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1635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致动器。能够实现小型化且能够提高耐冲击性。该致动器具有:线圈弹簧(63),其通过旋转轴(52)的旋转而旋转;以及输出齿轮(22),其具有从线圈弹簧(63)的径向外侧进入该线圈弹簧(63)的线材间(S)的平齿(22a),该输出齿轮(22)向聚焦透镜传递线圈弹簧(63)的旋转力,因此,即使在施加了使输出齿轮(22)强行旋转的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线圈弹簧(63)伸缩来吸收该冲击。因此,能够抑制输出齿轮(22)的平齿(22a)的缺齿等损伤,进而能够提高搭载有该致动器(10)的产品(数码相机等)的可靠性。有该致动器(10)的产品(数码相机等)的可靠性。有该致动器(10)的产品(数码相机等)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致动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对驱动对象物进行驱动的致动器。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搭载于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的自动对焦机构中,采用驱动聚焦透镜来调整焦距的小型的致动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用于这样的焦距的调整的致动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致动器具有蜗轮和使该蜗轮旋转的马达,蜗轮使扇形齿轮以固定轴为中心进行摆动。然后,随着扇形齿轮的摆动运动,聚焦透镜沿着引导轴移动,由此调整焦距。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003253号公报
[0004]然而,随着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的小型化的发展,在致动器中也要求进一步的小型化。在该情况下,如上述那样致动器采用齿轮驱动,因此在蜗轮、扇形齿轮中也需要进一步的小型化。即使假设能够实现致动器的小型化,在驱动对象物为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的情况下,例如若使该摄像装置落下等而对摄像装置施加比较大的冲击,则会产生小型化的齿轮的齿部容易折损(损伤)这样的问题。因此,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考虑致动器的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且能够提高耐冲击性的致动器。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是对驱动对象物进行驱动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致动器具有:电动马达,其具有旋转轴;线圈弹簧,其通过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旋转;以及输出部件,其具有从所述线圈弹簧的径向外侧进入所述线圈弹簧的线材之间的齿部,该输出部件向所述驱动对象物传递所述线圈弹簧的旋转力。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具有:线圈弹簧,其通过旋转轴的旋转而旋转;以及输出部件,其具有从线圈弹簧的径向外侧进入该线圈弹簧的线材之间的齿部,该输出部件向驱动对象物传递线圈弹簧的旋转力,因此,即使在施加了使输出部件强行旋转的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线圈弹簧伸缩来吸收该冲击。因此,能够抑制输出部件的齿部的缺齿等损伤,进而能够提高搭载有该致动器的产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0009]图2是图1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0010]图3是示出图2的外壳的立体图。
[0011]图4是图2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0012]图5是示出图2的丝杠机构的立体图。
[0013]图6A是对输出齿轮沿实线箭头R1方向施加负载时的动作说明图。
[0014]图6B是对输出齿轮沿实线箭头R2方向施加负载时的动作说明图。
[0015]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0016]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0017]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0018]图10是示出图9的滑动机构的立体图。
[0019]标号说明
