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形接触系统及继电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52926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T形接触系统及具有该T形接触系统的继电器,包括静触点机构以及与所述静触点机构对应的动触点机构;所述静触点机构包括底座以及固定设于所述底座两侧的偶数个的第一静触点组件和第二静触点组件,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和第二静触点组件均包括引脚和静触点,所述引脚穿设于底座上;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还包括第一静触片,所述第一静触片包括相互垂直的连接部和引出部,连接部的下端与引脚固定连接,引出部横向设于连接部的上端,静触点位于引出部上;其中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两两为一组,每组的两个第一静触点组件的引出部相互远离设置,以使每组的第一静触点组件大致形成“T”字形状。如此,以增加工艺装配余量,降低操作难度。操作难度。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T形接触系统及继电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的
,尤其涉及具体平衡力式磁保持继电器领域;再具体地,涉及一种T形接触系统及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平衡力式磁保持继电器是指去激励后以磁钢磁力保持继电器处于激励状态的一种双稳态继电器。现有技术中的1立方英寸平衡力式磁保持继电器的典型结构为:包括磁路部分、衔铁部分、接触部分,其中磁路部分和衔铁部分通过轴架来实现固定连接,而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则通过支架来实现固定连接。
[0003]其中,为了提升触点的分断能力,接触部分通常采用实现四组动合触点结构;但现有继电器的体积较小,因此在继电器较小的内部空间内组装四组动合触点结构的操作难度较高,尤其是将静触点部分焊接在引脚上,因静触点部分的结构为异形,且间距较小,装配时会相互干扰,使得没有足够的工艺余量,操作难度高,装配工艺性较差,经常出现零件错装漏装的情况;最后,在规定负载下分断存在触点组间隙小导致电弧短路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T形接触系统及继电器,能够增加工艺装配余量,降低操作难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T形接触系统,包括静触点机构以及与所述静触点机构对应的动触点机构;所述静触点机构包括底座以及固定设于所述底座两侧的偶数个的第一静触点组件和第二静触点组件,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和第二静触点组件均包括引脚和静触点,所述引脚穿设于底座上;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还包括第一静触片,所述第一静触片包括相互垂直的支撑部和引出部,所述引出部横向设于支撑部的上端,所述静触点位于引出部上;其中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两两为一组,每组的两个第一静触点组件的所述支撑部相互靠近,所述引出部相互远离设置,以使每组的两个第一静触点组件大致形成“T”字结构。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和第二静触点组件的数量为4个,所述动触点机构的数量与之对应。
[0008]进一步的,还包括隔弧罩,所述隔弧罩位于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所在侧,并罩设于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的外周,所述隔弧罩在位于两组第一静触点组件之间设有分隔板,以使所述隔弧罩在分隔板的两侧形成分隔空间以分别供两组第一静触点组件容纳。
[0009]进一步的,所述隔弧罩包括面板、设于面板两侧的侧板以及位于底侧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让位引脚的缺口;所述分隔板位于两侧的侧板之间,位于所述分隔空间内的两个第一静触点组件的静触点通过自身的所述支撑部分隔,以使两个所述静触点彼此分隔。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静触片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支撑部的下端,并
与所述支撑部垂直,同时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引出部垂直,所述第一静触片通过连接部与所述引脚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和第二静触点组件的静触点的触点工作面的朝向相反,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的静触点的触点工作面朝下,所述第二静触点组件的静触点的触点工作面朝上;所述动触点机构的动触点分别与其对应。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静触点组件包括第二静触片,所述第二静触片为平面状本体,所述静触点设于第二静触片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所述第二静触片的其中一端向下延伸,形成安装部与所述引脚固定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动触点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和第二静触点组件分别对应的第一动触点组件和第二动触点组件,所述第一动触点组件和第二动触点组件均包括动簧片以及设于动簧片上的动触点,所述第一动触点组件和第二动触点组件的动触点的触点工作面的朝向相反。
[0014]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呈U字形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动触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上,所述第一动触点组件的动触点的触点工作面朝向上方,所述第二动触点组件的动触点的触点工作面朝向下方。
[0015]一种继电器,包括外罩、电磁系统和接触系统,所述接触系统为上述所述的T形接触系统,所述电磁系统和接触系统设于外罩内,所述接触系统的动触点机构与所述电磁系统连接。
[0016]通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的T形接触系统,第一静触点组件的支撑部为与引脚连接的部分,每组两个的第一静触点组件的支撑部相互靠近,方便从两侧对其进行与引脚的固定连接;且两组第一静触点组件的支撑部之间的间距足够大,更有利于操作,因此,本专利技术满足原有四组动合功能的要求,并且在没有增加继电器体积的情况下,增加了工艺装配余量,降低操作难度;
[0018]同时,T形接触系统使得每组两个的第一静触点组件之间通过自身的支撑部进行分隔;再与隔弧罩配合,使得相邻组的第一静触点组件之间也有分隔,实现每个第一触点组之间的隔绝,有效解决了触点组间燃弧干扰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T形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静触点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静触点机构的侧视图一;
[0022]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静触点机构的另一角度的侧视图一;
[0023]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动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隔弧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隐藏隔弧罩。
[0027]标号说明:
[0028]静触点机构1、底座101、第一静触点组件102、第二静触点组件103、引脚11、静触点12、第一静触片13、支撑部131、引出部132、连接部133、第二静触片14;
[0029]动触点机构2、第一动触点组件201、第二动触点组件202、动触点21、动簧片22、第一支臂221、第二支臂222、托片23;
[0030]隔弧罩3、分隔板31、面板32、侧板33、卡接槽331、安装板34、缺口340;
[0031]外罩100、电磁系统200、接触系统3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33]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4]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形接触系统,包括静触点机构1以及与所述静触点机构1对应的动触点机构2;静触点机构1包括底座101以及固定设于所述底座101两侧的偶数个的第一静触点组件102和第二静触点组件103。本实施例中定义所述底座在被安装后以引脚引出侧为下方,以静触点所在侧为上方,第一静触点组件102和第二静触点组件103分设于底座101的上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T形接触系统,包括静触点机构以及与所述静触点机构对应的动触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点机构包括底座以及固定设于所述底座两侧的偶数个的第一静触点组件和第二静触点组件,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和第二静触点组件均包括引脚和静触点,所述引脚穿设于底座上;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还包括第一静触片,所述第一静触片包括相互垂直的支撑部和引出部,所述引出部横向设于支撑部的上端,所述静触点位于引出部上;其中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两两为一组,每组的两个第一静触点组件的所述支撑部相互靠近,所述引出部相互远离设置,以使每组的两个第一静触点组件大致形成“T”字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形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和第二静触点组件的数量为4个,所述动触点机构的数量与之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T形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弧罩,所述隔弧罩位于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所在侧,并罩设于所述第一静触点组件的外周,所述隔弧罩在位于两组第一静触点组件之间设有分隔板,以使所述隔弧罩在分隔板的两侧形成分隔空间以分别供两组第一静触点组件容纳。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T形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弧罩包括面板、设于面板两侧的侧板以及位于底侧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让位引脚的缺口;所述分隔板位于两侧的侧板之间,位于所述分隔空间内的两个第一静触点组件的静触点通过自身的所述支撑部分隔,以使两个所述静触点彼此分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形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触片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支撑部的下端,并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龙林江煌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密封继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