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帘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52301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湿帘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其中,湿帘结构包括:多个湿帘片,相邻的两个湿帘片交错设置以形成气流通道,以使经由气流通道进入的气体与附着在湿帘片上的液体接触并进行热量交换;其中,至少一个湿帘片朝向与其相邻的湿帘片的表面具有汇集凹部,流经汇集凹部的至少部分液体和至少部分气体在汇集凹部内汇集,以增大湿帘结构内的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湿帘片具有连通凹部,汇集凹部为多个,至少两个相邻的汇集凹部之间通过连通凹部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湿帘结构的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结构的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结构的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湿帘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系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湿帘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蒸发冷却技术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制冷方案,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冷设备和家电产品,如蒸发式制冷空调、冷却塔、冷风扇等换热系统。其中,湿帘结构作为换热系统的核心部件,其自身结构对换热具有关键作用。
[0003]在现有技术中,湿帘结构是将纸质纤维轧制成波纹状后再层层粘接形成的填料,相邻的两片波纹纸交错重叠,以形成通道。在通道内,气体和水直接接触并进行热湿交换,水吸热蒸发变成水蒸气,气体则放热降温,被处理为温度较低的冷空气后排出。
[0004]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湿帘结构的冷却效果较差,影响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帘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湿帘结构的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湿帘结构,包括:多个湿帘片,相邻的两个湿帘片交错设置以形成气流通道,以使经由气流通道进入的气体与附着在湿帘片上的液体接触并进行热量交换;其中,至少一个湿帘片朝向与其相邻的湿帘片的表面具有汇集凹部,流经汇集凹部的至少部分液体和至少部分气体在汇集凹部内汇集,以增大湿帘结构内的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湿帘片具有连通凹部,汇集凹部为多个,至少两个相邻的汇集凹部之间通过连通凹部连通。
[0007]进一步地,连通凹部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汇集凹部之间通过一个连通凹部连通;或者,相邻的两个汇集凹部之间通过多个连通凹部连通,多个连通凹部沿各汇集凹部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0008]进一步地,位于汇集凹部两侧的多个连通凹部交错设置。
[0009]进一步地,汇集凹部为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槽宽b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5mm;和/或,第一凹槽的槽深h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mm;和/或,第一凹槽为多个,相邻的两个第一凹槽之间的槽间距a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15mm。
[0010]进一步地,连通凹部为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槽宽L1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5mm;和/或,第二凹槽的槽深L2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mm。
[0011]进一步地,各汇集凹部沿第一方向延伸,各湿帘片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依次连接的弯折段,各弯折段的弯折线与第二方向之间呈第一夹角设置;其中,弯折段与第一方向之间所呈第二夹角θ大于等于60
°
且小于等于120
°

[0012]进一步地,各连通凹部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所呈第三夹角大于等于60
°
且小于等于120
°

[0013]进一步地,汇集凹部为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由湿帘片的至少部分朝向与其相邻的湿帘片凸出
[0014]所形成;或者,第一凹槽通过去除或切除湿帘片的至少部分表面所形成;和/或,连通凹部为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由湿帘片的至少部分朝向与其相邻的湿帘片凸出所形成;或者,
[0015]第二凹槽通过去除或切除湿帘片的至少部分表面所形成。
[0016]进一步地,第一凹槽为弧形槽、或矩形槽、或V形槽、或梯形槽。
[0017]进一步地,第二凹槽为弧形槽、或矩形槽、或V形槽、或梯形槽。
[0018]进一步地,在各湿帘片上,全部汇集凹部所占用的面积S1与湿帘片的总面积S之间满足:S1≤0.5S。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上述的湿帘结构。
[0020]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湿帘结构包括多个湿帘片,相邻的两个湿帘片交错设置以形成气流通道。至少一个湿帘片朝向与其相邻的湿帘片的表面具有汇集凹部,汇集凹部为多个,至少两个相邻的汇集凹部之间通过连通凹部连通。这样,在换热系统运行过程中,液体在湿帘片上流动并形成水膜,气体在气流通道内流动,液体与气体在气流通道内接触并进行热量交换,流经汇集凹部的至少部分液体和至少部分气体在汇集凹部内汇集,进而增大了湿帘结构内的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以使二者进行充分地热量交换,连通凹部的上述设置增加了湿帘结构的内部液体流道,使液体在湿帘表面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水在湿帘结构的表面蒸发,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湿帘结构的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同时,流经汇集凹部的气体可在汇集凹部处紊流或涡流,以破坏气液之间的边界层,使得气液混合更加充分,较大程度地减少了气液之间传热阻力,能够有效强化气体与水膜的传热传质,有效地提升了湿帘结构的蒸发冷却效果,也使得流经连通凹部的液体流动更加紊乱,湍流效果加强,降低了传热传质阻力,使得液体蒸发更容易进行。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2]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湿帘结构的实施例的湿帘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示出了图1中的湿帘结构的湿帘片的俯视图;
[0024]图3示出了图1中的湿帘结构的湿帘片的A

A向剖视图;
[0025]图4示出了图1中的湿帘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7]10、湿帘片;
[0028]20、气流通道;
[0029]30、汇集凹部;
[0030]40、连通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32]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33]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3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湿帘结构的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湿帘结构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0035]如图1至图4所示,湿帘结构包括多个湿帘片10。相邻的两个湿帘片10交错设置以形成气流通道20,以使经由气流通道20进入的气体与附着在湿帘片10上的液体接触并进行热量交换。其中,至少一个湿帘片10朝向与其相邻的湿帘片10的表面具有汇集凹部30,流经汇集凹部30的至少部分液体和至少部分气体在汇集凹部30内汇集,以增大湿帘结构内的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湿帘片10具有连通凹部40,汇集凹部30为多个,至少两个相邻的汇集凹部30之间通过连通凹部40连通。
[0036]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湿帘结构包括多个湿帘片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湿帘片(10),相邻的两个所述湿帘片(10)交错设置以形成气流通道(20),以使经由所述气流通道(20)进入的气体与附着在所述湿帘片(10)上的液体接触并进行热量交换;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湿帘片(10)朝向与其相邻的所述湿帘片(10)的表面具有汇集凹部(30),流经所述汇集凹部(30)的至少部分液体和至少部分气体在所述汇集凹部(30)内汇集,以增大所述湿帘结构内的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所述湿帘片(10)具有连通凹部(40),所述汇集凹部(30)为多个,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汇集凹部(30)之间通过所述连通凹部(4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凹部(40)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汇集凹部(30)之间通过一个所述连通凹部(40)连通;或者,相邻的两个所述汇集凹部(30)之间通过多个所述连通凹部(40)连通,多个所述连通凹部(40)沿各所述汇集凹部(3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汇集凹部(30)两侧的多个所述连通凹部(40)交错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集凹部(30)为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宽b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5mm;和/或,所述第一凹槽的槽深h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mm;和/或,所述第一凹槽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槽间距a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1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凹部(40)为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宽L1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5mm;和/或,所述第二凹槽的槽深L2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mm。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双全朱豪杨亚鹏毕然陈晓玲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