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弯曲板类易变形工装的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50200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工装零件加工领域,一种用于弯曲板类易变形工装的加工方法。选用小直径刀具,减小切削力,同时减少每层下切深度,降低切削量;随着切削力与切削量的减小,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切削热、震动也随之降低,进而减小了加工中产生的变形;数铣加工时无需加框拉筋,编程简单,耗时少;加工时亦无加强筋牵拉,内部应力释放更加充分,且数铣后无需切除加强筋,不会发生加工后再次变形的情况,工装零件状态更加稳定;本发明专利技术,加工时多次逐步去量,释放工装零件内部的残余应力,中间过程亦合理安排热处理、时效、校平,平磨工序进行修整,逐步去除工装零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变形,使加工产生的变形从大到小,进而达到平衡稳定状态。进而达到平衡稳定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弯曲板类易变形工装的加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工装零件加工领域,一种用于弯曲板类易变形工装的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弯曲板类易变形工装”的加工方法主要是在粗、半精、精阶段留加强筋,增加工装零件的抗弯性,减少加工变形,这种方法为留出加强筋,需用远远大于工装外形尺寸的方形板料,材料利用率较低,且在编程时,加强筋位置需避让开,繁复性增加,为使得工装零件内部应力释放的更加充分,需分别在粗、半精最后阶段减薄加强筋,再自然时效72小时以上,得到相对稳定的工装零件;虽然在粗、半精阶段工装零件内部应力释放出大部分,但实际上,在精加工最后阶段,还需要完全切除加强筋,工装会再次发生变形,变形量不可控,对于精度要求高的工装零件,往往无法满足要求;且这种加工方法,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加强筋的数量、尺寸、位置都对最终的加工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0003]加工过程中增加加强筋,加工毛坯用料多,加工编程繁复,且加强筋切除后,工装还会发生变形,加工结果可控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弯曲板类易变形工装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随形下料,高度方向留加工余量X,四周按最大外形随形,单边留加工余量Y;余量X,根据高度方向尺寸精度调节;余量Y,根据长宽比及形状调节;步骤2精刨上、下平面平行,厚度方向留平磨余量Z;余量Z,保证后序两次平磨有加工余量,满足最终高度尺寸要求;步骤3钳工手工校平,改善变形情况;步骤4数控铣床粗铣,具体编程方法如下:应用powermill编程软件进行编程,等高加工编程方法,公差0.1mm,余量a,最小下切步距b,选用刀具,粗铣出最大外形轮廓;余量a,根据长宽比及形状调节,保证半精铣时,四周型面及圆角能加工出;最小下切步距b,根据刀具直径调节;步骤5焖火,热校平,改善和消除残余内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步骤6平磨上、下平面平行,要求先粗磨,再精磨,反复翻面磨削,去除上、下平面变形量,控制上、下平面变形量Q;变形量Q,根据半精铣时型面余量调节,保证半精铣找正时,有均匀的加工余量;步骤7数控铣床半精铣,具体编程方法如下:应用powermill编程软件进行编程,等高加工编程方法,公差0.1mm,余量c,最小下切步距d,选用刀具,半精铣出四周型面及圆角,预留基准孔;余量c,根据长宽比及形状调节,保证精铣时,四周型面及圆角能加工出;最小下切步距d,根据刀具直径调节;步骤8自然状态下,时效24小时,改善和消除残余应力,稳定材料组织结构及尺寸;步骤9平磨上、下平面平行,要求先粗磨,再精磨,反复翻面磨削,去除上、下平面变形量,控制上、下平面变形量W;变形量W,根据最终型面精度调节,保证能精铣出型面及圆角;步骤10数控铣床精铣,具体编程方法如下:应用powermill编程软件进行编程,等高加工编程方法,公差0.05mm,余量e,最小下切步距f,半精铣出四周型面及圆角;余量e,根据长宽比及形状调节,保证精铣时,四周型面及圆角能加工出;最小下切步距f,根据刀具直径调节;自然状态下检查工装上、下平面的变形量,工装状态稳定,再进行等高加工编程,公差0.02mm,余量0mm,下切步距,精铣四周型面及圆角;最小

最大下切步距g

h,根据刀具直径调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弯曲板类易变形工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林余静龙张瑞强刘宏亮李继金岳涌涛朱剑军潘志刚付尚晶张振兴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昌河航空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