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脖式调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2819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挂脖式调温装置,包括:壳体,设置有外进/出风口以及形成于二者之间的风道;风扇,设置在风道内;壳体包括位于风扇轴向上相对两侧的第一、第二侧壁,外进风口设置在第一侧壁上;内壳,设置在风道内,包括从径向外侧包围风扇的内壳侧板,一侧开设有与外出风口连通的第一内出风口;内壳上开设有邻近外进风口的第一内进风口,以及邻近第二侧壁设置的第二内进风口;风道包括形成于外进风口和第二内进风口之间的第一子风道、以及形成于第一、第二内进风口和第一内出风口之间的第二子风道,第二子风道通过第一内进风口与外进风口连通、通过第二内进风口与第一子风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单侧进风且保证大风量的特点。大风量的特点。大风量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挂脖式调温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调温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挂脖式调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挂脖式调温装置可佩戴于使用者的颈部,通常使用壳体内的风扇向佩戴者吹风以实现降温,辅助以加热、加湿组件等可以丰富其调温功能。传统的挂脖式调温装置通常是在颈部的左右两边外壳上都设置风扇,每一边的外壳上都对应风扇的左右两侧开设进风口,由于其特有的佩戴于颈部的使用方式,对于头发较长的使用者而言,进风口设置在风扇的左右两侧则增大了头发容易从进风口被风扇卷入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为此,现有一些挂脖式调温装置减少了出风口的设置,一边外壳上只在一个侧壁上设置进风口,这种设计称为单侧进风,以此来降低部分风险,但是单侧进风使得风量又大打折扣,通过增大风扇则会导致挂脖式调温装置的重量太重、体积也增大,佩戴使用将会变得及其不方便。
[0003]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的挂脖式调温装置实现大风量的单侧进风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缺陷和不足,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挂脖式调温装置,具有在单侧进风的同时保证大风量的特点。
[0005]具体地,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挂脖式调温装置,包括:第一风扇;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外进风口、第一外出风口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外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外出风口之间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风扇的轴向上相对两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外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第一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内壳包括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第一风扇的第一内壳侧板,所述第一内壳侧板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外出风口连通的第一内出风口;所述第一内壳上开设有邻近所述第一外进风口的第一内进风口,以及邻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的第二内进风口;所述第一风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外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内进风口之间的第一子风道、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内进风口、所述第二内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内出风口之间的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内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外进风口连通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内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子风道连通。
[000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壳侧板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且所述第一内壳侧板将所述第一外进风口分隔成中心进风区域和周边进风区域;所述第一内壳侧板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环绕所述第一风扇并对应所述中心进风区域形成所述第一内进风口;所述第二内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内壳侧板上邻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所述第一子风道形成于所述第二内进风口与所述周边进风区域之间。
[000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内进风口在所述第一内壳侧板上沿环绕所述第一风扇的方向排布。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壳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壳侧板邻近所述第一侧
壁一端的第一内壳顶板,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壳侧板邻近所述第二侧壁一端的第一内壳底板;所述第一内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内壳顶板上,所述第一内壳底板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内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内壳底板上。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且环绕所述第一内壳侧板背离所述第一风扇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子风道形成于所述第一内壳侧板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壁上设置有辅助进风口。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进风口为由多个小孔排布形成的圆形阵列,所述圆形阵列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内壳的直径。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为后倾式离心风扇。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挂脖式调温装置还包括:中间连接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远离所述第一风扇的一端;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设置且连接于所述中间连接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外进风口、第二外出风口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外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外出风口之间的第二风道;第二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风扇的轴向上相对两侧的第四侧壁和第五侧壁,所述第二外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四侧壁上;第二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二内壳包括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第二风扇的第二内壳侧板,所述第二内壳侧板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进风口连通的第二内出风口;所述第二内壳侧板上开设有邻近所述第二外进风口的第三内进风口,以及邻近所述第五侧壁设置的第四内进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外进风口和所述第四内进风口之间的第四子风道、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三内进风口、所述第四内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内出风口之间的第五子风道;所述第五子风道分别通过所述第三内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外进风口连通以及通过所述第四内进风口与所述第四子风道连通。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挂脖式调温装置还包括由所述第一壳体、所述中间连接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的佩戴腔;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佩戴腔的一侧;所述第四侧壁位于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佩戴腔的一侧。
[0015]由上可知,本技术上述实施例可以达成以下一个或多个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侧壁上设置单侧的第一外进风口,且在内壳上设置第一内进风口和第二内进风口,可以实现对于第一壳体而言为单侧进风设计,可降低头发被卷入的风险,但对于第一风扇而言不仅可以通过第一内进风口连通第一外进风口进风且还能通过第二内进风口从第一子风道连通第一外进风口进风,能保证第一风扇实际是两侧进风,保证了第一风扇两侧进风的进风量需求,实现单侧进风的同时保证大风量效果。
[0016]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其它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技术的范围的限定。还应当知道,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它们仅仅力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
附图说明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挂脖式调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挂脖式调温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中第一壳体靠近第二侧壁的半边壳体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2中第一壳体靠近第一侧壁的半边壳体的示意图。
[0022]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挂脖式调温装置对应第一壳体的部分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图5另一个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靠近第二侧壁的半边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挂脖式调温装置对应第二壳体的部分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1:第一风扇;12:第一壳体:13:第一内壳;14:控制组件;
[0028]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挂脖式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扇(11);第一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2)上设置有第一外进风口(121)、第一外出风口(122)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外进风口(121)和所述第一外出风口(122)之间的第一风道(123);所述第一风扇(11)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123)内;所述第一壳体(1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风扇(11)的轴向上相对两侧的第一侧壁(124)和第二侧壁(125),所述第一外进风口(121)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124)上;第一内壳(13),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123)内;所述第一内壳(13)包括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第一风扇(11)的第一内壳侧板(131),所述第一内壳侧板(131)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外出风口(122)连通的第一内出风口(132);所述第一内壳(13)上开设有邻近所述第一外进风口(121)的第一内进风口(133),以及邻近所述第二侧壁(125)设置的第二内进风口(134);所述第一风道(123)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外进风口(121)和所述第二内进风口(134)之间的第一子风道(1231)、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内进风口(133)、所述第二内进风口(134)和所述第一内出风口(132)之间的第二子风道(1232),所述第二子风道(1232)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内进风口(133)与所述第一外进风口(121)连通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内进风口(134)与所述第一子风道(1231)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式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侧板(131)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24)和所述第二侧壁(125);且所述第一内壳侧板(131)将所述第一外进风口(121)分隔成中心进风区域(1211)和周边进风区域(1212);所述第一内壳侧板(131)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24)的一端环绕所述第一风扇(11)并对应所述中心进风区域(1211)形成所述第一内进风口(133);所述第二内进风口(134)开设在所述第一内壳侧板(131)上邻近所述第二侧壁(125)的一端;所述第一子风道(1231)形成于所述第二内进风口(134)与所述周边进风区域(1212)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脖式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进风口(13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内进风口(134)在所述第一内壳侧板(131)上沿环绕所述第一风扇(11)的方向排布。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式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13)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壳侧板(131)邻近所述第一侧壁(124)一端的第一内壳顶板(136),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壳侧板(131)邻近所述第二侧壁(125)一端的第一内壳底板(137);所述第一内进风口(133)开设在所述第一内壳顶板(136)上,所述第一内壳底板(137)与所述第二侧壁(125)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内进风口(1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甄锦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