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9630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8:0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其中,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一绝缘件和防转装置,第一盖板用于封闭第一壳体,第二盖板用于封闭第二壳体,第二盖板与第一盖板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以用于使第一盖板封闭的第一壳体与第二盖板封闭的第二壳体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一绝缘件设置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之间,防转装置设置于第一绝缘件和第一盖板之间以及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盖板之间,以防止第一绝缘件和第一盖板之间以及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盖板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动。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0003]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一些组成部件之间的相对稳定性关系着电池的结构稳定性;特别是对于一些组合类型的电池单体,其外壳一般由至少两个壳体收尾连接形成,且相邻两个外壳之间通过一个具有集成结构的端盖连接,该类端盖通常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端盖板,两个端盖板分别用于盖合相邻的两个壳体的开口。这些组成部件之间的相对稳定性关系,直接影响着电池单体的结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可以保持第一盖板和第一绝缘件之间以及第二盖板和第二绝缘件之间的相对稳定性,提高电池单体的结构稳定性。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一绝缘件和防转装置,第一盖板用于封闭第一壳体,第二盖板用于封闭第二壳体,第二盖板与第一盖板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第一绝缘件设置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之间,防转装置设置于第一绝缘件和第一盖板之间以及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盖板之间,以防止第一绝缘件和第一盖板之间相对转动以及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盖板之间相对转动。
[0006]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绝缘件和第一盖板之间以及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盖板之间设置防转装置,可以防止第一绝缘件和第一盖板之间以及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盖板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进而提高端盖组件和装配有该端盖组件的电池单体的抗扭转能力,提高电池单体的结构稳定性。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防转装置包括防转部件、设置于第一盖板的第一凹槽、设置于第二盖板的第二凹槽,防转部件设置于第一绝缘件上,且防转部件包括凸出于第一绝缘件并至少部分插入第一凹槽的第一凸起部以及凸出于第一绝缘件并至少部分插入第二凹槽的第二凸起部。
[0008]通过设置第一凸起部,并使第一凸起部的至少部分插入第一凹槽中,可以用于防止第一绝缘件和第一盖板发生相对转动;通过设置第二凸起部,并使第二凸起部的至少部分插入第二凹槽中,可以用于防止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盖板发生相对转动。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和第一绝缘件一体成型;和/或,第二凸起部和第一绝缘件一体成型。
[0010]该实施例可以省略将第一凸起部和第一绝缘件以及第二凸起部和第一绝缘件分
别连接的步骤,可以简化组装步骤,提高组装效率。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件上开设有安装孔,防转部件还包括插设于安装孔中的中间部,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及中间部一体成型。
[0012]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及中间部设置为一体成型,可以使防转部件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立部件,便于防转部件的单独制造,还可以避免将其分隔为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而带来的零部件数量较多和安装复杂的问题。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防转部件呈圆柱体形状,防转部件的直径D2与安装孔的直径D3的比值为0.8~1。
[0014]该实施例中,在D2与D3的比值小于0.8时,防转部件和安装孔的孔壁之间的间隙较大,在防转部件受到扭转力时,防转部件会有一定的位移,进而可能会导致装配有该端盖组件的电池单体和电池包中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在D2与D3的比值大于1时,此时防转部件和安装孔的孔壁之间相当于无间隙甚至达到过盈配合,这会导致防转部件无法装配到安装孔、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中。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的体积V与第一凸起部凸出于第一绝缘件的凸出高度H的比值为1.5~1300。
[0016]该实施例中,V与H的比值小于1.5时,会使第一凸起部凸出于第一绝缘件的部分的直径过小或第一凸起部凸出于第一绝缘件的凸出高度H太高,进而影响第一凸起部自身的结构强度。而在V与H的比值大于1300时,则会使第一凸起部凸出于第一绝缘件的凸出高度太矮,进而防扭转的效果不好,而且此时第一凸起部容易从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中滑出。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组件还包括连接柱,第一盖板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盖板设有第二通孔,第一绝缘件设有第三通孔,连接柱依次穿过第一通孔、第三通孔和第二通孔,以用于电连接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电极组件和设置于第二壳体内的第二电极组件。
