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氧化碳驱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56921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油田开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驱油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先向油藏中注入前置段塞聚合物水溶液,再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二者协同作用解决了现有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驱油过程中易出现气窜现象的问题,最后注入水,实现了对原油的高效率采收。本发明专利技术以含有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水溶液作为前置段塞,协同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水、二氧化碳混合制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增大了二氧化碳在原油中的溶解度,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实施例的结果显示,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驱油方法,避免了气窜现象,并且与单纯采用聚合物水溶液驱油相比,采油量增加率高达36.9~42.5%。采油量增加率高达36.9~42.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氧化碳驱油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田开采
,尤其涉及一种二氧化碳驱油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二氧化碳是一种在油和水中的溶解度都很高的气体,将其大量溶解于原油中,可以使原油体积膨胀、黏度下降,还可以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因此,可以把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中来提高采油率。并且,二氧化碳驱油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等优点,同时解决了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了大气环境。
[0003]然而,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应用时,由于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二氧化碳流速高,在驱油过程中易出现气窜现象,影响了原油采收率。因此,如何避免驱油过程中的气窜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成为了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氧化碳驱油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二氧化碳驱油方法解决了现有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驱油过程中易出现气窜现象的问题,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
[0005]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驱油方法,包括:向油藏中注入前置段塞,然后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之后注水;
[0007]所述前置段塞为聚合物水溶液,所述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
[0008]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组成。
[0009]优选地,所述聚合物水溶液中聚合物的质量浓度为0.8~1.2%。
[0010]优选地,所述聚合物水溶液中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2~8):(3~5)。
[0011]优选地,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中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为(1~2):(4~9):(30~60):(70~90)。
[0012]优选地,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全氟聚醚碳酸铵、全氟聚醚三甲基铵醋酸盐、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全氟烷烃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助表面活性剂包括乙醇、戊醇和正丁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3]优选地,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注入量为0.8~1.2PV。
[0014]优选地,所述前置段塞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注入量之比为(10~15):(35~55)。
[0015]优选地,所述前置段塞的注入速度为3~6m3/h。
[0016]优选地,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注入压力为10~15MPa,注入温度为46~65℃。
[0017]优选地,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注入速度为1~2m3/h。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驱油方法,包括:向油藏中注入前置段塞,然后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之后注水;所述前置段塞为聚合物水溶液,所述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组成。本专利技术通过先向油藏中注入前置段塞聚合物水溶液,再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二者协同作用解决了现有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驱油过程中易出现气窜现象的问题,最后注入水,实现了对原油的高效率采收。本专利技术以含有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水溶液作为前置段塞,协同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水、二氧化碳混合制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增大了二氧化碳在原油中的溶解度,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其中助表面活性剂用于促进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形成。实施例的结果显示,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驱油方法,避免了气窜现象,并且与单纯采用聚合物水溶液驱油相比,采油量增加率高达36.9~42.5%。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驱油方法,包括:向油藏中注入前置段塞,然后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之后注水;
[0020]所述前置段塞为聚合物水溶液,所述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
[0021]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组成。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二氧化碳驱油方法,包括:向油藏中注入前置段塞,然后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之后注水。本专利技术通过先向油藏中注入前置段塞聚合物水溶液,再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二者协同作用解决了现有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驱油过程中易出现气窜现象的问题,最后注入水,实现了对原油的高效率采收。
[0023]本专利技术向油藏中注入前置段塞。本专利技术通过先向油藏中注入前置段塞,再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从而解决了现有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驱油过程中易出现气窜现象的问题,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
[0024]本专利技术对所述前置段塞的注入方式没有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注入方式即可。
[0025]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前置段塞的注入速度优选为3~6m3/h,更优选为4~5m3/h。本专利技术优选将所述前置段塞的注入速度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保证驱油效果,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0026]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前置段塞为聚合物水溶液,所述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本专利技术以含有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水溶液作为前置段塞,协同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
[0027]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聚合物水溶液中聚合物的质量浓度优选为0.8~1.2%,更优选为0.9~1.1%。本专利技术优选将所述聚合物水溶液中聚合物的质量浓度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保证驱油效果。
[0028]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聚合物水溶液中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优选为(2~8):(3~5),更优选为(3~6):(4~5)。本专利技术优选将所述聚合物水溶液中聚丙烯酰胺
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本专利技术对所述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来源没有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市售产品即可。
[0029]注入前置段塞后,本专利技术再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注入前置段塞后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二者协同作用解决了现有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驱油过程中易出现气窜现象的问题,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
[0030]本专利技术对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注入方式没有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注入方式即可。
[0031]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组成。本专利技术通过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水、超临界二氧化碳混合制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增大了二氧化碳在原油中的溶解度,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其中助表面活性剂用于促进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形成。
[0032]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中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优选为(1~2):(4~9):(30~60):(70~90),更优选为(1~2):(5~8):(35~55):(75~85)。本专利技术优选将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中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体积比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得到稳定、驱油效果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氧化碳驱油方法,包括:向油藏中注入前置段塞,然后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之后注水;所述前置段塞为聚合物水溶液,所述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驱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水溶液中聚合物的质量浓度为0.8~1.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氧化碳驱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水溶液中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2~8):(3~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驱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中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为(1~2):(4~9):(30~60):(70~90)。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二氧化碳驱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巍马雪良
申请(专利权)人:泰坦天津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