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服务器水冷板结构及服务器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50156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服务器水冷板结构及服务器散热系统,属于CPU散热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冷却介质进管、第一冷却介质出管、第二冷却介质进管、第二冷却介质出管和冷板壳体,冷板壳体通过翅片分隔为若干个第一空腔,第一冷却介质进管和第一冷却介质出管与第一空腔前后连通;翅片内形成第二空腔;第二空腔通过连接管连接,并形成两条逆向间隔分布的第二介质通道,第二冷却介质进管和第二冷却介质出管分别与两条第二介质通道的进出口连接。第一冷却介质进管向第一空腔内通入第一介质,通过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的多触点对流换热,把第二介质吸收CPU的热量带走,提高换热能力,实现更高设备换热效率、更高能效比和更低、更均匀CPU表面温度,保证CPU可靠运行。保证CPU可靠运行。保证CPU可靠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服务器水冷板结构及服务器散热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CPU散热
,具体地说是一种服务器水冷板结构及服务器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高性能计算的发展、数据中心密集度的提升以及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单一的风冷散热已经不能满足服务器的散热需求,散热系统正在朝水冷散热、液冷散热及风冷水冷混合散热发展。
[0003]在风冷水冷混合散热系统中,依靠水冷对高功耗元件散热,带走服务器大部分热量,其余低功耗元件通过风冷散热,这种散热系统具有高经济性、高散热效率和环保的优势。传统的水冷板多采用铜或铝加工做成冷板与翅片来进行与水的热交换达到散热目的,其冷板散热片采用矩形或者阶梯型结构,导流换热效果较差;且常规冷板由于其换热介质流动的方向性,会使CPU表面温度不均,前后位置温度相差较大,降低了整体的换热能力,导致CPU性能不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服务器水冷板结构及服务器散热系统,可以对CPU均衡散热,保证CPU表面温度的一致性,提高冷板整体的换热效率和能效比,极大提升CPU的计算密度和性能。。
[0005]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服务器水冷板结构,包括第一冷却介质进管、第一冷却介质出管、第二冷却介质进管、第二冷却介质出管和呈长方壳体结构的冷板壳体,冷板壳体内部空间通过若干个翅片分隔为若干个第一空腔,第一冷却介质进管和第一冷却介质出管分别与若干个第一空腔的前后端连通;翅片呈中空结构,其内形成第二空腔;若干个第二空腔通过设置于端部的连接管连接,并形成两条逆向间隔分布的S形的第二介质通道,第二冷却介质进管分别与两条第二介质通道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冷却介质出管分别与两条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端连接。
[0007]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还包括与第二冷却介质进管进口端和与第二冷却介质出管出口端连接的第二介质循环泵。
[0008]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第二介质循环泵、第二冷却介质进管、两条第二介质通道、第二冷却介质出管形成循环系统内的第二介质采用氟利昂。
[0009]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第二冷却介质进管与两个翅片的第二空腔连通位置分别设有电磁流量阀。
[001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第一冷却介质进管的进口端与第一冷却介质出管的出口端与外部的冷却循环系统连接。
[0011]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第一冷却介质进管、第一空腔、第一冷却介质出管和冷
却循环系统内的第一介质采用纯水。
[001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第一冷却介质进管出口端设有与若干个第一空腔连通的分水器,第一冷却介质出管进口端设有与若干个第一空腔连通的集水器。
[0013]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冷板壳体包括能够与CPU上侧贴附安装的下导热板、两端板和上盖板;翅片支撑设置于下导热板与上盖板之间,且两端板与若干翅片两端扣合连接;上盖板上阵列开设有与翅片内的第二空腔上侧连通的若干个补液口。
[0014]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连接管通过卡扣定位安装于端板上。
[0015]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是通过下述方案来实现的:
[0016]一种服务器散热系统,包括主板、安装于主板上的多干个CPU和多个权利要求1

