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9016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55
旋转电机(30)具备:多个线圈端子(81),该多个线圈端子具有多个绕组保持部(83)和与绕组(33)连接的绕组连接部(84);以及多个马达端子(91),该多个马达端子与线圈端子(81)连接。绕组(33)在从一端部(72)到另一端部(73)之间具有两个以上的线圈(71)。绕组保持部(83)及绕组连接部(84)配置于比线圈(7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马达端子(91)具有能够与外部电源端子(18)连接的连接器部(92)、沿轴向与线圈端子(81)的抵接部(85)抵接的被抵接部(93)和将连接器部(92)与被抵接部(93)相连的相连部(94)。相连部(94)从连接器部(92)起,以使其至少一部分通过相对于金属板(24)而言与定子芯(32)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延伸至被抵接部(93)。延伸至被抵接部(93)。延伸至被抵接部(9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旋转电机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是基于2020年7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

120729号的申请,将其记载内容援引于此。


[0003]本公开涉及旋转电机。

技术介绍

[0004]以往,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转子型旋转电机的定子中,在为了低成本化而通过喷嘴卷绕(原文:
ノズル


)来制造绕组的情况下,在配置于比定子芯最外径靠外侧的位置的夹具上缠绕电线的端部,之后进行卷绕作业。因此,触点用的线圈端子被配置于定子外周部,线圈端子和绕组的连接点位于比定子芯最外径靠外侧的位置。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52073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在通过喷嘴卷绕来制造绕组的情况下,因为线圈端子以从定子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所以旋转电机的径向尺寸变大。因此,难以兼顾低成本化和小型化。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廉价且小型的旋转电机。
[0009]本公开是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其具备:定子芯,该定子芯具有环状的轭及多个齿;多个绕组,该多个绕组具有围绕齿卷绕而成的线圈;多个线圈端子,该多个线圈端子具有保持绕组的一端部或另一端部的多个绕组保持部和与绕组连接的绕组连接部;以及多个马达端子,该多个马达端子与线圈端子连接,且能够与外部电源端子连接。
[0010]绕组在从该绕组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之间具有两个以上的线圈。在将与旋转电机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径向时,绕组保持部及绕组连接部配置于比线圈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11]马达端子具有能够与外部电源端子连接的连接器部、在轴向上与线圈端子的抵接部抵接的被抵接部和将连接器部与被抵接部相连的相连部。相连部从连接器部起,以使其至少一部分通过相对于金属板而言与定子芯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延伸至被抵接部。
[0012]由此,使用位于定子的内周部的绕组保持部及绕组连接部,能够在从绕组的卷绕开始端到卷绕结束端为止的区间中实施向两个以上的齿连续进行卷绕的喷嘴卷绕。因此,能够采用可低成本地进行制造的喷嘴卷绕,同时能够避免将线圈端子设置为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得到廉价且小型的旋转电机。
[0013]另外,通过将线圈端子和马达端子直接连接,不再需要母线等接线零件,能够削减零件数量。而且,能够将定子以与没有接线零件相应的量靠马达端子侧配置,能够将旋转电
机小型化。
[0014]在此,因为废弃了母线等接线零件,所以由于板的存在,如何将马达端子布线至线圈端子成为课题。对此,在本公开中,通过使相连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相对于金属板而言与定子芯相反的一侧(以下为金属板的外侧),消除了上述课题。作为一例,在金属板中与各线圈端子对应的部位分别设置贯通孔,以从连接器部通过金属板的外侧经由上述贯通孔延伸至被抵接部的方式形成马达端子。由此,能够在不将板沿周向连续地大幅度切开的前提下将马达端子朝向散布在周向的较长范围内的各线圈端子进行布线。
附图说明
[0015]通过参照附图进行下述的具体描述,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确。该附图为:
[0016]图1是对应用了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旋转式致动器的线控换挡系统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旋转式致动器的剖视图;
[0018]图3是从箭头III方向观察图2的定子及控制基板的图;
[0019]图4是图2的定子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20]图5是从箭头V方向观察图4的定子的图;
[0021]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图3的绕组及线圈端子的图;
[0022]图7是从箭头VII方向观察图2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0023]图8是从轴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0024]图9是从轴向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及控制基板的图;
[0025]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图9的特定抵接部及其周边结构的图;
[0026]图11是从轴向观察图9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0027]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定抵接部及其周边结构的图;
[0028]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特定抵接部及其周边结构的图;
[0029]图14是从轴向观察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0030]图15是从轴向观察第七实施方式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0031]图16是第八实施方式的旋转式致动器的剖视图;
[0032]图17是从轴向观察图16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0033]图18是从轴向观察第九实施方式的定子及控制基板的图;
[0034]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8的绕组及线圈端子的图;
[0035]图20是从轴向观察图18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0036]图21是第十实施方式的旋转式致动器的剖视图;
[0037]图22是从轴向观察图21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0038]图23是从轴向观察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定子、马达端子及传感器端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基于附图对作为旋转电机的马达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实施方式彼此间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040][第一实施方式][0041]如图1所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转子型旋转电机的马达30设置于旋转式致动器(以下为致动器)10。致动器10固定于车辆用变速器11的箱体12的外壁,用作线控换挡系统13的动力源。线控换挡系统13通过由控制装置15根据来自换挡操作装置14的指令信号控制致动器10,使变速器11的换挡挡位切换机构16动作而切换换挡挡位。
[0042]<致动器>
[0043]首先,参照图2对致动器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致动器10具备外壳20、马达30及减速器40。
[0044]外壳20具有杯状的前外壳21及后外壳22。前外壳21及后外壳22将开口部彼此组合并通过螺栓23相互联接。在前外壳21中,嵌入了有底筒状的金属板24。后外壳22具有向与前外壳2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筒状突出部28。在后外壳22的外壁固定有支架29。致动器10使用支架29固定于变速器11的箱体12(参照图1)。
[0045]马达30具有收容于外壳20内的定子31及转子34。定子31具有定子芯32和绕组33,定子芯32通过例如压入等而固定于金属板24,绕组33设置于定子芯32。转子34具有旋转轴37和转子芯38,旋转轴37被马达侧轴承35及减速器侧轴承36支承为能够绕旋转轴心AX1旋转,转子芯38嵌合固定于旋转轴37的外侧。马达侧轴承35设置于金属板24上。减速器侧轴承36设置于后述的输出部件44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旋转电机,该旋转电机为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30),其特征在于,具备:树脂制的外壳(20);金属板(24),该金属板嵌入于所述外壳;定子芯(32),该定子芯被收容于所述外壳,具有环状的轭(55)及多个齿(56);多个绕组(33),该多个绕组具有围绕所述齿卷绕而成的线圈(71);多个线圈端子(81),该多个线圈端子具有保持所述绕组的一端部(72)或另一端部(73)的多个绕组保持部(83)和与所述绕组连接的绕组连接部(84);以及多个马达端子(91),该多个马达端子与所述线圈端子连接,且能够与外部电源端子(18)连接;所述绕组在从所述一端部到所述另一端部之间具有两个以上的所述线圈,在将与所述旋转电机的旋转轴心(AX1)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径向时,所述绕组保持部及所述绕组连接部配置于比所述线圈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马达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外部电源端子连接的连接器部(92)、沿轴向与所述线圈端子的抵接部(85)抵接的被抵接部(93)和将所述连接器部与所述被抵接部相连的相连部(94),所述相连部从所述连接器部起,以使其至少一部分通过相对于所述金属板而言与所述定子芯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延伸至所述被抵接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端子以在比所述轭靠径向内侧的区域不与其他所述马达端子沿轴向重叠的方式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渊亮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