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相沉积层人工顶管智能降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49888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相沉积层人工顶管智能降水系统,包括人工顶管、第一PVC管、第二PVC管和钢管;所述人工顶管设置于地面,所述人工顶管两侧均设置多根第一PVC管,相邻第一PVC管之间间隔1.5m设置,所述第一PVC管横向设置,所述第一PVC管底部均连接有四根第二PVC管,两根所述第一PVC管之间设置有钢管。两根所述第一PVC管之间设置有钢管。两根所述第一PVC管之间设置有钢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相沉积层人工顶管智能降水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非开挖工程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海相沉积层人工顶管智能降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国家政策鼓励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导致各种管线多采用地下埋设的方式,但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开挖埋设管道对于周边居民及交通影响较大,因此顶管施工在城市管道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人工顶管大多数应用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而对于临海地区地下水位高、流通量大的海相沉积层采用传统的人工顶管施工,人工挖土会造成土体的扰动,每顶进一步出土量较多,极易引起管前塌方,同时在顶进过程中,无法保证施工质量,时不时的塌方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目前人工顶管施工遇到地下水的情况只能通过在管道顶进轴线两边打水井,24小时不断降水,降水井间距不应过长,以免造成降水不彻底。在施工过程中降水设备不能停机,直到施工完成方可停止降水作业,为了降低对周边建筑沉降的影响,还要采取回灌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相沉积层人工顶管智能降水系统,使现有人工顶管降水系统改为根据井点管中地下水位自动进行降水的开始与结束,保证地下水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引起周边建筑因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而导致的沉降。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海相沉积层人工顶管智能降水系统,包括人工顶管、第一PVC管、第二PVC管和钢管;所述人工顶管设置于地面,所述人工顶管两侧均设置多根第一PVC管,相邻第一PVC管之间间隔1.5m设置,所述第一PVC管横向设置,所述第一PVC管底部均连接有四根第二PVC管,两根所述第一PVC管之间设置有钢管。
[0005]进一步的,第二PVC管并联设置,所述第二PVC管与第一PVC管垂直连接,所述第二PVC管长度为6m,所述第二PVC管埋入地下。
[0006]进一步的,第二PVC管的底部均匀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外设置有过滤网。
[0007]进一步的,第一PVC管上设置有清水泵。
[0008]进一步的,钢管垂直埋入地下,所述钢管的底部均设置有水位传感器。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0010]1、不用采用边抽水边回灌的传统施工方法,也可以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缩短工期的同时也满足了施工水位的要求。
[0011]2、智能降水系统可以根据地下水位来控制排水系统的工作开关,避免了抽水设备的24小时运转,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而引起周围建筑及地面的沉降,也节省了资源。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海相沉积层人工顶管智能降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图;
[0013]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海相沉积层人工顶管智能降水系统的立面图;
[0014]图3是图2中Ⅰ的放大图;
[0015]图4是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海相沉积层人工顶管智能降水系统的中清堵部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图4中连接盒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人工顶管;2、第一PVC管;3、清水泵;4、第二PVC管;41、圆孔;5、钢管;6、水位传感器;7、过滤网,91

连接盒,92

转辊,93

插钉, 94

驱动机,95

滑槽,96

锯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图1

3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下述的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19]实施例:一种海相沉积层人工顶管智能降水系统,包括人工顶管1、第一 PVC管2、第二PVC管4和钢管5;所述人工顶管1设置于地面,所述人工顶管 1两侧均设置多根第一PVC管2,多根第一PVC管2每隔1.5m设置,所述第一 PVC管(2)横向设置,所述第一PVC管2底部均连接有四根第二PVC管4,两根所述第一PVC管2之间设置有钢管5。
[0020]可优选地,第一PVC管2选用DN32PVC管,第二PVC管选用DN50PVC管,钢管选用DN40钢管。
[0021]第二PVC管4并联设置,所述第二PVC管4与第一PVC管2垂直连接,所述第二PVC管4长度为6m,所述第二PVC管4埋入地下。
[0022]第二PVC管4的底部均匀开设有圆孔41,所述圆孔41外设置有过滤网7。
[0023]第一PVC管2上设置有清水泵3。
[0024]钢管5垂直埋入地下,所述钢管5的底部均设置有水位传感器6。
[0025]工作原理:
[0026]在人工顶管1前进沿线两侧每隔1.5m采用QJ150型钻机成孔,孔深比设计井深1.5m;下管使用6m长的DN32PVC管,管的下部1.5m范围内均匀打上直径为6mm的圆孔41,圆孔41面积占下部管表面积的30%,外包过滤网7。每四根 PVC管用DN50PVC管并联起来并安装l台Φ50mm扬程为20米的清水泵3,组成一个独立的小排水系统,每个小排水系统排放到DN300PVC排水主管道,将抽出的地下水排入现况排水系统中。每个小排水系统间隔2米,并在中间插打一根 6米长的DN40钢管,钢管5的下部跟DN32PVC管做同样的处理,在钢管中下放水位传感器6,通过水位传感器6监测的地下水位变化,水位传感器6与清水泵3的开关相连,当钢管中水位为顶管底部以下0.6m时清水泵3开始工作,当钢管5中水位为人工顶管底部以下1.2m时清水泵3停止工作,从而把人工顶管 1施工范围内地下水的水位控制在人工顶管1底部以下1m

0.5m,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也可以避免地下水位太低从而引起周围建筑及地面的沉降。
[0027]降水施工工艺流程:场地平整

井点放样

钻机对位

钻井成孔

下放PVC 管及钢管

填充滤料

钢管中下放水位传感器

安装并联管道

安装清水泵

填充滤料测试
钢管与PVC管水位

抽水。
[0028]所述滤网7上设置有清堵部件,清堵部件包括转辊92、连接盒91以及驱动机94,两个连接盒91平行固定于滤网7上,连接盒91上开设有滑槽95,滑槽95内一侧设置有锯齿96,转辊92穿过滑槽95,转辊91上固定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锯齿96啮合,驱动机94滑动连接于连接盒91的一侧,驱动机94 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辊92固定连接,转辊92上连接有插钉93。在运行的过程中,滤网7容易发生堵塞,当滤网7堵塞了之后,驱动机94带动转辊92转动,转动的转辊92其上面所设置的插钉93刺入到滤网上,将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相沉积层人工顶管智能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人工顶管(1)、第一PVC管(2)、第二PVC管(4)和钢管(5);所述人工顶管(1)设置于地面,所述人工顶管(1)两侧均设置多根第一PVC管(2),相邻第一PVC管(2)之间间隔1.5m设置,所述第一PVC管(2)横向设置,所述第一PVC管(2)底部均连接有四根第二PVC管(4),两根所述第一PVC管(2)之间设置有钢管(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相沉积层人工顶管智能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PVC管(4)并联设置,所述第二PVC管(4)与第一PV...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布振华陈建宁颜苓于钦敏陈衡邓晓辉杨奇杨春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第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