9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水冷板结构;冷板壳体贴附安装于CPU上侧,多个冷板壳体上的第二冷却介质进管和第二冷却介质出管采用串联或并联设置,多个冷板壳体上的第一冷却介质进管和第一冷却介质出管采用串联或并联设置。
[0017]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整体结构简单,实现容易,实用性好。冷板壳体贴附安装于CPU上侧,第二介质通过第二冷却介质进管进入两条逆向间隔分布的S形的第二介质通道,通过第二介质在翅片的第二空腔内与CPU进行换热,两个第二介质通道出口并联到第二冷却介质出管上,形成第二介质的循环;且同时通过第一冷却介质进管向相邻翅片之间形成的第一空腔内通入第一介质,通过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的多触点对流换热,从而把第二介质吸收CPU的热量带走,大大提高换热能力,从而实现更高的设备换热效率、更高的能效比和更低、更均匀的CPU表面温度,保证CPU可靠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冷板与CPU配合安装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冷板俯视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3]附图中:1、CPU,2、冷板,21、翅片,22、端板,23、上盖板,24、第一冷却介质进管,25、第一冷却介质出管,26、第二冷却介质进管,27、第二冷却介质出管,28、下导热板,29、补液口,3、主板,4、第二介质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0025]如图1

3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服务器水冷板结构,包括第一冷却介质进管24、第一冷却介质出管25、第二冷却介质进管26、第二冷却介质出管27和冷板2,冷板2包括呈长方
壳体结构的冷板壳体,冷板壳体内部空间通过若干个翅片21分隔为若干个第一空腔,第一冷却介质进管24和第一冷却介质出管25分别与若干个第一空腔的前后端连通;翅片21呈中空结构,其内形成第二空腔;若干个第二空腔通过设置于端部的连接管连接,并形成两条逆向间隔分布的S形的第二介质通道,第二冷却介质进管26分别与两条第二介质通道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冷却介质出管27分别与两条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端连接。
[0026]冷板壳体贴附安装于CPU1上侧,第二介质通过第二冷却介质进管26进入两条逆向间隔分布的S形的第二介质通道,通过第二介质在翅片21的第二空腔内与CPU1进行换热,两个第二介质通道出口并联到第二冷却介质出管27上,形成第二介质的循环;且同时通过第一冷却介质进管24向相邻翅片21之间形成的第一空腔内通入第一介质,通过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的多触点对流换热,从而把第二介质吸收CPU1的热量带走,大大提高换热能力,从而实现更高的设备换热效率、更高的能效比和更低、更均匀的CPU1表面温度,保证CPU1可靠稳定运行。整体结构简单,实现容易,实用性好。
[0027]本服务器水冷板结构还包括与第二冷却介质进管26进口端和与第二冷却介质出管27出口端连接的第二介质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服务器水冷板结构,包括第一冷却介质进管(24)、第一冷却介质出管(25)、第二冷却介质进管(26)、第二冷却介质出管(27)和呈长方壳体结构的冷板壳体,其特征在于,冷板壳体内部空间通过若干个翅片(21)分隔为若干个第一空腔,第一冷却介质进管(24)和第一冷却介质出管(25)分别与若干个第一空腔的前后端连通;翅片(21)呈中空结构,其内形成第二空腔;若干个第二空腔通过设置于端部的连接管连接,并形成两条逆向间隔分布的S形的第二介质通道,第二冷却介质进管(26)分别与两条第二介质通道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冷却介质出管(27)分别与两条第二介质通道的出口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水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第二冷却介质进管(26)进口端和与第二冷却介质出管(27)出口端连接的第二介质循环泵(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务器水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介质循环泵(4)、第二冷却介质进管(26)、两条第二介质通道、第二冷却介质出管(27)形成循环系统内的第二介质采用氟利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水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冷却介质进管(26)与两个翅片(21)的第二空腔连通位置分别设有电磁流量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水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冷却介质进管(24)的进口端与第一冷却介质出管(25)的出口端与外部的冷却循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风宝朱帅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