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6716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装配在侵彻爆破子弹弹体后端,用于拦截巡航导弹,包括本体、传爆管、垂直转子隔爆模块、前冲针刺发火模块、后坐保险模块及其反恢复模块。该引信利用后坐环境和母弹开舱抛撒环境解除保险。后坐保险模块在解除保险后,其反恢复机构横向移动实现反恢复功能。前冲针刺发火模块利用剪切销实现保险,保证只有侵彻来袭导弹时引信才会作用,而在落地时不会作用,确保爆炸物处理安全。本发明专利技术引信尺寸较小:直径12 mm、有效高度60 mm,并且结构简约,成本低廉,满足GJB373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炮射子母弹引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

技术介绍

[0002]现代战争已成为一种立体化的战争,高技术装备在军事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战场呈现出大纵深、多方位和高立体的特点。为了适应这些特点,美、欧、俄已将其作战重点向实施大纵深打击敌后方各类重要目标转移。巡航导弹因体积小、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和摧毁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
[0003]巡航导弹主要由弹体、制导系统、动力装置和战斗部组成,其飞行弹道通常由起飞爬升段、巡航(水平飞行)段和俯冲段组成。巡航导弹的巡航状态即导弹在火箭助推器加速后,主发动机的推力与阻力平衡,弹翼的升力与重力平衡,以近于恒速、等高度飞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单位航程的耗油量最少。但此状态下巡航导弹飞行速度慢、航线相对固定,容易被拦截。巡航导弹战斗部主要由装填物、壳体和引信等部分组成。拦截巡航导弹通常要保证能够摧毁其战斗部。
[0004]目前拦截巡航导弹的方法主要是分层拦截。在预警捕获目标之后,首先用携带空空导弹的战斗机实施外层消耗性打击;其次采用地面或舰队区域防空实行第二层拦截;最后由小口径高射速火炮和制导炮弹拦截。由于巡航导弹战斗部壳体较厚,同时拦截弹药命中率低,致使对巡航导弹的拦截有效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有效拦截巡航导弹所用的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提供一种弹底机械触发引信,主要用于攻击其战斗部,可保证只有在侵彻来袭巡航导弹时引信才会触发,并且在侵彻到战斗部内部后再爆炸,而在未命中目标落地时不会作用,确保爆炸物处理安全。
[0006]实现本专利技术技术解决方案:一种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包括本体、传爆管、垂直转子隔爆模块、前冲针刺发火模块、后坐保险模块和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模块;自本体顶端沿其中心轴线向下开有第一阶梯孔,第一阶梯孔自上向下依次包括第一阶孔、第二阶孔、第三阶孔、第四阶孔、第五阶孔、第六阶孔、第七阶孔和第八阶孔;本体的外侧壁沿径向设有一个连通其第四阶孔的第二阶梯孔,第二阶梯孔的轴线与第一阶梯孔的轴线垂直;本体中下部沿轴向偏心设置一个连通其第二阶梯孔的第三阶梯孔,第三阶梯孔与第二阶梯孔垂直;本体的外侧壁还设有一个连通其第三阶梯孔的第四阶梯孔,第四阶梯孔的轴线与第二阶梯孔的轴线夹角为40
°
~65
°
;本体侧壁上沿径向分别开有两个连通第一阶孔且其轴线与第一阶孔轴线共面但高低错开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传爆管设置在第一阶梯孔的第一阶孔和第二阶孔内,第一阶孔前端留有空位,垂直转子隔爆模块设置在第二阶梯孔内,前冲针刺发火模块设置在第一阶梯孔的第七阶孔和第八阶孔
内,后坐保险模块设置在第三阶梯孔内,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模块设置在第四阶梯孔内;前冲针刺发火模块作为引信触发发火机构,垂直转子隔爆模块使前冲针刺发火模块中的雷管在平时处于隔爆状态,并在引信解除保险后使雷管对正其后垂直转子内的导爆管;后坐保险模块实现对垂直转子隔爆模块的后坐保险功能;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模块防止后坐保险模块在解除保险后恢复保险;传爆管用来在引信发火后放大雷管的输出能量。垂直转子转轴与后坐保险模块配合的一端,外延出本体,用于与母弹弹体内的子弹定位瓣配合构成引信的另一道保险机构即约束保险机构。该保险机构依靠母弹开舱抛撒子弹时的空气动力作用解除保险。具体结构涉及母弹结构如定位瓣等,在此未画出。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显著优点是:(1)结构简单约,成本低廉、可靠性高。
[0008](2)外形尺寸小:直径可到12 mm,有效高度可到60 mm。
[0009](3)剪切销剪切力大,只有碰目标才会剪切发火,跌落和落地(软目标)不会发火,有助于未爆子弹爆炸物安全处理。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结构沿轴线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专利技术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的A向示意图。
[0012]图3为本专利技术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的B向示意图。
[0013]图4为本专利技术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的C