[0018]该实施例通过设置连接柱,实现了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电极组件和设置于第二壳体内的第二电极组件之间的电连接。而且,该连接柱还可以与防转装置配合实现防止第一绝缘件和第一盖板以及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盖板发生相对转动的作用。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柱呈圆柱体形状,第一凸起部及第二凸起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与连接柱之间的间隔距离为d,连接柱的直径为D1;其中,d与D1的比值为0.5~20。
[0020]该实施例中,d与D1的比值控制在0.5

20之间,可以实现较佳的抗扭转能力。在d与D1的比值小于0.5时,说明第一凸起部及第二凸起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距离连接柱较近,从扭矩公式T=F*L(T为扭矩,F为受力,L为扭矩)可知,当防转部件45的受力一定的情况下,距离L越短,抗扭转能力T越差。在d与D1的比值大于20时,说明第一凸起部及第二凸起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距离连接柱较远,此时第一凸起部及第二凸起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太靠近第一绝缘件的边缘,会导致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局部壁厚太薄,强度不佳。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呈圆柱体形状。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柱呈圆柱体形状,第一凸起部及第二凸起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的直径为D2,连接柱的直径为D1;其中,D2与D1比值为0.01~0.98。
[0023]在该实施例中,D2与D1的比值小于0.01时,第一凸起部及第二凸起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的直径较小,抗扭转的效果较差。D2与D1的比值大于0.98时,第一凸起部及第二凸起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的直径较大,占用空间较大,会减小其他部件的空间,还会导致设置有
安装孔的第一绝缘件、设置有第一凹槽的第一盖板和设置有第二凹槽的第二盖板的局部强度不足。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的直径D2与第一凸起部的凸出高度H的比值为0.1~10。
[0025]在该实施例中,D2与H的比值小于0.1时,第一凸起部的直径过小或第一凸起部的凸出高度太高,会降低第一凸起部自身的结构强度。D2与H的比值大于10时,则会使第一凸起部的凸出高度太矮,防扭转效果不好,而且此时第一凸起部容易从第一凹槽中滑出。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的体积V与第一凸起部的直径D2的比值为2~400。
[0027]在该实施例中,V与D2的比值小于2时,会使第一凸起部的高度凸出太矮,防扭转效果不好,而且此时第一凸起部容易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盖组件(10),包括:第一盖板(1),用于封闭第一壳体(20);第二盖板(2),用于封闭第二壳体(30),所述第二盖板(2)与所述第一盖板(1)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第一绝缘件(3),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1)和所述第二盖板(2)之间;和防转装置(4),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件(3)和所述第一盖板(1)之间以及所述第一绝缘件(3)和所述第二盖板(2)之间,以防止所述第一绝缘件(3)和所述第一盖板(1)之间相对转动以及所述第一绝缘件(3)和所述第二盖板(2)之间相对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中,所述防转装置(4)包括防转部件(41)、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1)的第一凹槽(42)、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2)的第二凹槽(43),所述防转部件(41)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件(3)上,且所述防转部件(41)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绝缘件(3)并至少部分插入所述第一凹槽(42)的第一凸起部(411)以及凸出于所述第一绝缘件(3)并至少部分插入所述第二凹槽(43)的第二凸起部(4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中,所述第一凸起部(411)和所述第一绝缘件(3)一体成型;和/或,所述第二凸起部(412)和所述第一绝缘件(3)一体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中,所述第一绝缘件(3)上开设有安装孔(44),所述防转部件(41)还包括插设于所述安装孔(44)中的中间部(413),所述第一凸起部(411)、第二凸起部(412)及所述中间部(413)一体成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中,所述防转部件(41)呈圆柱体形状,所述防转部件(41)的直径D2与所述安装孔(44)的直径D3的比值为0.8~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10),其中,所述第一凸起部(411)的体积V与所述第一凸起部(411)凸出于所述第一绝缘件(3)的凸出高度H的比值为1.5~1300。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10),还包括连接柱(51),所述第一盖板(1)设有第一通孔(11),所述第二盖板(2)设有第二通孔(21),所述第一绝缘件(3)设有第三通孔(31),所述连接柱(51)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蹬华陈龙陈新祥郑于炼金海族王鹏黄守君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