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4789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利用磁铁对非磁铁的结构来以非接触无负荷状态传递动力的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为此,提供一种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磁盘单元(10),其与动力轴或负荷轴中任意一个相结合,并且在一侧面设置有磁性体;第二磁盘单元(20),其结合于与第一磁盘单元(10)相对应的动力轴或负荷轴,由磁性体和引力作用的非磁性体形成,并以非接触的方式操作。并以非接触的方式操作。并以非接触的方式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利用磁铁对非磁铁的结构来以非接触无负荷状态传递动力的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这部分所记述的内容只是单纯地提供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背景信息,而不是构成现有技术。
[0003]通常,动力传递装置中存在多种形态的装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通过机械接触的物理力传递手段,包括利用齿轮进行动力传递、利用滑轮和皮带进行传递等,如上所述,将成对的动力传递装置称为耦合器或联轴器等。
[0004]这种联轴器用于传递驱动力,像与马达或引擎等相连接而传递驱动力的动力轴和与泵等旋转对象体侧相连接的负荷轴或从动轴一样,连接相互不同的两个轴,可使得两个轴可同时旋转。
[0005]如上所述,由于联轴器通过机械连接啮合并旋转,因此可能会因摩擦而产生噪音、粉尘、振动、能量效率降低,耐久性低下和机械烧损等。
[0006]另外,在初期操作时将高负荷的旋转对象体位于负荷轴或从动轴的情况下,由于将高负荷同样赋予至动力轴,因此缩短了马达或引擎等的寿命,或者当根据异常情况进行紧急停止或紧急转换旋转方向等作业时,使得机械冲击在没有缓冲的情况下传递至动力轴而损坏的情况频繁发生。
[0007]因此,使用利用磁铁的磁力的磁联轴器,以便能够防止通过机械连接的联轴器产生噪音和振动,或者例如,当由于异物夹在泵中等原因而使得负荷轴或从动轴停止旋转时,防止在动力轴的电动马达等产生超负荷。
[0008]因此,提出了多种形态的联轴器,其中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韩国公开专利第10

2015

0017885号(利用磁力的非接触动力传递结构,以下称为“先行技术”,2015年02月23日公开),其涉及一种用于将分离的主动轴和从动轴之间连接的同时传递动力的结构,具体来说,提供一种利用磁力的非接触动力传递结构,其包括一对磁性体,一对磁性体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其中,第一磁铁形成于中央,并且由N极、S极中的任意一个极性组成,第二磁铁形成于第一磁铁的外围,并且分割为多个N极和S极,由此,可利用磁力,在非接触状态下将主动轴的动力传递至从动轴。
[0009]但是,如上所述的先行技术是利用配置于动力轴磁盘的磁铁和配置于负荷轴磁盘的磁铁的引力与斥力的结构,缺点在于,会发生周期性滑脱现象,因此在一定的动力传递上存在困难,为了克服周期性滑脱现象,而具有一体型结构。
[0010]另外,当产生引力和斥力时,除此以外的一般磁联轴器会通过涡电流产生磁热和电阻热,像这样产生的高热是磁力减少的主要原因,并且使得能量效率低下。在现有普通联轴器的情况下,通过安装及操作用于调节流量的阀门来解决,但是问题在于,该过程是产生过载的主要原因,并且存在带来机械烧损和降低能量效率的问题。换句话说,以往的磁联轴
器的问题在于,由于不能有效地将马达侧的动力传递至从动轴,因此动力传递效率较低,并且马达的动力传递效率较低,因此难以精确地控制从动轴的旋转。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联轴器,为了解决前述的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在以可与动力轴活着负荷轴中一侧相连接并操作的形式包括磁性体的磁盘和配置于与之对应的负荷轴或动力轴的非磁铁的磁盘之间形成的磁力,可使得因滑脱或涡电流产生的发热最小化,并且传递动力。
[0012]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联轴器,其可通过控制与旋转对象体结合的负荷轴的负荷量来防止动力轴的马达或引擎等的动力产生源的损坏。
[0013]但是,本实施例想要实现的技术课题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技术课题,并且可能存在其他技术课题。
[0014]作为用于实现上述技术课题的技术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由动力轴和负荷轴构成,
[0015]提供一种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磁盘单元10,其与动力轴或负荷轴中的任意一个相结合,并且在一侧面设置有磁性体;第二磁盘单元20,其结合于与第一磁盘单元10相对应的动力轴或负荷轴,由磁性体和引力作用的非磁性体形成,并以非接触方式操作。
