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背压同流道流体雾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4849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恒背压同流道流体雾化系统,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流体雾化颗粒较大,容易聚集形成液体的技术问题。该雾化系统包括:背压管,其内部流通后气体;流体管,其内部流通液体;若干雾化喷头,设于所述背压管与所述流体管上,所述雾化喷头的内腔与所述流体管和所述背压管连通。雾化喷头采用恒压气体作为背压,恒定背压气体压力达到雾化喷头背压恒定,同时采用流体、背压气同流道结构设计,使雾化喷头工作在同压力条件下时,达到不同流体流量时出雾化喷头的雾状颗粒度相同目的。在低流体流量时,背压气作为喷射气流,气体位于雾化喷头腔室内的上部,流体位于腔室下部,背压气作将进入雾化喷头流道的流体带出形成雾状。气作将进入雾化喷头流道的流体带出形成雾状。气作将进入雾化喷头流道的流体带出形成雾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恒背压同流道流体雾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雾化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恒背压同流道流体雾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催化热导热油加热器中催化热反应的液态流体需要雾化后与加热器的内循环气混合,流体雾化后的颗粒度状态将影响到混合循环气中浓度变化。在混合气体的流动过程中,流体雾化后的颗粒直径过大时,颗粒碰撞后会形成更大的颗粒,最严重时会形成流体液滴,液滴重量超过混合气流速动力时,流体液滴会沉降在设备腔室底部,存在可燃流体积液爆燃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流体雾化颗粒较大,容易聚集形成液体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恒背压同流道流体雾化系统,具有可避免流体聚集形成液体的优点。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恒背压同流道流体雾化系统,包括:
[0006]背压管,其内部流通后气体;
[0007]流体管,其内部流通液体;
[0008]若干雾化喷头,设于所述背压管与所述流体管上,所述雾化喷头的内腔与所述流体管和所述背压管连通。
[0009]可选地,还包括:
[0010]同流管,所述同流管的一端同时连通所述背压管的一端和所述流体管的一端;
[0011]若干分流管,一一对应的与所述雾化喷头连通,所有所述分流管的另一端连接与所述同流管连通。
[0012]可选地,还包括:
[0013]气体联动阀,设于所述背压管上;
[0014]流体联动阀,设于所述流体管上;
[0015]流量控制阀,设于所述流体管上。
[0016]可选地,还包括:
[0017]净化器,其具有背压输入端、流体输入端和混合输出端;
[0018]其中,所述背压管与所述背压输入端连接,所述流体管与所述流体输入端连通,所述同流管与所述混合输出端连通。
[0019]可选地,每个所述分流管上设有一个自控阀。
[0020]可选地,还包括:
[0021]测压表,所述净化器和每个所述雾化喷头分别与一个所述测压表连接。
[0022]可选地,同一所述分流管上可连接多个所述雾化喷头。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4]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恒定压力的背压管向雾化喷头内持续不断的输入恒压气流,同时通过流体管向雾化喷头内持续输入流体。
[0025]在雾化喷头内,气体和流体在腔室内处于同一个流道,流体低流量时,出喷头的是气体和流体的混合流。
[0026]该雾化系统的设计压力在0.08~0.1Mpa,为低压型雾化器,可适用在工厂的流体压力条件下,无需额外增加流体压力。
[0027]恒背压同流道的结构,可以实现小流量有效雾化。另外,雾化喷头的数量任意组合,不同流体流量工况下,分组控制,雾化均能充分保证。
[0028]多喷头组合,不同喷头之间的压力一致,流量一致,避免多喷头组合时偏流的情况。
[0029]雾化流体由背压气体直接带出喷头雾化,无需预热流体。关闭流体后,雾化器内无流体留存。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
[0033]1、气体联动阀;2、流量控制阀;3、流体联动阀;4、背压管;5、流体管;6、净化器;7、同流管;8、测压表;9、雾化喷头;10、分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4]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00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37]实施例:
[0038]参见图1,一种恒背压同流道流体雾化系统,包括背压管4、流体管5、同流管7、分流管10和若干的雾化喷头9。具体的:
[0039]背压管4的一端连接在恒压的气体输出设备的输出端上,背压管4的另一端连接在
同流管7的一端上。
[0040]流体管5的一端连接在流体的输出设备输出端上,流体管5内可以流通液体。流体管5的另一端连接在同流管7与背压管4连接的一端连接。
[0041]同流管7的另一端上设置有若干的分流管10,每根分流管10分别与同流管7连通,每根分流管10的另一端上分别设置有一个雾化喷头9,或者同一分流管10上连接多个雾化喷头9。另外,分流管10上设有一个自控阀。
[0042]流体管5内的液体与背压管4内的恒压气体在同流管7内混流。混合后的恒压气体与液体分流至每根分流管10内,然后从每个雾化喷头9内喷出。
[0043]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雾化喷头9采用恒压气体作为背压,恒定背压气体压力达到雾化喷头9背压恒定,同时采用流体、背压气同流道结构设计,使雾化喷头9工作在同压力条件下时,达到不同流体流量时出雾化喷头9的雾状颗粒度相同目的。在低流体流量时,背压气作为喷射气流,气体位于雾化喷头9腔室内的上部,流体位于腔室下部,背压气作将进入雾化喷头9流道的流体带出形成雾状。
[0044]该雾化系统的设计压力在0.08~0.1Mpa,为低压型雾化器,可适用在工厂的流体压力条件下,无需额外增加流体压力。恒背压同流道的结构,可以实现小流量有效雾化。另外,雾化喷头9的数量任意组合,不同流体流量工况下,分组控制,雾化均能充分保证。多喷头组合,不同喷头之间的压力一致,流量一致,避免多喷头组合时偏流的情况。雾化流体由背压气体直接带出喷头雾化,无需预热流体。关闭流体后,雾化器内无流体留存。
[0045]在其中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0046]背压管4上设置有气体联动阀1,流体管5上设置有流体联动阀3和流量控制阀2。
[0047]通过设置气体联动阀1可以控制背压管4内恒压气体的气压。通过设置流体联动阀3可以控制流体的压强,通过设置流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恒背压同流道流体雾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压管,其内部流通后气体;流体管,其内部流通液体;若干雾化喷头,设于所述背压管与所述流体管上,所述雾化喷头的内腔与所述流体管和所述背压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背压同流道流体雾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同流管,所述同流管的一端同时连通所述背压管的一端和所述流体管的一端;若干分流管,一一对应的与所述雾化喷头连通,所有所述分流管的另一端连接与所述同流管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恒背压同流道流体雾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体联动阀,设于所述背压管上;流体联动阀,设于所述流体管上;流量控制阀,设于所述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业勤刘学伟何兵薛凯文谭智李才奎陈洪清王顺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亚联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