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边山体用削坡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6358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临边山体用削坡防护装置,涉及削坡防护领域。该临边山体用削坡防护装置,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上侧壁且位于支撑架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有丝杠,所述丝杠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滑动架,所述滑动架的右端上侧壁固定连接有振动电机,所述振动电机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有振动箱;所述滑动架的上侧壁且靠近左侧固定连接有水平检测装置。通过水平检测装置以及电动推杆的使用,在能检测装置水平情况的同时,可以对装置的水平程度进行调节,从而可以有效改善振动箱削坡角度,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削坡质量。坡质量。坡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临边山体用削坡防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削坡防护
,具体为一种临边山体用削坡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矿山修复,又称为矿山生态修复,即对矿业废弃地污染进行修复。我国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大国,但大规模的开发同时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南方丘陵地带,矿山开采对山体和植被破坏较为严重,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受损,滑坡、山洪等灾害和塌陷事故时有发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尤其是矿山临边山体修复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治理议题。
[0003]现有的一种矿山修复用削坡防护装置,包括行走轨道、行走小车、平衡压重结构和电锯部件,所述行走小车设置在行走轨道上并沿着行走轨道行走移动,所述平衡压重结构和所述电锯部件均设置在行走小车并分布在行走轨道的左右两侧,所述平衡压重结构和所述电锯部件由升降部件驱动上下升降,通过电锯部件配合行走小车在行走轨道上行走移动,实现对地面的切割,形成断裂槽痕。
[0004]但是现有的装置在使用时存在安全性不高以及防护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临边山体用削坡防护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装置在使用时存在安全性不高以及防护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临边山体用削坡防护装置,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座的上侧壁且位于支撑架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有丝杠,所述丝杠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滑动架,所述滑动架的右端上侧壁固定连接有振动电机,所述振动电机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有振动箱,所述振动箱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滑动槽,所述第三滑动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下侧壁均匀设置有若干削坡刮齿;所述支撑底座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动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下侧壁设置有四个万向轮,所述支撑底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四个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支撑脚;所述滑动架的上侧壁且靠近左侧固定连接有水平检测装置,所述水平检测装置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红外发生装置以及红外接收装置,所述红外发生装置与红外接收装置之间设置有水平仪主体,所述水平仪主体的内部设置有水平液,所述水平液的内部设置有水平气泡。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底座的下侧壁设置有至少四个第二滑动槽,每个所述第二滑动
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摩擦块,所述第二滑动槽的上内壁与支撑杆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弹簧。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底座的下侧壁滑动连接有若干支撑垫,所述支撑垫的上侧壁与支撑底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弹簧,每个所述支撑垫的下侧壁均设置有防滑纹。
[0009]优选的,所述滑动架的下侧壁且靠近左端固定连接有配重放置架,所述配重放置架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架,所述限位架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若干配重块,每个所述配重块的上侧壁中心均固定连接有提手。
[0010]优选的,所述水平仪主体设置为半球状,所述水平仪主体的外侧壁采用透光材料制成,所述红外发生装置内部设置有若干红外发生分块,每个所述红外发生分块的下侧壁垂直固定连接有红外传递通道,所述红外传递通道与水平仪主体的上侧壁之间为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动槽的上内壁固定连接有电动缸,所述电动缸的输出端与滑动板的上侧壁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弹性垫,所述限位板的下侧壁与支撑底座的下侧壁相平齐。
[0012]优选的,所述滑动架与振动箱之间设置有两个导向杆,两个所述导向杆设置在振动电机输出端的两侧。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三滑动槽的上内壁固定连接有推动装置,所述推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支撑板的上侧壁之间为固定连接。
[0014](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临边山体用削坡防护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装置设置了支撑杆、摩擦块以及支撑垫,该装置通过支撑杆、摩擦块以及支撑垫能够提高装置在不平地面上稳定性,摩擦块以及支撑垫下侧壁的防滑纹提高装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以提高削坡过程中装置的稳定性,提高装置的安全性以及防护效果。
[0015]2、该装置设置了水平检测装置以及电动推杆,水平检测装置通过红外发生装置以及红外接收装置能检测到水平仪主体中水平气泡的位置,从而能够有效判断装置的水平情况,电动推杆能够推动支撑脚进行上下移动,可以对装置的水平程度进行调节,从而可以有效改善振动箱削坡角度,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削坡质量。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正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支撑底座中部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支撑底座局部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支撑底座中部剖视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水平仪剖视示意图。
[0017]其中,1、支撑底座;101、支撑垫;102、电动缸;103、第一滑动槽;1031、弹性垫;1032、限位板;104、滑动板;105、万向轮;106、第二滑动槽;107、第一支撑弹簧;108、支撑杆;109、摩擦块;110、电动推杆;111、支杆;112、支撑脚;113、第二支撑弹簧;2、支撑座;201、驱
动电机;202、丝杠;3、支撑架;4、滑动架;401、振动电机;402、导向杆;5、振动箱;501、支撑板;502、削坡刮齿;503、第三滑动槽;504、推动装置;6、配重放置架;601、限位架;602、配重块;603、提手;7、水平检测装置;701、红外发生装置;702、红外传递通道;703、红外接收装置;704、水平仪主体;705、水平液;706、水平气泡。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实施例一:如图1

7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临边山体用削坡防护装置,包括支撑底座1,支撑底座1的下侧壁设置有至少四个第二滑动槽106,每个第二滑动槽10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支撑杆108,支撑杆10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摩擦块109,提高支撑杆108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第二滑动槽106的上内壁与支撑杆108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弹簧107,使得支撑杆108对装置进行支撑,支撑底座1的下侧壁滑动连接有若干支撑垫101,支撑垫101的上侧壁与支撑底座1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弹簧113,提高装置与地面之间的支撑强度,每个支撑垫101的下侧壁均设置有防滑纹,提高装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滑动架4的下侧壁且靠近左端固定连接有配重放置架6,配重放置架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临边山体用削坡防护装置,包括支撑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1)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座(2),所述支撑座(2)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架(3),所述支撑座(2)的上侧壁且位于支撑架(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201),所述驱动电机(201)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有丝杠(202),所述丝杠(202)的外侧壁螺纹连接有滑动架(4),所述滑动架(4)的右端上侧壁固定连接有振动电机(401),所述振动电机(401)的输出端可拆卸连接有振动箱(5),所述振动箱(5)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滑动槽(503),所述第三滑动槽(50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支撑板(501),所述支撑板(501)的下侧壁均匀设置有若干削坡刮齿(502);所述支撑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滑动槽(103),所述第一滑动槽(10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板(104),所述滑动板(104)的下侧壁设置有四个万向轮(105),所述支撑底座(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四个电动推杆(110),所述电动推杆(110)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杆(111),所述支杆(111)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支撑脚(112);所述滑动架(4)的上侧壁且靠近左侧固定连接有水平检测装置(7),所述水平检测装置(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红外发生装置(701)以及红外接收装置(703),所述红外发生装置(701)与红外接收装置(703)之间设置有水平仪主体(704),所述水平仪主体(704)的内部设置有水平液(705),所述水平液(705)的内部设置有水平气泡(70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边山体用削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1)的下侧壁设置有至少四个第二滑动槽(106),每个所述第二滑动槽(10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支撑杆(108),所述支撑杆(10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摩擦块(109),所述第二滑动槽(106)的上内壁与支撑杆(108)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弹簧(10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勇马祥源马清洁李倩刘晨郭钰徐希磊周爱伟夏鹏刘世鹏倪守增郭亚妮石义郑珊珊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城建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汇友市政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泉建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