[0016]此时,使得第一磁盘单元10和第二磁盘单元20的位置隔开或接近,从而可控制施加到联轴器的转数及负荷量。
[0017]另外,第一磁盘单元10包括:第一磁盘11;磁性体13,其在第一磁盘11的一侧面以放射型配置并结合;磁力形成板12,其与磁性体13的一侧面相接触,将从磁性体13产生的磁力排出至外部;以及磁力形成紧固连接部件14,其将磁性体13紧固连接在第一磁盘11并结合,并且将磁力排出至外部,磁性体13为多个N极和S极交变排列,并且在第一磁盘11还形成有放热孔112,其用于放出因当磁性体13旋转时随着极性变化而产生的涡电流放出来的热气。
[0018]另外,磁力形成紧固连接部件14和磁力形成紧固连接部件14的一侧面所接触的磁力形成板12形成为内插磁性体13的舰体结构,使得磁力形成紧固连接部件14的一部分朝向外部,从而可使得从磁性体13产生的磁力向第二磁盘单元20方向集中。
[0019]另外,第二磁盘单元20包括:第二磁盘21;磁力强化板22,其与第二磁盘21的一侧面相结合,在第二磁盘21和磁力强化板22之间还设置用于防止因异种金属腐蚀等在第二磁盘21和磁力强化板22发生腐蚀的防腐蚀板23。
[0020]此时,磁力强化板22还形成有放热孔221,其放出因涡电流产生的热气,并且可产生涡电流,放热孔221形成为点形态、曲线形态、宽度较窄的扇形形态、变形的王字形态等多种形态。
[0021]在此,借助磁力及因旋转磁场产生的涡电流,即使在结合于第一磁盘单元10和第二磁盘单元20的动力轴或负荷轴的中心在同一水平轴线上,或者向上部或下部错开时,在动力轴或负荷轴的中心保持扭转角的情况下,第一磁盘单元10和第二磁盘单元20也可被驱动,借助第一磁盘单元10和第二磁盘单元20之间产生的磁力及因旋转磁场产生的涡电流,
多个负荷轴可对应于一个动力轴并驱动。
[0022]另外,提供一种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于只产生磁性体和非磁性体间的引力,因此无论极性怎么变化都可驱动,并且通过随着磁性体的旋转而变化的极性变化,即旋转磁场产生涡电流,并且非磁性体通过旋转磁场旋转,从而在运转中急停或在正旋转中逆旋转时,可以在没有物理冲击和机械损坏的情况下实现,并且通过非接触式带来因两个磁盘之间的间隔空间产生的缓冲现象,可在运转中进行顺畅的逆旋转,而不会对动力轴及负荷轴造成物理冲击和机械损坏,从而可更好地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
[0023]根据前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课题解决手段,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包括配置于负荷轴的磁性体的磁盘和配置于动力轴的非磁铁的磁盘之间形成的磁力,传递非接触无负荷状态的动力,从而可不受机械烧损、噪音、振动、粉尘的影响,与现有的磁联轴器相比,可提供稳定输出的效果,而不会出现无周期性滑脱现象。
[0024]另外,本专利技术因磁铁对非磁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由动力轴和负荷轴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磁盘单元(10),其与动力轴或负荷轴中的任意一个相结合,在一侧面设置有磁性体;第二磁盘单元(20),其结合于与第一磁盘单元(10)相对应的动力轴或负荷轴,由磁性体和引力作用的非磁性体形成,以非接触无负荷方式操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得第一磁盘单元(10)和第二磁盘单元(20)的位置隔开或接近,从而可控制施加到联轴器的转数及负荷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磁盘单元(10)包括:第一磁盘(11);磁性体(13),其在第一磁盘(11)的一侧面以放射型配置并结合;磁力形成板(12),其与磁性体(13)的一侧面相接触,将从磁性体(13)产生的磁力排出至外部;以及磁力形成紧固连接部件(14),其将磁性体(13)紧固连接在第一磁盘(11)并结合,将磁力排出至外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磁性体(13)为多个N极和S极交变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磁盘(11)还形成有放热孔(112),其用于放出因随着磁性体(13)旋转时极性变化产生的涡电流而放出的热气。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磁力形成紧固连接部件(14)和磁力形成紧固连接部件(14)的一侧面所接触的磁力形成板(12)形成为内插磁性体(13)的舰体结构,并且使得磁力形成紧固连接部件(14)的一部分朝向外部,从而可使得从磁性体(13)产生的磁力向第二磁盘单元(20)方向集中。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无负荷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磁盘单元(20)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吉镛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台煐凡佳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