[0020]10:致动器;20:齿轮部;21:输出轴;22:输出齿轮(输出部件);22a:平齿(齿部);30:驱动部;31:外壳;32:马达固定部;32a:开口部;33:减速机构收纳部;33a:底壁部;33b:贯穿插入孔;33c:固定部;33d:螺纹孔;34:线圈弹簧收纳部;34a:第1侧壁部;34b:第2侧壁部;34c:轴承安装部;34d:球轴承;34e:轴承罩;34f:防尘罩;34g:第1安装凹部;34h:第2安装凹部;34k:线圈弹簧露出部;40:行星齿轮机构(减速机构);41:第1减速机构;41a:第1太阳齿轮;41b:输入部;41c:第1行星齿轮;41d:第1轮架;41e:第1支承轴;42:第2减速机构;42a:第2太阳齿轮;42b:第2行星齿轮;42c:第2轮架;42d:第2支承轴;42e:输出部;50:马达单元(电动马达);51:马达壳体;52:旋转轴;53:连接端子;54:柔性基板;60:丝杠机构;61:第1弹簧承接部件;61a:第1大径支承部;61b:第1旋转轴;61c:第1小径支承部;62:第2弹簧承接部件;62a:第2大径支承部;62b:第2旋转轴;62c:第2小径支承部;63:线圈弹簧;70:致动器;71:线圈弹簧;80:致动器;81:线圈弹簧收纳部;82:输出齿轮;90:致动器;91:滑动机构;92:滑块(驱动部件);92a:滑动主体;92b:螺母保持部;92c:轴承部件;92d:螺母(输出部件);92e:内螺纹部;92f:螺纹牙;93:引导轴;94:透镜驱动部(驱动部件);94a:基端部;94b:操作部;95a:第1支承突起;95b:第2支承突起;M1:第1步进马达;M2:第2步进马达;S:线材间(线材之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使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进行详细地说明。
[0022]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2的外壳的立体图,图4是图2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示出图2的丝杠机构的立体图,图6A是对输出齿轮沿实线箭头R1方向施加负载时的动作说明图,图6B是对输出齿轮沿实线箭头R2方向施加负载时的动作说明图。
[0023]图1所示的致动器10例如收纳在数码相机(未图示)的壳体内,并且在驱动形成该数码相机的聚焦透镜(驱动对象物)的驱动源中使用。具体而言,致动器10具有齿轮部20和驱动部30。而且,齿轮部20具有使输出轴21旋转的输出齿轮22,随着该输出齿轮22的旋转,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输出轴21连结的可动部(未图示)被驱动,进而使聚焦透镜移动而调整焦距。
[0024]图1和图2所示的致动器10搭载于数码相机的壳体内的规定的部位,具体而言,搭载于聚焦透镜的附近。齿轮部20具有由圆钢棒构成的输出轴21和在旋转中心固定有该输出轴21的输出齿轮22。这里,输出齿轮22相当于本专利技术中的输出部件,由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在该输出齿轮22的外周,以在其周向上等间隔的方式一体地设置有多个平齿(齿部)22a。这样,输出齿轮22成为具有多个平齿22a的平齿轮。
[0025]这里,输出齿轮22的平齿22a与形成丝杠机构60(参照图5)的线圈弹簧63以从该线圈弹簧63的径向外侧进入线圈弹簧63的线材间(线材之间)S的方式啮合。由此,输出齿轮22随着线圈弹簧63的旋转而旋转,将线圈弹簧63的旋转力经由输出轴21传递至聚焦透镜。另
外,输出齿轮22和线圈弹簧63形成所谓的“蜗杆减速机构”。因此,输出齿轮22以比线圈弹簧63低的速度且高的扭矩旋转。
[0026]驱动部30具有由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为细长的大致方棒形状的外壳31。如图3所示,外壳31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具有马达固定部32、减速机构收纳部33以及线圈弹簧收纳部34。这些马达固定部32、减速机构收纳部33以及线圈弹簧收纳部34分别在外壳31的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具体而言,在外壳31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配置有减速机构收纳部33,在外壳31的长度方向一侧(图3的右侧)配置有马达固定部32,在外壳31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图3的左侧)配置有线圈弹簧收纳部34。
[0027]在马达固定部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致动器,其对驱动对象物进行驱动,其特征在于,该致动器具有:电动马达,其具有旋转轴;线圈弹簧,其通过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旋转;以及输出部件,其具有从所述线圈弹簧的径向外侧进入所述线圈弹簧的线材之间的齿部,该输出部件向所述驱动对象物传递所述线圈弹簧的旋转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线圈弹簧之间设置有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将使所述旋转轴的旋转减速而高扭矩化的旋转力传递至所述线圈弹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弹簧的所述线材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殿贝佳英方臣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