下连接框2的底部安装有两个所述车轮3,两个所述车轮3在宽度方向Y上布设,且所述下连接框2上的至少两个所述车轮3在长度方向X上错开设置,该错开设置是指:多个所述下连接框2在同一个宽度方向Y上的车轮3均偏向长度方向的同一侧,如图1所示,下连接框2在宽度方向Y右侧的车轮3均偏向长度方向X的左侧,在宽度方向Y左侧的车轮3均偏向长度方向X的右侧,也可以设计为与上面相反。
[0026]如图4、图5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成组立模,包括立模20、轨道30、底模40及上述的底模小车10。所述立模20的底部通过立模轨道滑动连接。所述轨道30与立模轨道交错布设。每两个所述立模20之间布设多个底模小车10。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该三个所述底模小车10的型号可不同。同一个所述下连接框2上的两个车轮3在宽度方向Y上的垂直间距L设计为不同(如图4所示),以形成不同的型号的底模小车10(同一型号的底模小车10上
所有的下连接框2 上的车轮3的垂直间距L相等)。如图4所示,车轮3间距小的底模小车10布设两个,车轮3间距大的底模小车10布设一个,以能够更好的承重。三个底模小车 10上放置底模40,所述底模40与相连的两个立模20贴合。
[0027]多个底模小车10的宽度方向Y的同一侧的车轮3与同一根轨道30滑动连接。通过滑动所述立模20之间的间距以进行预制构件的宽度调整,再通过宽度的实际尺寸设置合适数量及合适型号的底模小车10,从而适用不同宽度预制构件的生产。将底模小车10设计为独立的车体结构,用来承载预制构件的重量,无论预制构件的宽度和重量如何增大,底模小车10都可以稳定承载,且有效避免预制构件或立模的倾翻。
[002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模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平台、下连接框和车轮,所述上平台具有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所述下连接框在所述上平台的底部并沿长度方向X间隔布设多个,每个所述下连接框的底部安装有至少两个所述车轮,至少两个所述车轮在宽度方向Y上布设,且所述下连接框上的至少两个所述车轮在长度方向X上错开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模小车,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下连接框在同一个宽度方向Y上的车轮均偏向长度方向的同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模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台包括上顶板、在所述上顶板底部围合的框架板及在所述框架板内连接的多个筋板,所述下连接框设于所述上顶板的底部并与所述筋板平行,所述下连接框的两端与框架板的内侧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模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框包括两个间隔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贤圣谢忠全刘桥求
申请(专利权)人:远大住宅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