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流体、混流喷嘴及雾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5748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流体、混流喷嘴及雾化器,涉及雾化工具领域。混流体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设置有第一流道,第二延伸部设置有第二流道,第一延伸部呈圆柱形并设置有混流通道,以使第二流道中的第二介质通过混流通道进入第一流道,并与第一流道中的第一介质混合;混流通道的侧壁延伸方向与第一延伸部的圆柱面相切。第二介质沿第二流道流动,第一介质沿第一流道流动,第一延伸部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二介质输送至第一流道中进行混合的混流通道,混流通道的朝向与第一延伸部的圆柱面相切,可以减少第二介质流入混流通道时的碰撞,避免造成混流通道磨损严重,介质流动阻力增大的现象,还能防止产生涡流。流。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流体、混流喷嘴及雾化器


[0001]本技术涉及雾化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混流体、混流喷嘴及雾化器。

技术介绍

[0002]雾化器喷嘴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食品、环保等领域,其作用体现为可将气体介质和液体介质进行混合喷出。
[0003]但现有的雾化器喷嘴入气位置受布置形状限制,介质流经时容易与入气口发生碰撞,容易造成混流通道磨损严重、介质流动阻力增大以及产生涡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流体、混流喷嘴及雾化器,其能够减少介质流经时的碰撞,避免造成混流通道磨损严重、介质流动阻力增大以及产生涡流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0006]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流体,其包括:
[0007]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
[0008]其中,第一延伸部设置有第一流道,第二延伸部设置有第二流道,第一延伸部呈圆柱形,并且第一延伸部的侧壁设置有混流通道,以使第二流道中的第二介质通过混流通道进入第一流道,并与第一流道中的第一介质混合;
[0009]混流通道延伸方向与第一延伸部的圆柱面相切。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介质沿第二流道流动,第一介质沿第一流道流动,第一延伸部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二介质输送至第一流道中进行混合的混流通道,混流通道的朝向与第一延伸部的圆柱面相切,可以减少第二介质流经混流通道时的碰撞,避免造成混流通道磨损严重,介质流动阻力增大的现象,还能防止产生涡流。
[0011]可选地,混流通道布置为至少两排,靠近第二延伸部的混流通道的孔径大于远离第二延伸部的混流通道的孔径。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至少两排混流通道,并且不同排的混流通道孔径存在差异,使得大孔径混流通道对应相对第二介质流量更小的位置,使得第二介质的通过流量更加均匀。
[0013]可选地,液流道包括依次连接的混流段、聚流段和旋流段,混流段通过混流通道与第二流道连通,混流段以及旋流段的横截面积均大于聚流段的横截面积。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旋流部用于对第一介质进行分流流动,聚流段起到第一介质聚集和加压的作用,混流段则用于将通入的第二介质混合至第一介质中。
[0015]一种混流喷嘴,包括外壳以及上述的混流体;
[0016]其中,第一延伸部凸出于第二延伸部并与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密封腔体,混流通道以及第二流道均与密封腔体连通,第二流道内的第二介质经过密封腔体、混流通道进入第一流道的内部并与第一介质混合。
[0017]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外壳和第一延伸部之间形成密封腔体方便对混流体进行减压,避免第二介质直接聚集在混流体的内部造成混流体的内部压力过大而导致损伤。
[0018]可选地,外壳包括的安装部,安装部设置有安装腔体;
[0019]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均位于安装腔体内,密封腔体形成于第一延伸部的外壁和安装腔体的内壁之间。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安装腔体用于容置混流体。
[0021]可选地,安装腔体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第一台阶与第一延伸部卡接,第二台阶与第二延伸部卡接。
[0022]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分别与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的卡接定位,确保混流体和外壳的相对位置稳定性。
[0023]可选地,外壳还包括喷射部和喷嘴部,喷射部设置有喷射腔体,喷嘴部设置有至少两个喷出通道,安装腔体内的第一流道、喷射腔体以及喷出通道依次连通,第一流道以使混合后的介质由第一流道经过喷射腔体再进入喷出通道。
[0024]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喷射部和喷射腔体,可以对混合后的介质起到聚集加压的作用,最终再由喷出通道进行分流喷出。
[0025]可选地,喷射部设置有导流台,导流台位于喷出通道之间,并且导流台的端面呈弧形。
[0026]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导流台可以对需要喷出的混合介质进行导向分流,避免对喷出通道的口部造成磨损。
[0027]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混流管以及上述混流喷嘴,混流喷嘴还包括连接部,混流管包括依次套接设置的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和固定管,第一输送管与第一流道连通,第二输送管与第二流道连通,固定管与连接部连接。
[0028]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该雾化器的内部进行第二介质和第一介质混合时,可以有效减缓内部磨损,降低介质的流动阻力,并且还能防止产生涡流。
[0029]可选地,固定管与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0030]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可拆卸连接确保混流管和混流喷嘴的连接便捷性,可以起到方便维护更换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0032]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雾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图1中雾化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图2中A

A的剖视示意图;
[0035]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混流喷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图4中混流喷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图5中B

B的剖视示意图;
[0038]图7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混流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39]图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混流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40]图9为图7中C

C的剖视示意图;
[0041]图10为图8中D

D的剖视示意图;
[0042]图11为本技术图6中外壳的剖视示意图。
[0043]图标:10

雾化器;100

混流喷嘴;110

混流体;111

第一延伸部;112

第二延伸部;113

第一流道;1131

混流段;1132

聚流段;1133

旋流段;114

第二流道;115

混流通道;130

外壳;131

安装部;132

喷射部;133

喷嘴部;134

安装腔体;1341

第一台阶;1342

第二台阶;135

喷射腔体;136

喷出通道;137

导流台;139

连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延伸部(111)和第二延伸部(112);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111)设置有第一流道(113),所述第二延伸部(112)设置有第二流道(114),所述第一延伸部(111)呈圆柱形,并且第一延伸部(111)的侧壁设置有混流通道(115),以使所述第二流道(114)中的第二介质通过所述混流通道(115)进入所述第一流道(113),并与所述第一流道(113)中的第一介质混合;所述混流通道(115)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延伸部(111)的圆柱面相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通道(115)布置为至少两排,靠近所述第二延伸部(112)的所述混流通道(115)的孔径大于远离所述第二延伸部(112)的所述混流通道(115)的孔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113)包括依次连接的混流段(1131)、聚流段(1132)和旋流段(1133),所述混流段(1131)通过所述混流通道(115)与所述第二流道(114)连通,所述混流段(1131)以及所述旋流段(1133)的横截面积均大于所述聚流段(1132)的横截面积。4.一种混流喷嘴,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30)以及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混流体;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111)凸出于所述第二延伸部(112)并与所述外壳(130)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密封腔体(150),所述混流通道(115)以及所述第二流道(114)均与所述密封腔体(150)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14)内的第二介质经过所述密封腔体(150)、所述混流通道(115)进入所述第一流道(113)的内部并与第一介质混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流喷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30)包括的安装部(131),所述安装部(131)设置有安装腔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明任静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盛剑环境系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