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芯结构及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39309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卷芯结构,包括卷芯,该卷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均包括通过裁切形成的极耳外圈切除区和极耳中心切除区,极耳外圈切除区和极耳中心切除区之间还具有极耳未切除区,沿卷芯的轴向,极耳未切除区凸出于极耳外圈切除区和极耳中心切除区。通过裁切工艺将上述切除区切除后,即可改善揉平后极耳边缘出现外翻的问题,且其提供的避让空间,也可降低卷芯入壳时与壳体挤压而导致极耳变形的风险,解决焊针或顶针无法顺利进入中心孔的问题。而将负极极耳的外圈部分切除还可为负极集流盘的安装预留空间,防止电池封口过程中,负极集流盘下沉,导致压芯量增大,避免短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卷芯结构。上述的卷芯结构。上述的卷芯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卷芯结构及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卷芯结构及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在保证电池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为了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电池的壳体与卷芯之间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而卷芯在揉平后,极耳外侧边缘易出现外翻问题,导致极耳易与壳体接触,使得极耳与壳体的绝缘可靠性不足。其次,揉平后的卷芯的中心孔易存在堵孔效应,使得焊针或顶针无法顺利进入卷芯的中心孔。另外,卷芯的极耳侧避让空间不足,也可能存在卷芯入壳时与壳体挤压,从而导致极耳变形等问题。
[0003]因此,亟需一种卷芯结构及电池,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芯结构,能够有效避免卷芯和壳体之间的挤压,保证电池产品安全,同时提高装配效率。
[0005]如上构思,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卷芯结构,包括卷芯,所述卷芯具有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负极极耳均包括通过裁切形成的极耳外圈切除区和极耳中心切除区,所述极耳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卷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卷芯(10),所述卷芯(10)具有正极极耳(1)和负极极耳(2),所述正极极耳(1)和所述负极极耳(2)均包括通过裁切形成的极耳外圈切除区和极耳中心切除区,所述极耳外圈切除区和所述极耳中心切除区之间为极耳未切除区,沿所述卷芯(10)的轴向,所述极耳未切除区凸出于所述极耳外圈切除区和所述极耳中心切除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外圈切除区包括位于所述负极极耳(2)上的负极外圈切除区(21),所述负极外圈切除区(21)为环形结构,所述负极外圈切除区(21)的宽度为H1且1mm<H1<10mm,高度为H2且1mm<H2<1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外圈切除区还包括位于所述正极极耳(1)上的正极外圈切除区(11),所述正极外圈切除区(11)为环形结构,所述正极外圈切除区(11)的宽度为h1且1mm<h1<10mm,高度为h2且1mm<h2<1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中心切除区包括位于所述负极极耳(2)上的负极中心切除区(22),所述负极中心切除区(22)为圆形结构,所述负极中心切除区(22)的直径为H3且3mm<H3<15mm,高度为H4且1mm<H4<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中心切除区还包括位于所述正极极耳(1)上的正极中心切除区(12),所述正极中心切除区(12)为圆形结构,所述正极中心切除区(12)的直径为h3且3mm<h3<15mm,高度为h4且1mm<h4<5mm。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卷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芯(10)的直径为D且30mm<D<60mm,所述卷芯(10)的高度为H且50mm<H<100mm,所述卷芯(10)的中心孔的直径为d且1mm<d<3mm。7.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李尚益黄利明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亿纬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