C剖面剖视图。
[0014]图5为本专利技术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的D

D剖面剖视图。
[0015]图6为本专利技术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的F

F剖面剖视图。
[0016]图中,1本体、2传爆管、3垂直转子隔爆模块、4前冲针刺发火模块、5后坐保险模块、6反恢复模块;21爆管壳、22传爆药、23加强帽、31止转销、32导爆管、33垂直转子、34扭簧、35挡板、36螺钉、37定位销、41针刺延期雷管、42击针、43垫圈、44剪切销、51保险销、52后坐簧、53簧堵、61垫片、62挡销簧、63挡销。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8]结合图1~图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包括本体1、传爆管2、垂直转子隔爆模块3、前冲针刺发火模块4、后坐保险模块5和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模块6;自本体1顶端沿其中心轴线向下开有第一阶梯孔,第一阶梯孔自上向下依次包括第一阶孔、第二阶孔、第三阶孔、第四阶孔、第五阶孔、第六阶孔、第七阶孔和第八阶孔;本体1的外侧壁沿径向设有一个连通其第四阶孔的第二阶梯孔,第二阶梯孔的轴线与第一阶梯孔的轴线垂直;本体1中下部沿轴向偏心设置一个连通其第二阶梯孔的第三阶梯孔,第三阶梯孔与第二阶梯孔垂直;本体1的外侧壁还设有一个连通其第三阶梯孔的第四阶梯孔,第四阶梯孔的轴线与第二阶梯孔的轴线夹角为40
°
~65
°
;本体1侧壁上沿径向分别开有两个连通第一阶孔且其轴线与第一阶孔轴线共面但高低错开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传爆管2设置在第一阶梯孔的第一阶孔和第二阶孔内,第一阶孔前端留有空位,垂直转子隔
爆模块3设置在第二阶梯孔内,前冲针刺发火模块4设置在第一阶梯孔的第七阶孔和第八阶孔内,后坐保险模块5设置在第三阶梯孔内,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模块6设置在第四阶梯孔内;本体1尾部螺纹用于连接侵彻爆破子弹尾翼,头部螺纹用于连接侵彻爆破子弹弹体;前冲针刺发火模块4作为引信触发发火机构,垂直转子隔爆模块3使前冲针刺发火模块4中的针刺延期雷管41在平时处于隔爆状态,并在引信解除保险后使雷管对正其后垂直转子33内的导爆管32;后坐保险模块5实现对垂直转子隔爆模块3的后坐保险功能;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模块6防止后坐保险模块5在解除保险后恢复保险;传爆管2用来在引信发火后放大雷管的输出能量。
[0019]所述第二阶梯孔为三阶通孔,自左向右依次是第九阶孔、第十阶孔和第十一阶孔;垂直转子隔爆模块3包括止转销31、导爆管32、垂直转子33、扭簧34、挡板35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传爆管(2)、垂直转子隔爆模块(3)、前冲针刺发火模块(4)、后坐保险模块(5)和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模块(6);自本体(1)顶端沿其中心轴线向下开有第一阶梯孔,第一阶梯孔自上向下依次包括第一阶孔、第二阶孔、第三阶孔、第四阶孔、第五阶孔、第六阶孔、第七阶孔和第八阶孔;本体(1)的外侧壁沿径向设有一个连通其第四阶孔的第二阶梯孔,本体(1)中下部沿轴向偏心设置一个连通第二阶梯孔的第三阶梯孔,第三阶梯孔与第二阶梯孔垂直;本体(1)的外侧壁设有一个连通第三阶梯孔的第四阶梯孔,第四阶梯孔的轴线与第二阶梯孔的轴线夹角为40
°
~65
°
;本体(1)侧壁上沿径向分别开有两个连通第一阶孔且其轴线与第一阶孔轴线共面但高低错开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传爆管(2)设置在第一阶梯孔的第一阶孔和第二阶孔内,第一阶孔前端留有空位,垂直转子隔爆模块(3)设置在第二阶梯孔内,前冲针刺发火模块(4)设置在第一阶梯孔的第七阶孔和第八阶孔内,后坐保险模块(5)设置在第三阶梯孔内,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模块(6)设置在第四阶梯孔内;前冲针刺发火模块(4)作为引信触发发火机构,垂直转子隔爆模块(3)使前冲针刺发火模块(4)中的针刺延期雷管在平时处于隔爆状态,并在引信解除保险后使针刺延期雷管对正其后垂直转子内的导爆管;后坐保险模块(5)实现对垂直转子隔爆模块(3)的后坐保险功能;后坐保险机构的反恢复模块(6)防止后坐保险模块(5)在解除保险后恢复保险;传爆管(2)用来在引信发火后放大雷管的输出能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炮射子母弹侵彻爆破子弹弹底机械触发引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阶梯孔为三阶通孔,自左向右依次是第九阶孔、第十阶孔和第十一阶孔;垂直转子隔爆模块(3)包括止转销(31)、导爆管(32)、垂直转子(33)、扭簧(34)、挡板(35)和定位销(37),挡板(35)位于第九阶孔内,其内端面紧贴第九阶孔孔底,挡板(35)通过定位销(37)和两颗螺钉(36)固定在本体(1)上;垂直转子(33)由自左向右的第一圆柱、第二圆柱、第三圆柱、第四圆柱和第五圆柱构成,第一圆柱向左穿过挡板(35),第二圆柱、第三圆柱和第四圆柱设置在第十阶孔内,第五圆柱设在第十一阶孔内并向右穿出本体(1),第一圆柱上开有第一轴向通槽,第五圆柱上开有第二轴向通槽,垂直转子(33)通过其第四圆柱和第十阶孔孔底即第十阶孔与第十一阶孔之间的台阶面以及挡板(35)实现其轴向限位;垂直转子(33)的第三圆柱侧面开有平行于其轴线的第一盲孔,止转销(31)装入第一盲孔,止转销(31)一端抵在孔底,另一端穿过挡板(35)且位于挡板(35)上开设的弧形槽内;止转销(31)粘接固定在垂直转子(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雨时徐浩茗闻泉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